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徐星:講述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2020-09-03 科學隊長

頂著太陽,趴在戈壁灘上,拿著細毛刷子刷石頭,在厚土巨巖中滄海拾遺。年輕時,徐星每年總要在野外度過三四個月。

在野外曾因連續行走20餘天,襪子攢了太多的鹽和塵土,竟然硬得可以立起來。在大漠無人區考察,是對人類科學精神和意志品質的高度考驗。儘管如此,這位5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依然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備的工作項目。

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著億萬年前古生物的蛛絲馬跡。徐星享受這種探險的樂趣,他也一直堅稱自己是幸運的。

28歲,他發現長羽毛的北票龍;31歲,比始祖鳥還小的「趙氏小盜龍」橫空出世;34歲,他提出四翼恐龍假說;發現長有翼膜翅膀的奇翼龍時,他46歲。「有些發現非常偶然,但如果不堅持去野外,偶然就不會發生。」

化石不會說話,而徐星則是善於從化石中發掘並講述精彩故事的人。

轉變

小時候,徐星的理想是成為高僧、數學家、天體物理學家。接到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這個被調劑的高中生跑去問老師,什麼是古生物學?老師說,不知道。徐星放心了:「連老師都不知道,一定非常現代。」

出生在新疆新源縣的徐星祖籍江蘇,父母參加江蘇大中專支邊團支援邊疆後在新疆定居。儘管生活並不富裕,父母還是會為他購買各種各樣的圖書,在信息閉塞的小城裡,讀書為他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徐星決心一定要去未名湖畔的北大讀書

徐星高考那年,北大物理系在新疆沒有招生名額,僅有的幾個名額也都在冷門專業。徐星已經不記得自己填報的是什麼專業了,但「肯定不是地質學」——為了進北大,他也在「服從分配」前面打了鉤。

大學時代,徐星對經濟學更感興趣,他讀過薩特、維根斯坦、馬克思、薩繆爾森等人的著作,跟經濟相關的統統來者不拒。「畢業前一年的八月我開始到人大旁聽」,他盤算著將來讀一個國際金融之類的經濟學專業。

也正在這個時候,學校開始推薦研究生。23歲的他沒能去讀經濟學專業的碩士,而是被免試推薦到中科院古脊椎所,跟隨古生物專家趙喜進專門研究恐龍。

在接受免試推薦的過程中,徐星頗為「糾結」,但最終還是接受了「命中注定」

當時,國內做恐龍研究的人非常少,在開頭的兩年裡,他依然「不務正業」,迷戀計算機。直到研究生階段的第三年,迫於畢業論文的壓力,徐星才真正進入角色,看化石、看標本、寫論文……漸漸地,他發現恐龍的世界竟如此有趣。

第一次親手觸摸恐龍化石的時候,徐星仿佛感覺到了億萬年前的生命,尋找化石中的秘密就像是福爾摩斯探案……知識與認知從量變累積成了質變,又在大自然中真正的探索後,他終於知道,「原來古生物學能夠滿足我所有的願望,原來古生物學才是我的真愛,真正的興趣」

他和導師趙喜進共同完成了對當時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角龍類「朝陽龍」和最早的鐮刀龍類「峨山龍」的研究,論文最後分別發表在美國的《古脊椎動物學報》和英國的《自然》雜誌上。這是徐星第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而這樣重量級的認可也給了他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和鼓勵。

「在『外面的世界』轉了一圈,最後還是回到原本的人生軌道上來。」回憶往事,徐星感慨。

探尋

徐星一直覺得自己與古生物學專業是「先結婚後戀愛」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徐星幾乎每年都和團隊去野外考察,足跡遍布新疆、東北三省、內蒙古、河北、山東、雲南和湖南等地。

在野外,翻車、毒蟲咬傷,各種事故風險暗藏途中。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徐星經歷了一次「有驚無險」——載著他和另外兩名外國科學家的汽車從山坡上駛下來後,不到半小時,剎車管就斷了。「幸好當時我們已經到達山下,如果提早30分鐘丟了剎車,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研究者會根據地質條件和已有研究的分析和判斷來進行野外考察選址,但挖掘化石的過程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徐星坦言,在歷次野外採集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野外考察沒有發現具有明顯研究價值的化石。

徐星採集過體積最小的恐龍化石是散落在地表的小牙齒,小到肉眼無法看清。在微體化石較多的區域,野外隊員通常伏在地面尋找,「腦袋、眼睛都快貼著地了」。論體積龐大的化石,徐星曾採集到一個蜥腳類恐龍化石,包裹著化石的巖石單個重達六七噸。「那個化石還不完整,完整的話,光龍的脖子就接近15米長。」

樂此不疲地尋找著「恐龍進化」的答案

「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脫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大家族。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全面揭示這一歷史進程。隨著越來越多相關化石的發現,他們離這一願望的實現已越來越近了。」

徐星撰寫的《飛上藍天的恐龍》被收錄入人教版小學4年級的語文課本。他用短短千字,介紹了恐龍的一支向鳥類進化的過程。正是這篇科普文章,喚起了許多孩子對恐龍的興趣,而尋找「飛向藍天的恐龍」的同伴也越來越多……

野外尋找恐龍化石,存在「新手運氣」和「最後一天運氣」的說法,無論哪種運氣,都是這個行業的神秘傳說,更是科學的精神與遠古生命的溝通。

理想

徐星,不僅是世界上命名恐龍有效屬種最多的古生物學家之一,主要從事中生代恐龍化石及相關地層學的研究工作,這個冷門專業背後的他也是一位儒雅而細膩的學者

「關於生物進化的問題,全世界都很關注。」徐星認為,「古生物學不是實用性強的學科,但不把實用當目的,找到未知世界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這些年,徐星赴美國、英國、阿根廷等多個國家參加學術會議,共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近250篇。「科學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要公開發表論文,讓同行來評議。」

他積極籌建內蒙古二連盆地白堊紀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山東諸城白堊紀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新疆昌吉恐龍館等多個自然博物館,參與錄製電視臺和電臺的科普節目,勤寫科普文章,徐星尤其樂於給小朋友做恐龍科普,分享探索自然奧秘的樂趣。在徐星看來,知識不應只停留在學術圈內,更要向公眾傳播

走進他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辦公室,立櫃一側密密地貼著幾封筆跡稚嫩的信件。一個「恐龍小朋友」告訴「親愛的徐星叔叔」:「我明白要想將來研究恐龍,是需要做很充分的準備工作的……我覺得現在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

「追逐理想是永不停歇的,要抓緊時間做更多的嘗試。一旦發現自己熱愛的,就要牢牢抓住。」

如今,徐星不僅行走了四方,還去到了自然歷史的縱深處,尋找探索了世界深處的秘密,夢想成真。

來源 |央視網

加入科學隊長VIP會員

聽古生物學家徐星還原恐龍世界

更有5000+期知識免費學

為孩子開啟科學之旅

從昆蟲到恐龍,從大地到太空,

帶小朋友觀察宇宙萬物,

學習科學家們的分類方法

世界沒那麼簡單,

和小朋友共同揭開大自然的神奇奧秘,

掌握基本的推理方法

科學就在身邊,

為孩子講解身邊事物背後的科學道理,

鍛鍊抽象概括能力

從人工智慧到航天工程,

見證人類的偉大創造,

培養孩子勇於創新的素質

相關焦點

  • 古生物學家徐星:講述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儘管如此,這位5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依然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備的工作項目。 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著億萬年前古生物的蛛絲馬跡。徐星享受這種探險的樂趣,他也一直堅稱自己是幸運的。
  • 古生物學家徐星:講述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年輕時,徐星每年總要在野外度過三四個月。  在野外曾因連續行走20餘天,襪子攢了太多的鹽和塵土,竟然硬得可以立起來。在大漠無人區考察,是對人類科學精神和意志品質的高度考驗。儘管如此,這位5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依然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備的工作項目。  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著億萬年前古生物的蛛絲馬跡。
  • 古生物學家徐星:講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儘管如此,這位5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依然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備的工作項目。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著億萬年前古生物的蛛絲馬跡。徐星享受這種探險的樂趣,他也一直堅稱自己是幸運的。
  • 講述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讀書者說】    陳列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廳裡的化石,並不僅僅是珍貴的科學證據,而且往往蘊含著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等所著的科普新作《聽化石的故事》,便是要通過這些化石中的精品,講出關於脊椎動物演化歷程的「中國故事」。
  • 真實恐龍和《侏羅紀世界》一樣嗎?聽中國古動物館館長講化石的故事
    中國許多地方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化石發現地,越來越多的突破性研究是由中國科學家做出來的。恐龍,只是我們向遠古出發的一個記號。現在我們知道,很多恐龍像鳥類一樣身披羽毛,恐龍也沒有滅絕,現在地球上的1萬多種鳥類就是恐龍未亡的後代。中國古動物館和北京動物園的「活物」們就隔著一條街,青色古堡式博物館建築背依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橙紅色大樓。
  •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繪圖室:為化石造像,做科學成就的...
    滄海桑田,歲月賦予了這些物種一種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奉獻一生,只為尋找化石秘密;他們默默無聞,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孜孜不倦地還原地球過往的印記。近日,由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聯合新華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貢獻人物」活動,將發掘這些在古生物化石發現、科研、修復、宣傳、藝術展示、文化傳承以及保護等方面做出不朽貢獻的人物,揭開這些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新華網】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繪圖室:
    滄海桑田,歲月賦予了這些物種一種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奉獻一生,只為尋找化石秘密;他們默默無聞,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孜孜不倦地還原地球過往的印記。近日,由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聯合新華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貢獻人物」活動,將發掘這些在古生物化石發現、科研、修復、宣傳、藝術展示、文化傳承以及保護等方面做出不朽貢獻的人物,揭開這些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果殼網專訪】來,和徐星聊聊恐龍和化石
    徐星成為全球11位入選科學家之一,也是亞洲唯一入選的研究者,時年32歲。在跑古生物口的科技記者圈裡,有一個大致可以判斷選題的標準:蹤著徐星,只要是他參與的研究,短可以發新聞,長可以挖故事,這不僅是因為他的研究通常都是世界頂級的,還因為他是一個善於表達和溝通的人,專業和枯燥的研究,也可以藉由他的表述而成為通俗曉暢的報導。
  • 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模型重磅展出!90件珍貴化石再現傳奇
    為慶祝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成立90周年,中國古動物館開設特展《90周年紀念展》,今天上午展覽開幕,90件極具代表性的珍貴化石,帶領公眾體會90載漫長歲月造就的偉大與神奇。此次特展展出至2020年1月5日。
  • 中國發現華麗羽王龍化石 為迄今最大帶羽毛恐龍
    圖片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據新華社北京4月5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科學家在我國遼寧省西部發現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這種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的食肉恐龍是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由古脊椎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研究小組的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 寧夏靈武兩具恐龍化石達到世界級標準
    新華網銀川8月25日專電  (記者 曹健 艾福梅)恐龍考古專家認為,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恐龍化石遺址2號坑發現的兩具恐龍化石達到世界級恐龍化石標準。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程師王海軍認為,從現場發掘的一根高達1.1米的背椎化石判斷,這是世界級的恐龍化石,目前世界上恐龍背椎化石最高高度為1.5米,而亞洲目前已發現的恐龍背椎化石還沒有超過1.1米的。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認為,靈武恐龍化石點代表近年來中國蜥腳類恐龍化石發現最重要的一個地點,意義極其重大。
  • 直播預告:「中國恐龍的新家」第一站
    、中國古動物館特別聯合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各大專業博物館、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科普委員會、W博士玩科學團隊、睿宏文化院士專家工作站、快手平臺隆重推出「走進中國恐龍的新家」活動!
  • 中國成恐龍化石寶庫 專家稱中國恐龍世紀已來臨
    據新加坡《海峽時報》8月3日報導,在發現恐龍的數量上,中國超越了美國,目前中國已成為恐龍化石「寶庫」,是恐龍探索領域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  這得益於中國廣泛的建築工程讓巖石裸露出來,也要多虧過去二十年裡中國政府對恐龍考古工作的大力投入。
  • 科技到底能不能復活恐龍?科學家說有可能!
    徐星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從事中生代恐龍化石及相關地層學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獸腳類恐龍的形態學、分類學和系統發育、鳥類起源等。徐星在世界著名學術刊物和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近40篇學術論文,發表成果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10大新聞。
  • 江西一地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恐龍化石
    江西一地發現7000萬年前正孵卵的恐龍化石 2021-01-05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首張恐龍化石大面積微聚焦X射線螢光元素分布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大連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合作,採用大面積微聚焦X射線螢光光譜技術,對一具長度超過1米的帶羽毛恐龍化石標本-滕氏嘉年華龍(Jianianhualong tengi),開展了整體無損的立體掃描,獲得第一幅大面積微米解析度的恐龍骨骼
  • 世界著名恐龍專家:雲陽普安恐龍化石至少有五類恐龍 六大特點
    記者 李裕錕 攝    華龍網6月28日10時33分訊(首席記者 黃軍 佘振芳)重慶雲陽普安鄉發現了世界級恐龍化石群。今(28)日上午,雲陽縣普安鄉恐龍化石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舉行,世界著名恐龍專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在會上表示,重慶雲陽普安恐龍化石群是一個世界級的侏羅紀恐龍化石群,是近年來在世界恐龍研究領域的一個重大發現。
  • 歸故裡 八塊流落歐洲的恐龍和鳥化石回國
    歸故裡 八塊流落歐洲的恐龍和鳥化石回國 1月13日拍攝的曲足熱河鳥化石。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八塊距今1.25億年-1.6億年的恐龍和鳥化石輾轉萬裡,從歐洲回到故鄉遼寧,並於13日正式落戶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地質古生物學界多位院士、專家和有關部門人員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
  • 中國首次發現早白堊紀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前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它的發現為研究此類恐龍演化的複雜性提供了化石證據,也對研究我國南方地區該時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古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八塊帶毛恐龍化石有故事
    法國收藏家主動提出捐贈化石  2016年10月,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在法國雷恩市科學中心舉辦「中國帶羽毛恐龍特展」,引起轟動。「展覽開幕式邀請了法國、比利時等國的專家出席。比利時皇家自然研究所恐龍學家哥德弗洛伊應邀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