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在廣西研究發現1.6萬年前稻屬植矽體

2020-08-01 環球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學者在廣西研究發現1.6萬年前稻屬植矽體

廣西隆安縣婭懷洞遺址。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研人員通過在距今3萬年左右的中國南方地區廣西婭懷洞遺址開展合作研究,在古人類植物利用方面取得最新重要成果,其中,發現1.6萬年前的稻屬植矽體,為古代人類利用野生稻提供了重要證據。

記者8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吳妍副研究員與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謝光茂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志軍研究員等合作,對婭懷洞遺址系列樣品進行該遺址古植物遺存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在線發表。

中國學者在廣西研究發現1.6萬年前稻屬植矽體

婭懷洞遺址出土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合作研究團隊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測年,結合婭懷洞古人類遺址的遺蹟與遺物,建立研究點的年代框架。通過植矽體分析,輔以孢粉信息,獲取古人類植物資源信息。研究發現,不同時間跨度,古人類利用植物種類不同:在深海氧同位素3階段至海因裡希1期,發現了榆屬植物;竹子和棕櫚,則出現在整個時間序列中。更為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了距今1.6萬年的稻屬植矽體,這為古代人類利用野生稻提供了重要證據。

與此同時,這項合作研究還發現,婭懷洞遺址獨特的石器組合類似於華北地區而非華南,暗示這樣一種可能性——因氣候變冷北方的古人類南遷,帶來他們慣用的工具和技術。這表明,溫暖的廣西地區不僅為古代人類的擴散和遷徙提供了重要途徑,而且還是規避突變氣候事件的理想避難所。

業界專家指出,最近3萬年是晚更新世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對人類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廣西是著名的古人類化石產地之一,也是現代人類出現和演化的關鍵區域。然而,此前這一地區的植物利用類型與方式研究相對較少。

據了解,作為近年來廣西舊石器考古重要發現之一,婭懷洞遺址位於廣西隆安縣,包含了舊、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通過發掘,已在婭懷洞遺址發現中國極為少見的完整人類頭骨化石,以及大量的打制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完)

相關焦點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告別山洞,搭建「遠古中華第一村」上山遺址考古隊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回顧說,上山遺址的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1996年6月,根據工作安排,蔣樂平放下了已有8年的河姆渡文化研究,開始從事杭金衢高速公路開工前的基建考古工作。
  • 古脊椎所等揭示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
    7月29日,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謝光茂,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等,合作完成的關於距今3萬年左右的中國南方地區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的研究成果。最近3萬年是晚更新世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對人類產生了深刻影響。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研究員團隊與國內同行合作,通過對中國廣東湛江湖光巖瑪珥湖約6萬年來的植矽體和花粉分析發現,在末次冰期存在7次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它們主要與熱帶東-西太平洋海表溫度(SST)梯度變化有關。研究認為,湖光巖地區季節性降水減少可能由熱帶太平洋緯向SST(西/東)梯度增加引起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WPSH)西移和北半球Hadley環流加強所導致。
  • 北京周口店發現40萬年前猿人用火新證(圖)
    新京報訊 (記者李婷婷)昨日上午,新京報記者從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搶救性清理髮掘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到,距今約40萬年至50萬年前,曾經在猿人洞內生活過的「北京人」已經能夠控制火了。  據介紹,在清理過程中,火塘、原地燒結土、燒石、燒骨等古人類用火遺物、遺蹟的密集出現,為「北京人」用火行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素材,是「北京人」用火的新力證。
  • 1.1萬年前的石器時代新人種化石在中國發現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頭骨兼具古代人類和現代人類特徵對馬鹿人頭骨進行的分析發現,他們可能是一個全新的人種  北京時間3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考古學家表示在中國洞穴內發現的這些化石是在兩個洞穴內發現的,主人是此前未知的石器時代人種,他們兼具古代人類和現代人類特徵,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人種。  新發現的人種化石年代在1.45萬至1.15萬年前,是在亞洲發現的距今最早的人類化石。由於他們獵殺馬鹿,這個人種被命名為「馬鹿人」。在此之前,科學家認為生活在亞洲的早期人類競爭並不激烈。科學家表示馬鹿人的發現為了解亞洲的早期人類提供了重要線索。
  • 稻屬基因組與生殖相關的phasiRNA的進化機制及作用特點
    ,在稻屬基因組中揭示了生殖相關的phasiRNA的進化機制及作用特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陳明生研究組多年從事稻屬的比較基因組學研究近來,通過比較分析五個代表性稻屬物種中的phasiRNA位點(PHAS),並結合高通量的小RNA和降解組測序分析,發現了大量新的PHAS位點,其中大部分來自非編碼的基因間區。
  • 研究恐龍的食譜!科學家是如何知道恐龍吃肉還是吃素的呢?
    比如,對於植食性恐龍來說,我們想知道它具體吃的是哪種植物,是哪一科,哪一屬,哪一種的植物。恐龍吃哪一科植物我們如何才能更加深入地知道恐龍究竟吃了什麼?有什麼物質能夠歷經億萬年,至今仍然攜帶很多植物的信息呢?植矽體植矽體,一種微體植物化石,是指某些高等植物從地下水中吸取可溶性的二氧化矽,而後沉澱於植物細胞內外的非晶態二氧化矽。
  • 新疆發現世界最早草食性象類化石
    研究人員正在從出土的施泰因海姆嵌齒象臼齒化石中取樣。(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提供)近期,科研人員在對上世紀90年代出土於新疆的象類臼齒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了1600萬年前草類的植矽體,由此得出該研究樣本是世界最早的草食性象類。
  •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2018-09-13 06:19:14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揭秘廣西「巨猿」之謎:沉睡190萬年的「遺傳密碼」
    【巨猿形象復原圖】近日,經過中國、丹麥、法國等6個國家18位科學家的聯合科研攻關,在一枚發現於廣西田東縣祥周鎮布兵村吹風洞、距今190萬年的巨猿牙齒化石中,科學家們成功提取遺傳物質,沉睡的生命倫敦時間11月13日18:00,北京時間11月14日2:00,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刊發了題為《牙釉質蛋白質組表明巨猿是早期分化的猩猩成員》的研究報告。報告由中國、丹麥、法國、西班牙、德國、英國6個國家的18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共同完成。通過採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最新的古蛋白質測序技術,研究人員從一枚發現於廣西田東縣祥周鎮布兵村吹風洞、距今190萬年的巨猿牙齒化石的牙釉質中成功提取遺傳信息......
  • 廣西發現人頭骨化石!距今1.6萬年!
    更新世晚期的人類頭骨在我國甚少發現,而且大多缺乏確切年代。經測定,婭懷洞出土的這具頭骨化石,距今1.6萬多年,與著名的山頂洞人的年代大致相同,是華南地區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的」「具有確切地層層位」「具有可靠測年」的完整頭骨化石。 「十分震撼,難能可貴。」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一連用了兩個詞形容這個發現。
  • 福建發現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東方網11月29日消息:福建省文化廳和三明市政府昨天宣布,考古工作者在三明市萬壽巖的兩個洞穴中分別發現了距今將近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活動遺址和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工石鋪面。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考古工作隊在對萬壽巖的靈峰洞和船帆洞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這兩個遺址。遺址總面積1200多平方米,發掘面積400平方米,共出土800多件石製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多種動物化石,經國家文物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等部門和單位的專家學者論證,認為其年代分別為18.5萬年前和1至3萬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