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等揭示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

2020-08-06 光明網

7月29日,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謝光茂,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等,合作完成的關於距今3萬年左右的中國南方地區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的研究成果。

最近3萬年是晚更新世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對人類產生了深刻影響。廣西是古人類化石產地之一,是現代人類出現和演化的關鍵區域。然而,這一地區的植物利用類型與方式研究相對較少。

近年來,廣西舊石器考古有重要發現,尤其是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發掘了婭懷洞遺址。婭懷洞遺址位於廣西隆安縣,包含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該遺址發現了我國極為少見的完整人類頭骨化石,以及大量的打制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古脊椎所吳妍研究團隊在獲取婭懷洞遺址的系列樣品後,開展該遺址古植物遺存的研究。

利用AMS 14C測年,結合遺址的遺蹟與遺物,建立研究點的年代框架。通過植矽體分析,輔以孢粉信息,獲取古人類植物資源信息。研究發現,不同時間跨度,古人類利用植物種類不同。在深海氧同位素3階段至Heinrich 1,發現榆屬植物;竹子和棕櫚,出現在整個時間序列中。此外,研究人員發現了距今16000年的稻屬植矽體,為古代人類利用野生稻提供了重要證據。

婭懷洞遺址獨特的石器組合類似於華北地區而非華南的,暗示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因氣候變冷北方的古人類南遷,帶來其慣用的工具和技術。溫暖的廣西地區為古代人類的擴散和遷徙提供了重要途徑,也是規避突變氣候事件的理想避難所。

研究工作獲得中科院戰略重點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項目的資助。

古脊椎所等揭示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

圖1.廣西隆安縣婭懷洞遺址(研究團隊 供圖)

古脊椎所等揭示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

圖2.婭懷洞遺址出土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研究團隊供圖)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在廣西研究發現1.6萬年前稻屬植矽體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研人員通過在距今3萬年左右的中國南方地區廣西婭懷洞遺址開展合作研究,在古人類植物利用方面取得最新重要成果,其中,發現1.6萬年前的稻屬植矽體,為古代人類利用野生稻提供了重要證據。
  • 古脊椎所等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遺址成因與生存行為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裴樹文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合作,對泥河灣盆地飛梁遺址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Plos One上,並就盆地內考古材料所揭示的早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址成因和生存行為進行解讀。
  • 古脊椎所等在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此前,蘭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導了發現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並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
  • 探秘康巴什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烏蘭木倫遺址
    此地河流眾多、水草豐美,各種古動物就來這裡喝水、吃草,而烏蘭木倫古人類就在這裡捕獵動物、打制石器,甚至燒制肉食。幾乎每一個重要的考古新發現,都有一些傳奇故事。那烏蘭木倫遺址是怎樣發現的呢?撿起這些骨頭,古日扎布覺得這個發現非常重要,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很快鄂爾多斯市文化局和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對現場進行了考察,確認古日扎布撿到的就是古生物化石,並且在遺址地層中還發現了打制石器,可以肯定這裡是一處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遂根據發現所在地為烏蘭木倫河畔,故命名為「烏蘭木倫遺址」。
  • 古脊椎所發現新鴨嘴龍類恐龍
    古脊椎所發現新鴨嘴龍類恐龍 2017-09-08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1923年,譚錫疇首先報導了萊陽白堊系地層中發現的恐龍、魚類、昆蟲和植物等化石,葛利普研究了其中的昆蟲和魚類化石,周贊衡研究了其中的植物化石,瑞典古生物學家維曼研究了其中的恐龍化石,將其歸於鴨嘴龍類,命名為中國譚氏龍(Tanius sinensis Wiman, 1929)。
  • 廣西發現人頭骨化石!距今1.6萬年!
    2016年的一天,謝光茂和其他考古人員像往常一樣,對婭懷洞遺址進行發掘。南方地區的洞穴考古一向十分艱難,人們要一邊提防頭頂的巖石滾落,一邊要對付腳下的亂石嶙峋,每向下推進一釐米,都要耗費大量精力。發掘到第八層時,一小塊頭骨漸漸露出土層,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雖然早已預測到婭懷洞可能有人類骸骨遺存,謝光茂仍然抑制不住興奮和期待。
  • 古脊椎所等在華南更新世化石長鼻類的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古脊椎所等在華南更新世化石長鼻類的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7-28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自2004年以來,由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金昌柱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廣西崇左及周邊地區的第四紀洞穴與裂隙堆積中陸續發現了代表更新世不同時期、繼承與連續性良好的哺乳動物群十餘個。
  •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古脊椎所成果「侏羅紀擅攀鳥龍類的發現和膜質翅膀在獸腳類恐龍中的演化」、「熱河俊獸——揭示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新模式」、「發現具有現代人特徵的30萬年前人類頭骨化石」分別入選。擅攀鳥龍類通過加長的肱骨和尺骨、第三手指,與棒狀長骨來附著膜質的翅膀,揭示膜質翅膀在恐龍中的演化,顯示在恐龍—鳥類演化中出現意想不到的適應飛行的嘗試,及與之對應演化出差異顯著的骨骼—表皮衍生物組合。
  • 中國境內生存有多種古人類
    距今10萬至30萬年,中國境內可能生存有多種類型的古人類成員,他們具有東亞直立人、歐洲古老型人類和更新世晚期人類的體質特徵。這是今天上午記者從國際古人類學術研討會獲得的消息。  今天是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發現90周年紀念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京召開國際古人類學術研討會,交流中國及相關地區古人類學相關領域的新成果。
  • 中科院古脊椎所在繁昌建人字洞遺址科考工作站、科研科普基地
    8月18日上午,「中科院古脊椎所人字洞科考工作站」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繁昌科研科普基地」揭牌儀式在繁昌縣舉行。人字洞遺址科考工作站和科研科普基地的設立,標誌著人字洞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科研科普工作進入了新階段,對推動人字洞遺址保護利用項目建設和古人類相關領域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石器實驗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砸擊技術特徵
    近日,《考古與人類科學》(Arch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歷史研究所,對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砸擊法剝片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百萬年前古人類對當地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技術適應行為。
  • 泥河灣古人類活動最新研究:百萬年前石器製作錘擊為主砸擊為輔
    裴樹文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泥河灣盆地是早期人類擴散至東北亞最早且最集中證據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為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中國和西班牙科研團隊最新合作研究表明,泥河灣古人類百萬年前為適應當地自然資源和環境,石器製作技術總體上以錘擊法為主、砸擊法為輔。
  • 泥河灣古人類活動最新研究:百萬年前石器製作錘擊為主砸擊為輔
    泥河灣盆地地理位置及早更新世遺址分布。裴樹文 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泥河灣盆地是早期人類擴散至東北亞最早且最集中證據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為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
  • 距今10萬至30萬年,中國境內生存有多種古人類
    距今10萬至30萬年,中國境內可能生存有多種類型的古人類成員,他們具有東亞直立人、歐洲古老型人類和更新世晚期人類的體質特徵。這是今天上午記者從國際古人類學術研討會獲得的消息。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90周年紀念展。
  • 科研人員在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此前,蘭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導了發現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並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
  • 專家稱,距今30萬至10萬年中國境內或生存多種古人類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吳秀傑研究員2日表示,最新研究顯示:距今30萬-10萬年,中國境內可能生存有多種類型的古人類成員。距今30萬-10萬年,中國境內生存有「古老型智人」或者「早期智人」,他們具有東亞直立人、歐洲古老型人類和更新世晚期人類鑲嵌型的體質特徵,在此階段,中國境內可能生存有多種類型的古人類成員。更新世中期中國古人類演化的模式呈現區域連續性與多樣性。距今30萬年前中國古人類演化以連續性為主,距今30萬年前至晚更新世早期,中國古人類演化以多樣性為主。
  • 石器實驗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砸擊技術特徵—新聞—科學網
    (裴樹文 供圖) 近日,《考古與人類科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歷史研究所,對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砸擊法剝片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百萬年前古人類對當地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技術適應行為。
  • 《考古與人類科學》:石器實驗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砸擊技術特徵
    :近日,國際專業期刊《考古與人類科學》(Arch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歷史研究所,對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砸擊法剝片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百萬年前古人類對當地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技術適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