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1-02-08 中國新聞網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5-14 15:30: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丁寶秀

    緬甸(左)與滇西(右)赫南特貝動物群中的代表性腕足動物屬種。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5月1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消息,近期該所研究人員與國外科研機構合作,對赫南特貝動物群進行了大量的採集及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

  這些進展主要包括首次在緬甸發現赫南特貝(Hirnantia),對一些關鍵分子的系統分類提出新的論點;建立新屬奇異髑髏貝(Xenocrania);釐定赫南特貝動物群中最常見屬種的同物異名關係等。

  目前,相關成果已發表在Palaeoworld、Papersin Palaeontology、Journal of Paleontology、Lethaia等雜誌。

  科研人員介紹,奧陶紀末大滅絕兩幕事件之間的赫南特貝動物群廣布全球,然而其在滇緬馬地塊的報導卻異常稀少。現今這個地塊包含緬甸、馬來西亞半島、泰國西部、蘇門答臘及中國雲南西部的部分區域,在國際上處於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以來,尚不清楚奧陶紀末赫南特貝動物群面貌及其與華南的關係。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戎嘉餘院士、詹仁斌研究員、黃冰研究員、陳迪科研助理等與緬甸東枝大學Kyi Pyar Aung博士、英國杜倫大學David Harper教授分別對緬甸曼德勒地區農康依群Hwe Mawng紫色頁巖段段、雲南西部芒市地區彎腰樹組、及華南貴州湄潭觀音橋層等地區,同為赫南特貝動物群進行了大量的採集及研究,發表了一系列文章。

  科研人員識別出緬甸曼德勒地區腕足動物23屬23種、滇西地區22屬22種、黔北地區13屬13種,這些具體的系統分類工作,為未來進行全球總結提供了真實可靠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基於系統古生物分類信息,查考並釐定世界其他國家相關文獻和化石材料,在古生物地理學、群落生態學及居群生態與變異等三方面取得了如下成果。

  在古生物地理學研究方面,科研人員通過對滇緬馬和華南兩個塊體赫南特貝動物群重要成員、常見和共同分子的比較,運用網絡分析方法,證實它們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無論是華南,還是滇緬馬地區,奧陶紀末期發育多樣性如此之高的赫南特貝動物群,在全球頗為少見,展示了滇緬馬和華南該動物群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腕足動物研究揭示了奧陶紀末全球變冷時期從低緯度到高緯度海域氣候分異客觀存在的這一複雜特點。

  在群落生態學研究方面,通過對緬甸曼德勒地區赫南特貝動物群的生態指示分子及多樣性豐度等信息綜合判斷,識別出Kinnella-Paromalomena群集,棲息於較深水的海域底部;而黔北湄潭地區的動物群Hirnantia–Eostropheodonta群落,則生活於較淺水環境。

  科研人員稱,這兩個組合,在動物面貌、重要分子組成及其多樣性方面,體現出明顯的差異。從淺水到深水的群落生態演替,反映了全球冰期氣候和海洋環境的複雜性及其演變特徵。作為奧陶紀末大滅絕第二幕的冰期消融過程,從腕足類群落演替得到印證。

  在居群生態與變異研究方面,證實了赫南特貝動物群的命名分子Hirnantia是該動物群中最受關注的分子,然而它確切涵蓋哪些種一直存在爭議。此外,根據緬甸、華南及其他地區的相關材料,對長期存疑的髑髏貝化石標本進行研究,建立新屬奇異髑髏貝。

  本項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共同支持。(完)

相關焦點

  • 奧陶紀末大滅絕前夕珊瑚動物群研究新進展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寒武紀大輻射以來海洋生物遭受的第一次重創,是顯生宙地球生命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它發生於凱迪期和赫南特期之交,通常被認為是由氣候的劇烈變化(即奧陶紀末大冰期)所致。Percival和甄勇毅)系統研究了產自新南威爾斯中部Malachis Hill組頂部(凱迪階頂部)的一個珊瑚動物群,為理解奧陶紀末大滅絕前夕的珊瑚動物群的面貌提供了一個重要窗口。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地學期刊Alcheringa上在線發表。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新聞...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科學家研究表明奧陶紀末大滅絕存在複雜生態效應
    近年有研究認為該次大滅絕事件在生態系的破壞程度上與其多樣性損失極不相稱,生態系統所遭受的損失遠低於其它4次大滅絕事件,僅在顯生宙多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中排第6位,甚或第7位。 為了進一步了解大滅絕的生態效應,黃冰等還進一步比較了大滅絕前後兩套不同的腕足動物群中相近分子居群結構,從而得出奧陶紀末大滅絕在居群級別的生態效應,這是關於奧陶紀末大滅絕研究一種全新的嘗試。
  • 生物大滅絕之五——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生態創傷較弱
    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率較高, 生態創傷則較弱 作為奧陶系赫南特階底界全球層型所在地, 華南擁有穿越奧陶紀末大滅絕完整的生物 地層序列和近岸到遠岸的沉積相帶, 相關成果基本 上反映了這個事件的過程與實質, 頗具全球意義。
  • 高精度地層研究揭示奧陶紀末大滅絕與復甦新模式
    該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顯生宙地球生命所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僅次於二疊紀末大滅絕,同時也是唯一一次與冰期相關聯的滅絕事件,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的前沿與熱點之一。
  •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研究揭示奧陶紀海水為「方解石海」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研究揭示奧陶紀海水為「方解石海」 2018-06-15 中國新聞網 楊顏慈 南古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6月14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寒武紀—奧陶紀時期海水與現代海水成分截然不同,屬於富Ca低SO4(高鈣離子,低硫酸根離子)的「方解石海」。這為研究地球上海水成分的變化與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新證據暗示火山噴發是「最大嫌疑人」
    近日,《自然·通訊》報導了一項關於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研究團隊發現,在奧陶紀末生物滅絕事件的過程中硫同位素產生了非質量分餾,提出「平流層火山噴發」是奧陶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的驅動機制。
  • 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首次在單一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上獲得多個可靠的系列同位素年齡
  • 華南奧陶紀末烴源巖發育時期的火山作用研究新進展
    奧陶紀末至志留紀早期,發生了全球第一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4.45 億年前),也是華南最重要的烴源巖發育時期,我國目前最主要的頁巖氣就產於此中
  • 科學網—揭示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
  • Lethaia:奧陶紀末大滅絕後復甦—輻射期全球腕足動物
    研究大滅絕後生物的復甦與輻射對揭示生物宏演化過程、規律和型式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志留紀蘭多維列世埃隆期(Aeronian)是奧陶紀末大滅絕後腕足動物的首次復甦-輻射期。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戎嘉餘院士與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Robin Cocks博士在國際地層古生物學刊物LETHAIA上合作發表了該時期全球海底佔優勢的腕足動物的綜合研究,為該事件後的復甦-輻射早期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
  • 奧陶紀特異埋藏化石群研究新進展
    但是,長期以來,奧陶紀一直缺乏類似的特異埋藏化石群。最近描述的產自摩洛哥地區的已知唯一的奧陶紀早期特異保存的 Fezouata 生物群表明,如寒武紀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一樣的生物群至少在高緯度地區(近極地)持續到了奧陶紀早期。
  • 中國科學家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復甦之源」
    中新網南京4月15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5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光旭副研究員等科研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基本過程和型式進行了重新評估,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穩步復甦始於志留紀伊始。
  • 迄今種類最多海綿動物群被發現
    本報南京2月10日電(記者鄭晉鳴)近日,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英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科研團隊,在我國浙江省安吉縣發現了距今4億多年的安吉動物群。據悉,該動物群是迄今發現的蘊含海綿動物種類最多的動物化石群。
  •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此次臺地淹沒恰好發生在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這裡的大輻射是指海洋生物多樣性急速增加事件)的第一次高潮之前,賦予了這次事件重要的生態學意義,相關研究已經開展超過十年,各主要海洋生物類群在大輻射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但關於多樣性演變的機制及其環境背景的研究尚不充分。
  • 科學家在雲南瀟湘動物群中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吳晶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我國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中,發現了距今4.23億年的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據介紹,經過近八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朱敏團隊已在瀟湘動物群中取得了若干轟動性的科學發現,包括世界上最早的完整保存的硬骨魚——夢幻鬼魚等。此次發現的鈍齒宏頜魚,下頜長十多釐米,按夢幻鬼魚和其他完整保存的早期硬骨魚身體比例計算,其體長應超過1米,最大的個體可能達到了1.2米左右,遠遠超過了之前發現的所有志留紀脊椎動物,這就否定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以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論斷。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