徐星:恐龍如何變成輕盈的鳥類?

2020-11-24 發展門戶網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鳥類是由恐龍的一支演變而成,這一理論已經被科學界認可。那麼,龐大的恐龍怎麼會變成輕盈的鳥類呢?很多科學家在探索這個問題。在中科院「SELF格致論道」公益講壇2015年度大會上,古生物學家徐星博士做了一場關於「四翼恐龍」的精彩報告。

徐星介紹,目前科學界有幾種假說:一種假說認為恐龍很可能就像今天的飛機一樣,通過奔跑,慢慢演化出飛行結構;另外一種假說認為恐龍像很多會飛的動物那樣會藉助重力學會飛行;還有假設認為一些早期的恐龍在奔跑爬坡當中慢慢演化出了翅膀,然後學會了飛行。而「提出假說只是第一步,關鍵的是尋找證據——化石。」

徐星博士為尋找化石,大多時間在戈壁沙漠地區的無人區工作,他和團隊每天的工作很簡單,從早到晚,睜大雙眼在目標巖石中尋找化石,「一天要走20公裡,片刻不敢懈怠。」山脈當中的頁巖對於保持原始組織羽毛痕跡非常有利,所以遼西地區是徐星研究恐龍怎麼變成鳥類的理想目的地。

從1997到1999年,徐星團隊在遼西發現了很多恐龍化石。其間,他們經歷過持續工作三四十天都沒有收穫,最後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發現「驚喜」。「命運總是在你堅持到最後的時候送上一份大禮。」徐星說。數年間在遼西不懈的辛苦工作,終於讓他們在化石中發現恐龍的後腿上有非常粗大的羽毛。徐星團隊突破思維定式,結合會飛動物的「四翼狀態」,推論出早期鳥類跟恐龍一樣也長四個翅膀。「也許恐龍變成鳥類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早期生活在地面,慢慢它們上樹了,隨著前肢越來越強,把後肢的翅膀退化掉了。」

2004年度,鳥類起源被美國科學雜誌列為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徐星提到的這些。

雖然現在是資深的古生物學者,但徐星坦言,從上大學到讀研究生,他都並不喜歡這個專業,直到真正進入這個領域,才發現有意思之處。回顧自己的研究之路,他作出總結:「興趣是可以後天建立的,做有興趣的工作會激發人們無窮的能量,而這種能量讓你付出,讓你堅持,讓你去發現偉大的事物。同時你必須要突破自己的思維,打破固有的知識,最終,你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

「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公益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SELF嘗試打破過去純粹以「知識傳播」為主的科普形式,專注於思想的傳播,力圖從思想的源頭上促進公眾參與科學的積極性,打造具有中國科學院特色的、融合創新、科學與人文關懷並存的公益演講品牌。(視頻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文字:王虔 李衝)

相關焦點

  • 幾十噸的恐龍 如何飛上枝頭
    徐星說,到了侏羅紀,一些獸腳類恐龍的尾巴變短,身體重心前移,像鳥類一樣有著向後腹方延伸的恥骨。到了侏羅紀中晚期,一些獸腳類恐龍就已經和早期鳥類非常相似了——它們的尾巴很短,前肢明顯變長,並且半側向摺疊,能夠像鳥翅一樣側向拍打。  徐星還表示,恐龍骨骼的微觀結構也顯示了和鳥類的相似性。通過觀察不同種類恐龍的骨骼切片,人們發現恐龍從總體上更接近鳥類,它們的生長速率明顯快於大多數爬行動物。
  • 【果殼網專訪】來,和徐星聊聊恐龍和化石
    但若說到恐龍,則算得上是科學傳播領域中最受人歡迎的形象之一。從早些年殘忍冷血的鱷魚家親戚,到今天廣為人知的雞和鴿子的共同祖先,近些年來每隔一段時間,關於恐龍的一些認知就會發生一些顛覆性的變化:恐龍有長著四個翅膀的!恐龍有長著羽毛的!恐龍有睡覺的姿勢和鳥類一樣!被寫進教科書的始祖鳥,很有可能並不是最早的鳥類,而僅僅是一種小型恐龍!
  • 古生物學家徐星:講述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徐星採集過體積最小的恐龍化石是散落在地表的小牙齒,小到肉眼無法看清。在微體化石較多的區域,野外隊員通常伏在地面尋找,「腦袋、眼睛都快貼著地了」。論體積龐大的化石,徐星曾採集到一個蜥腳類恐龍化石,包裹著化石的巖石單個重達六七噸。「那個化石還不完整,完整的話,光龍的脖子就接近15米長。」  他樂此不疲地尋找著「恐龍進化」的答案。
  • 古生物學家徐星:講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他樂此不疲地尋找著「恐龍進化」的答案。「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脫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大家族。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全面揭示這一歷史進程。隨著越來越多相關化石的發現,他們離這一願望的實現已越來越近了。」
  • 古生物學家徐星:講述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他樂此不疲地尋找著「恐龍進化」的答案。 「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脫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大家族。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全面揭示這一歷史進程。徐星撰寫的《飛上藍天的恐龍》被收錄入人教版小學4年級的語文課本。他用短短千字,介紹了恐龍的一支向鳥類進化的過程。正是這篇科普文章,喚起了許多孩子對恐龍的興趣,而尋找「飛向藍天的恐龍」的同伴也越來越多…… 野外尋找恐龍化石,存在「新手運氣」和「最後一天運氣」的說法,無論哪種運氣,都是這個行業的神秘傳說,更是科學的精神與遠古生命的溝通。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日前,全程參與「赫氏近鳥龍」課題組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教授在「首都科學講堂」舉辦了一場講座。他認為,「赫氏近鳥龍」化石的發現極大地支持了界內一直存在的鳥類恐龍起源說。一隻火雞引發的假說據徐星介紹,鳥類恐龍起源假說的提出有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
  • 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徐星:講述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直到研究生階段的第三年,迫於畢業論文的壓力,徐星才真正進入角色,看化石、看標本、寫論文……漸漸地,他發現恐龍的世界竟如此有趣。他樂此不疲地尋找著「恐龍進化」的答案。「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脫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大家族。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全面揭示這一歷史進程。
  • 遠古的鳥類如何更換它們的羽毛呢
    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 與生活在陸地、海洋的動物相比,飛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呢?第一個答案或許就是羽毛。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結構。
  • 恐龍,也許並未滅絕
    這位命名恐龍有效屬種數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的中國學者,20餘年一直在努力揭開一個謎——「說到恐龍,人們往往想到兇猛的霸王龍或者笨重、遲鈍的馬門溪龍;談起鳥類,我們頭腦中自然會浮現輕靈的鴿子或者五彩斑斕的孔雀。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來發現的大量化石顯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 "中國獵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理論添力證
    近日出版的《科學》雜誌披露了「中國獵龍」的神秘相貌,並刊登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博士在2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相關論文。「鳥類始祖」家族又發現「新丁」和我們在好萊塢大片《侏羅紀公園》裡看到的恐龍截然不同,復原圖中的中國獵龍看起來簡直象鳥頭、鳥爪、恐龍身體拼接出來的怪物。
  • 怎樣判斷恐龍性別?他們又是如何交配的?
    隨著考古發現的日益增多,恐龍,這個與我們素未謀面的2億年前的地球霸主在人們面前逐漸變得鮮活生動起來。儘管如此,關於恐龍仍有很多待解的謎題,而恐龍究竟是如何進行「傳宗接代」的就是其中之一。
  • 最新恐龍研究稱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邱晨輝)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認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中外科學家合作的最新恐龍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 古脊椎所徐星研究命名的「華麗羽王龍」化石模型成美國恐龍展...
    據了解,3月21日將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開幕的「我們身邊的恐龍」特展,通過恐龍化石、模型、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向參觀者介紹「鳥類起源於恐龍」這一新的考古學界共識。古脊椎所徐星研究命名的「華麗羽王龍」化石模型成美國恐龍展「明星」展品。
  • 目前地球上至少生活著一萬種恐龍
    徐星:傳統上定義的恐龍是生活在中生代、陸地上的一類直立行走,頭骨、四肢上有一些相應的有助於快速奔跑的變化、腦顱更加發達的一種動物。現在的定義更嚴格,不是按照特點而是按照親緣關係來定義的,如「恐龍是麻雀和三角龍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這個定義小編起先也沒看懂,耐心看下去,你就會懂)。澎湃新聞:如何研究恐龍?
  • 徐星同學,你被北京大學古生物學專業錄取了
    徐星與古生物學專業是「先結婚後戀愛」,日久生情,不離不棄,最終會白頭到老的故事。今天的徐星,已經是世界上命名恐龍有效屬種最多的古生物學家之一,這個冷門專業背後的他是一位儒雅而細膩的學者,在《我的藝術清單》科普課的現場,他給孩子們爆了一個冷知識:鳥類、禽類都屬於恐龍,「雞、鴨、鵝,鴿子,老鷹、鴕鳥。所有我們看見這個世界上活著的長羽毛的動物都是恐龍。」
  • 體型和重量最小的恐龍,它也許就是現代鳥類的直接祖先
    近鳥是所有恐龍中體型和體重最小的成年恐龍,它的模式標本是由中國 古生物學家徐星等人在2008年11月敘述並命名的,並且在2009年發表在 《中國科學通報》中近鳥的化石呈天然狀態,不過缺少頭骨、右前肢和部分 尾巴。
  • 近鳥類恐龍撲翼飛行或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非鳥恐龍是否也可以像鳥類一樣扇動翅膀翱翔天空?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徐星研究團隊聯合香港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至少有3次獨立起源。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上。
  • 恐龍最新研究: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於是,攝製組跟隨譚琳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研究員來到了河床邊,再現蘇尼特龍的發現過程。譚琳和徐星一邊用小刷子慢慢刷去覆蓋在化石上的已經風化的鬆軟的巖石,一邊介紹蘇尼特龍的發現過程和科學價值。
  • 中國新一代「龍王」徐星:是暗物質引發了恐龍大滅絕嗎?丨預告
    2020年7月25日20:00,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將帶來主題為《是暗物質引發了恐龍大滅絕嗎?》的公益課程。徐星教授在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著名學術刊物及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近40篇學術論文。所發表的成果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10大新聞。2001年入選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豐田計劃」,成為全球11位入選科學家之一,也是亞洲的唯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