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等在華南更新世化石長鼻類的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古脊椎所等在華南更新世化石長鼻類的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7-28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元與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博士生張瀚文、英國萊斯特大學教授Mark Purnell的研究團隊合作,利用近年來開發的牙齒3D微痕質地分析技術(dental microwear texture analysisDTMA),對華南地區更新世不同時期的化石長鼻類的食性進行了綜合分析和初步探討,以王元為通訊作者的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國際第四紀》(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上。

  象類化石由於演化速率快、時空分布廣以及富含環境指標等特點已成為晚新生代陸相古生態環境重建的重要指示性化石。自2004年以來,由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金昌柱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廣西崇左及周邊地區的第四紀洞穴與裂隙堆積中陸續發現了代表更新世不同時期、繼承與連續性良好的哺乳動物群十餘個。對上述哺乳動物群中象類化石的系統研究表明,我國南方第四紀長鼻類的演化、更替是有規律的:早更新世以中華乳齒象和華南劍齒象的組合為特徵;早更新世末中華乳齒象和華南劍齒象可能已在華南滅絕,並被東方劍齒象取代;亞洲象屬在中更新世晚期開始繁盛使之與東方劍齒象一道在動物群中起主導作用。上述長鼻類的演化和更替推動了華南第四紀生物地層序列的進一步劃分:早更新世的巨猿-中華乳齒象動物群、中更新世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狹義)以及晚更新世的亞洲象動物群。

  使用DMTA研究方法探討古哺乳動物及古人類的食性已成為近年來古生物學研究的熱門方向。相對於利用普通光學顯微鏡或掃描電子顯微鏡研究動物牙齒化石微痕的傳統方法,DMTA在數據收集過程的嚴謹性與可重複性方面有更顯著的優勢。通過比較中華乳齒象、劍齒象與亞洲象臼齒微痕的複雜性(complexity)與各向異性(anisotropy),研究人員發現華南早更新世的中華乳齒象與橫跨整個更新世的劍齒象主要喜食嫩葉,這與食性較廣、既食草亦食樹葉的亞洲象形成了顯著統計差異。

  中華乳齒象與劍齒象在東亞地區共存於上新世和早更新世。但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中華乳齒象保留了原始的丘脊型臼齒,而劍齒象則演化出了能更有效咀嚼植物的脊型齒。在大約10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晚期,崇左地區發生了一次重要的生物事件,主要表現為熱帶森林的消失與第三紀孑遺哺乳動物(包括中華乳齒象)的滅絕。同為嫩食動物(browser)的劍齒象在上述環境變化背景下由於更適合咀嚼植物的牙齒而在生存競爭中擠壓了中華乳齒象,導致後者在中國滅絕。相反,劍齒象與亞洲象的食性差異製造了生態資源分配局面,使兩者從中更新世晚期一直共存到更新世最末期。劍齒象在更新世末期與全球大量大型哺乳動物種類一同滅絕,而亞洲象直至今日仍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區活動。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現代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以及英國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NERC)項目的資助。

 

  1 華南晚更新世象類生態復原圖,亞洲象(左)的食性中草食的比例較大,劍齒象(右)主要食嫩葉(Nicola Heath繪) 

 

2 華南第四紀長鼻類的臼齒釉質微痕的複雜性與各向異性分布圖(王元和張翰文提供)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元與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博士生張瀚文、英國萊斯特大學教授Mark Purnell的研究團隊合作,利用近年來開發的牙齒3D微痕質地分析技術(dental microwear texture analysis,DTMA),對華南地區更新世不同時期的化石長鼻類的食性進行了綜合分析和初步探討,以王元為通訊作者的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國際第四紀》(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上。
  象類化石由於演化速率快、時空分布廣以及富含環境指標等特點已成為晚新生代陸相古生態環境重建的重要指示性化石。自2004年以來,由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金昌柱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廣西崇左及周邊地區的第四紀洞穴與裂隙堆積中陸續發現了代表更新世不同時期、繼承與連續性良好的哺乳動物群十餘個。對上述哺乳動物群中象類化石的系統研究表明,我國南方第四紀長鼻類的演化、更替是有規律的:早更新世以中華乳齒象和華南劍齒象的組合為特徵;早更新世末中華乳齒象和華南劍齒象可能已在華南滅絕,並被東方劍齒象取代;亞洲象屬在中更新世晚期開始繁盛使之與東方劍齒象一道在動物群中起主導作用。上述長鼻類的演化和更替推動了華南第四紀生物地層序列的進一步劃分:早更新世的巨猿-中華乳齒象動物群、中更新世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狹義)以及晚更新世的亞洲象動物群。
  使用DMTA研究方法探討古哺乳動物及古人類的食性已成為近年來古生物學研究的熱門方向。相對於利用普通光學顯微鏡或掃描電子顯微鏡研究動物牙齒化石微痕的傳統方法,DMTA在數據收集過程的嚴謹性與可重複性方面有更顯著的優勢。通過比較中華乳齒象、劍齒象與亞洲象臼齒微痕的複雜性(complexity)與各向異性(anisotropy),研究人員發現華南早更新世的中華乳齒象與橫跨整個更新世的劍齒象主要喜食嫩葉,這與食性較廣、既食草亦食樹葉的亞洲象形成了顯著統計差異。
  中華乳齒象與劍齒象在東亞地區共存於上新世和早更新世。但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中華乳齒象保留了原始的丘脊型臼齒,而劍齒象則演化出了能更有效咀嚼植物的脊型齒。在大約10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晚期,崇左地區發生了一次重要的生物事件,主要表現為熱帶森林的消失與第三紀孑遺哺乳動物(包括中華乳齒象)的滅絕。同為嫩食動物(browser)的劍齒象在上述環境變化背景下由於更適合咀嚼植物的牙齒而在生存競爭中擠壓了中華乳齒象,導致後者在中國滅絕。相反,劍齒象與亞洲象的食性差異製造了生態資源分配局面,使兩者從中更新世晚期一直共存到更新世最末期。劍齒象在更新世末期與全球大量大型哺乳動物種類一同滅絕,而亞洲象直至今日仍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區活動。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現代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以及英國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NERC)項目的資助。
 
  圖1 華南晚更新世象類生態復原圖,亞洲象(左)的食性中草食的比例較大,劍齒象(右)主要食嫩葉(Nicola Heath繪) 
 
圖2 華南第四紀長鼻類的臼齒釉質微痕的複雜性與各向異性分布圖(王元和張翰文提供)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古脊椎所等在化石長頸鹿類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其中,肉眼可見的中磨痕(mesowear)可以反映個體在一段時間內(幾十天)到一年左右的飲食偏好,因其具有操作的便利性、經濟性和預測的準確性,成為近年來廣為應用的食性分析方法。傳統的中磨痕方法以有蹄類第二個臼齒的頰側齒尖為研究對象,根據齒尖高度及磨耗狀態劃分出不同的磨耗類型,進而推測有蹄類的食性。
  •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7-1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則命名自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原,旨在向他多年來在古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和古生物學科普工作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表達敬意。
  •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23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羊類在人類社會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與羊類的生態適應性有密切的關係。
  • 古脊椎所等研究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領導的課題組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尋找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化石證據方面取得進展。課題組對貴州盤縣大洞中更新世晚期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一些可能與早期現代人出現有關的形態特徵,提示東亞大陸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可能已經呈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大滅絕事件中,恐龍的後代鳥類為何得以倖存?這一學界長期關注的古生物演化謎團,近日被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破解——與恐龍的食性差異,可能是鳥類躲過大滅絕而倖存至今的關鍵。李志恆/供圖 攝  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李志恆團隊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等多家合作單位,共同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探討,研究成果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能夠躲過6500萬年前災變的關鍵。
  •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中國古生物學會近日評選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的十項成果入選,反映了我國古生物學者在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
  • 古脊椎所等在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饒慧芸、研究員劉金毅和副研究員張馳,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楊益民、哥本哈根大學教授Westbury以及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邵慶豐合作,報導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序列,並通過系統發育分析,探討東亞斑鬣狗化石的分類及其與非洲現生種間可能的基因交流。
  • 華南地區志留紀中華盔甲魚類研究獲進展
    盔甲魚類是無頜魚類「甲冑魚綱」下的一個類群,該類群最早出現於中國華南地區的志留系,在志留紀早期迎來了第一次適應輻射,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盔甲魚類群,稱之為「張家界動物群」。中華盔甲魚科屬於該動物群中的「中華盔甲魚—修水魚組合」,是真盔甲魚目中最原始的類群,能夠為解決脊椎動物從無頜向有頜轉變過程中有頜類關鍵特徵的演化提供化石證據,比如通過同步輻射X射線顯微成像對我國浙江長興志留紀蘭多維列世盔甲魚類曙魚(Shuyu) 的研究。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古脊椎所在二齒獸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二疊紀四足類的研究由來已久,在新疆人們發現過大量二齒獸類(Dicynodontia)化石,而很長一段時間,在華北廣泛出露的二疊系地層中未發現二齒獸類,只有幾件鋸齒龍類(Pareiasauria)化石。1989年在內蒙古大青山腦包溝組報導發現了邊緣大青山獸,打破了這一沉寂,但是在出露更為廣闊的孫家溝組卻依然沒有發現。
  •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火龍果研究團隊在甜菜素合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火龍果研究團隊在甜菜素合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人類演化研究成果再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是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等部門組織,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從推薦的「年度270項自然科學各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中經過初選和終選兩輪投票選出。截至2018年2月已舉辦13屆,是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品牌項目。
  • 古脊椎所等在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然而,夏河人化石鑑定為丹尼索瓦人的主要依據是古蛋白中的一個胺基酸變化,且化石缺乏埋藏地層和共存考古遺存信息,因此,儘管該化石推動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其所揭露的這支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的信息卻較為有限,比如對其時空分布、遺傳特徵和文化內涵等所知甚少。
  • 華南植物園在番荔枝科花粉形態研究中取得進展
    過去對番荔枝科花粉形態的研究多關注於熱帶美洲和非洲的類群,亞洲熱帶地區番荔枝種類十分豐富,但相關的研究卻很少。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中心植物結構與發育課題組博士邵云云在研究員徐鳳霞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對分布於泰國的番荔枝科19屬的49種花粉形態特徵進行了綜合分析,發現:(1)皂帽花屬(Dasymaschalon)、假鷹爪屬(Desmos)和亞洲尖花藤屬(Friesodielsia)都具有無孔、刺狀花粉,這一花粉形態在三屬中是十分穩定的,說明這三個屬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這一結果與最新的分子研究結果一致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華南陡山沱組生物地層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關於最早的刺飾疑源類何時出現、如何變得多樣化、如何最終在海洋生態系統中佔據一席之地等問題仍缺乏詳盡的解答。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合作者,對記錄了埃迪卡拉紀刺飾疑源類早期演化過程的華南陡山沱組開展了長期系統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前寒武紀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上。
  •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5-14 15:30: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
  •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2020-04-22 華南植物園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研究得到中科院B類先導科技專項「生物多樣性的演化歷史與格局」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4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基於華南和北美典型地區高解析度的牙形類生物地層學,並結合菊石、蜓類、鋯石U-Pb年齡、旋迴地層學、全巖碳、鍶和牙形類氧同位素等進行對比研究,建立了兩個地區綜合地層的對比框架,並在此新框架的基礎上,約束和討論了二疊紀中期的多個重大環境背景事件。
  • 華南農業大學餘義勳課題組在矮牽牛花色素苷代謝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然而,ACL在次生代謝物合成和蛋白質乙醯化修飾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近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線發表了華南農業大學餘義勳教題組題為「PaACL silencing accelerates flower senescence and changes proteome to maintain metabolic homeostasis」 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