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繪圖室:為化石造像,做科學成就的...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在我們的星球幾十億年的演變過程中,無數的物種誕生了,同時,也有無數的物種湮滅。滄海桑田,歲月賦予了這些物種一種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奉獻一生,只為尋找化石秘密;他們默默無聞,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孜孜不倦地還原地球過往的印記。近日,由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聯合新華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貢獻人物」活動,將發掘這些在古生物化石發現、科研、修復、宣傳、藝術展示、文化傳承以及保護等方面做出不朽貢獻的人物,揭開這些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2018年8月24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當代生物學》雜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在中國發現兩種新的恐龍:烏拉特半爪龍(Bannykus wulatensis)和彭氏西域爪龍(Xiyunykus pengi)。這兩種恐龍的發現,改進了人類對阿爾瓦雷斯龍類如何減少和逐漸丟失手指這一複雜過程的理解。配合這篇論文的發表和有關新聞報導的科學插圖,正是出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繪圖室的科學畫師史愛娟之手。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的她此時正身懷六甲,一邊靜靜等待小寶寶的降生,一邊還在用畫筆認真地為遠古的生物族群創生、造像。

史愛娟繪製的阿霍氏樹賊獸生態復原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繪圖室安靜地躲在所辦公樓一隅,通常有4、5個畫師在辛勤勞作。有1945年出生,中央美院附中畢業的,從事古生物繪畫幾十年的老畫師在一筆一划地繪製恐龍頭;有70後、80後的新一代對著顯微鏡、透圖桌在為院士、專家的文章精心配圖……與史愛娟一樣,他們作為科學畫師、藝術家,不但專業過硬、繪畫技法紮實、深厚,更是潛心研究化石標本,研究古生物知識。

古脊椎所繪圖師,從左到右依次為:郭肖聰、李榮山、史愛娟、許勇。

古生物化石插圖,是科學繪畫的一個分支,一般應用在古生物科研論文和專著中。大致可以分為骨骼寫實素描圖和古生物彩色生態復原圖等。作為古生物科學研究的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作用和科學意義。

古生物化石繪畫,是集科研性、傳播性和藝術性三位一體、相互融合的有機體。他們用作品表現的科研性,無論是在科研著作中描述標本的寫實插圖,論述過程的示意插圖,還是成果部分預想的復原插圖,都忠實於標本原件保留的科學信息,嚴謹的配合著文字描述。即使是具有假想成分的生態復原圖,也是在已有科研成果基礎上的綜合體現。古生物繪圖也是普通百姓認知科研知識,了解科研最新成果的最直觀、最簡化的載體。

追求藝術性是藝術家的天職,古生物繪畫藝術也不例外。這裡沒有僵硬死板的科學掛圖或者附圖,他們運用專業、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豐富的藝術表現語言,鮮明的藝術表現風格,創作出具有科學性、藝術性,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圖畫。

李榮山繪製的北京人復原圖。

他們是用誠心和技藝襯託科學魅力的藝術家,是藝術家裡的科技工作者,是科學繪畫的國家隊。他們繪製的標本作品多次登上Nature、Science、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PeerJ、PLOS ONE、Biology Letters、《古脊椎動物學報》、《人類學學報》等國內外主流期刊,以及很多碩士、博士的畢業論文中。

郭肖聰,一位剛剛入職的青年科學畫師,幾年的時間已經輔助科研論文發表了多幅作品。她還參與了上海自然博物館展示工程科學繪畫項目、紹興科技館自然生命展區展示設計項目,共繪製70餘幅科學繪畫,部分作品展示並收藏於上海自然博物館。

許勇,繪圖室的大哥哥。他畫的《熱河原始鳥生態復原圖》登上過Nature、Science。他的復原作品有著十足的中國傳統工筆畫的韻味,並且他還十分注重對科學繪畫技法本身的深入研究,總結了鉛筆素描法、鋼筆線輪廓法、點點法、排線法、計算機畫法等基本技法;在研究所內積極開設化石繪圖培訓班,為新一代古生物科研工作者們提高綜合能力做出了努力。

李榮山,精神矍鑠的老哥哥,退休後還堅守在科學繪圖的第一線,已經在繪圖崗位上工作了53年。他的古生物復原作品涵蓋了中國大多數的自然類博物館,包括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周口店古人類博物館、北京王府井古人類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和上海自然博物館等。近期李榮山為國家重點科技項目《中國古脊椎動物志》繪製插圖。他筆下的一根根線條,排布得又穩又勻,不僅精準得表現出化石標本的科學特徵,更給人以美的享受。

這些為化石造像的古生物科學畫師們的成長,絕非一時之功,他們有著中國科學院一代又一代科學畫師的傳承,有著默默堅守甘於奉獻的工匠精神,有著跨學科、深領域不斷探究的科學精神,有著牢記使命、紮根科學創作為民的歷史責任感。如此一支強有力的科學畫師專業隊伍組成的「配角」,是古生物科學研究領域的幸運。

相關焦點

  • 【新華網】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繪圖室:
    2018年8月24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當代生物學》雜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在中國發現兩種新的恐龍:烏拉特半爪龍(Bannykus wulatensis)和彭氏西域爪龍(Xiyunykus pengi)。這兩種恐龍的發現,改進了人類對阿爾瓦雷斯龍類如何減少和逐漸丟失手指這一複雜過程的理解。
  • 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徐星:講述恐龍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在大漠無人區考察,是對人類科學精神和意志品質的高度考驗。儘管如此,這位5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依然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備的工作項目。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著億萬年前古生物的蛛絲馬跡。徐星享受這種探險的樂趣,他也一直堅稱自己是幸運的。
  • 中國境內生存有多種古人類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古人類室主任吳秀傑發表主旨報告,自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發現第一件周口店直立人(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迄今周口店有4處地點發現了古人類化石,分別為周口店第1地點(距今50萬年前)、第4地點(距今約20萬年)、山頂洞和田園洞(距今約4萬年)。
  • 萬餘年前大象曾生活在信陽 息縣工地發現古菱齒象化石
    「這次無意中發現的大象化石,在同類中是較為完整的,復原後有望在息縣向公眾展示。」昨日,信陽市息縣文物局局長孟凡拿著中科院的鑑定報告激動地告訴記者。數天前,該縣送檢的一份化石樣本,被中科院專業機構鑑定為「更新世晚期淮河古菱齒象化石」。目前,息縣文物部門正在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溝通,擬進行搶救性發掘便於科學研究。
  • 重慶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 國人祖先源於三峽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黃萬波/供圖  晨報訊(記者王大鵬)我國科學家在重慶市巫山縣龍骨坡發現的一顆牙齒化石經過年代測定,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由此將我國人類起源的時間往前推進了100萬年!
  • 距今10萬至30萬年,中國境內生存有多種古人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京召開國際古人類學術研討會,交流中國及相關地區古人類學相關領域的新成果。記者了解到,周口店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的演化地位分別被歸納為直立人、古老型智人(或者早期智人)和早期現代人。現代人起源一直以來是古人類學領域的一大熱點。
  • 漢江流域的這個地方,「古人類遺址富集現象世界罕見,堪稱人類進化...
    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吳新智,南非金山大學庫曼和克拉克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人類學博士艾丹,法國國立博物館館長德倫雷先生先後發來賀信。北京聯合大學、「鄖縣人」課題研究組馮小波教授介紹了「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研究情況及新發現。
  • 河北地質大學教授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
    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質大學召開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河北地質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據介紹,該化石不僅是中國首次發現,而且也是亞洲首次發現,能夠為相關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證和素材,在古生物、古人類研究領域意義重大。
  • 巫山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組圖)
    重慶巫山古人類化石出土現場「巫山人」左側下頜骨  我國科學家在重慶市巫山縣龍骨坡發現的一顆牙齒化石經過年代測定,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巫山龍骨坡遠祖之謎」研討會上,記者獲悉,這項研究結果改寫了科學界先前對人類演化史的認識。  中國最早人類生活在三峽  10月27日下午,中法考古隊在「巫山人」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教授的帶領下,第三次進駐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
  • 菏澤發現脊椎動物化石
    6月21日,80歲的教授級高工、省地科院地質礦產研究所原所長、被譽為山東省化石界泰鬥的劉書才宣布這就是脊椎動物化石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地質工程研究員黃文峰激動不已。因為,此前,脊椎動物化石在菏澤乃至整個魯西南地區還沒出現過,這對於整個魯西及周邊地區地質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溶洞遺址驚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那時他們已來到青藏高原
    北京日報客戶端丹尼索瓦人,一個生活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的古人類種群。他們曾是東北亞地區的居民,最終於2至3萬年前消失在西伯利亞。2019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蘭州大學的科學家宣布,在甘肅省夏河縣境內的白石崖溶洞發現丹尼索瓦人。
  • 溶洞遺址發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那時他們已來到青藏高原
    該成果於北京時間30日凌晨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2019年6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和蘭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布研究成果:在這裡的一處溶洞遺址發現了一種古人類的下頜骨化石,通過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確認屬於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利用鈾系測年方法確定,其距今至少16萬年。
  • 聽中國古動物館館長講化石的故事
    中國許多地方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化石發現地,越來越多的突破性研究是由中國科學家做出來的。恐龍,只是我們向遠古出發的一個記號。現在我們知道,很多恐龍像鳥類一樣身披羽毛,恐龍也沒有滅絕,現在地球上的1萬多種鳥類就是恐龍未亡的後代。中國古動物館和北京動物園的「活物」們就隔著一條街,青色古堡式博物館建築背依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橙紅色大樓。
  • 溶洞遺址驚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那時他們已來到青藏高原_中國...
    丹尼索瓦人,一個生活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的古人類種群。他們曾是東北亞地區的居民,最終於2至3萬年前消失在西伯利亞。2019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蘭州大學的科學家宣布,在甘肅省夏河縣境內的白石崖溶洞發現丹尼索瓦人。如今,科學家藉助先進技術,發現溶洞遺址土壤沉積物中內晚更新世時期丹尼索瓦人的DNA,證明其曾經長期在青藏高原地區生活。
  • 北京猿人牙齒化石揭示古人類生活細節
    科學家認為,重新發現這枚牙齒為學術界提供了周口店發掘最早期階段的珍貴北京猿人化石材料。  生活在距今6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化石極其稀少,多在二戰中丟失。初步分析表明,這是一枚已經發育完成的人類的上犬齒,齒冠咬合面磨耗較重,屬於一個成年個體,死亡時的年齡大概在20至40歲之間。
  • 許昌發現新的古人類化石,所屬類群存疑:他們會是什麼人?
    (Lucorta92/譯)2010年,一種已經滅絕的古人類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他們生活在冰河期,被稱作「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這些年來,人們對他們的全部了解都來自從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穴內的一片骨中提取的DNA。而現在,在中國東部發現的兩塊不完整的頭骨,或許可以為追溯這些神秘古人類的樣貌提供首要線索。
  • 江西發現大量古人類活動時期熊貓、劍齒象等動物化石
    新華社南昌3月3日電(記者吳鍾昊)記者從江西省萍鄉市獲悉,萍鄉市上慄縣長平鄉楊家灣1號洞考古挖掘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洞內所發現的數千件哺乳動物牙齒化石,其中包括巴氏大熊貓、劍齒象等已滅絕動物的化石。據萍鄉市博物館館長鄒松林介紹,2014年10月,萍鄉市博物館在楊家灣洞穴發現哺乳動物化石點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兩次帶隊前往實地調查,與萍鄉博物館一起對化石點進行發掘。數千件哺乳動物牙齒化石經中科院專家初步鑑定,共計6目20科40種(含未定種)。
  • 古脊椎所等揭示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
    7月29日,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謝光茂,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等,合作完成的關於距今3萬年左右的中國南方地區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的研究成果。最近3萬年是晚更新世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對人類產生了深刻影響。
  • "重慶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引發爭議
    半個月前,不少媒體以「重慶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為題進行了報導:發掘者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兩個齒骨經過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陳鐵梅的測定,有204萬年的歷史。「由此將我國人類起源的時間往前推進了100萬年!」報導稱:黃萬波的發現「改寫了科學界對人類演化史的認識」。
  • 找尋最早中國古人類的活動蹤跡
    2018年7月12日凌晨,當科技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照宇牽頭的科研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後,整個世界為之一振。元謀人(距今約170多萬年前)被認為是中國境內最早人類的認知被刷新。朱照宇通過古地磁測年等科學手段,將在藍田縣上陳村發現的96件古人類遺物的年限鎖定在距今約212萬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