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左)與滇西(右)赫南特貝動物群中的代表性腕足動物屬種。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5月1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消息,近期該所研究人員與國外科研機構合作,對赫南特貝動物群進行了大量的採集及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
這些進展主要包括首次在緬甸發現赫南特貝(Hirnantia),對一些關鍵分子的系統分類提出新的論點;建立新屬奇異髑髏貝(Xenocrania);釐定赫南特貝動物群中最常見屬種的同物異名關係等。
目前,相關成果已發表在Palaeoworld、Papersin Palaeontology、Journal of Paleontology、Lethaia等雜誌。
科研人員介紹,奧陶紀末大滅絕兩幕事件之間的赫南特貝動物群廣布全球,然而其在滇緬馬地塊的報導卻異常稀少。現今這個地塊包含緬甸、馬來西亞半島、泰國西部、蘇門答臘及中國雲南西部的部分區域,在國際上處於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以來,尚不清楚奧陶紀末赫南特貝動物群面貌及其與華南的關係。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戎嘉餘院士、詹仁斌研究員、黃冰研究員、陳迪科研助理等與緬甸東枝大學Kyi Pyar Aung博士、英國杜倫大學David Harper教授分別對緬甸曼德勒地區農康依群Hwe Mawng紫色頁巖段段、雲南西部芒市地區彎腰樹組、及華南貴州湄潭觀音橋層等地區,同為赫南特貝動物群進行了大量的採集及研究,發表了一系列文章。
科研人員識別出緬甸曼德勒地區腕足動物23屬23種、滇西地區22屬22種、黔北地區13屬13種,這些具體的系統分類工作,為未來進行全球總結提供了真實可靠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基於系統古生物分類信息,查考並釐定世界其他國家相關文獻和化石材料,在古生物地理學、群落生態學及居群生態與變異等三方面取得了如下成果。
在古生物地理學研究方面,科研人員通過對滇緬馬和華南兩個塊體赫南特貝動物群重要成員、常見和共同分子的比較,運用網絡分析方法,證實它們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無論是華南,還是滇緬馬地區,奧陶紀末期發育多樣性如此之高的赫南特貝動物群,在全球頗為少見,展示了滇緬馬和華南該動物群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腕足動物研究揭示了奧陶紀末全球變冷時期從低緯度到高緯度海域氣候分異客觀存在的這一複雜特點。
在群落生態學研究方面,通過對緬甸曼德勒地區赫南特貝動物群的生態指示分子及多樣性豐度等信息綜合判斷,識別出Kinnella-Paromalomena群集,棲息於較深水的海域底部;而黔北湄潭地區的動物群Hirnantia–Eostropheodonta群落,則生活於較淺水環境。
科研人員稱,這兩個組合,在動物面貌、重要分子組成及其多樣性方面,體現出明顯的差異。從淺水到深水的群落生態演替,反映了全球冰期氣候和海洋環境的複雜性及其演變特徵。作為奧陶紀末大滅絕第二幕的冰期消融過程,從腕足類群落演替得到印證。
在居群生態與變異研究方面,證實了赫南特貝動物群的命名分子Hirnantia是該動物群中最受關注的分子,然而它確切涵蓋哪些種一直存在爭議。此外,根據緬甸、華南及其他地區的相關材料,對長期存疑的髑髏貝化石標本進行研究,建立新屬奇異髑髏貝。
本項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共同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