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本報訊 早—中奧陶世的揚子臺地上發育過一次臺地淹沒事件,具體是指由於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淺水碳酸鹽臺地沒入透光帶之下,從而減緩發育甚至「死亡」的過程,通常會導致沉積體系的改變。

此次臺地淹沒恰好發生在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這裡的大輻射是指海洋生物多樣性急速增加事件)的第一次高潮之前,賦予了這次事件重要的生態學意義,相關研究已經開展超過十年,各主要海洋生物類群在大輻射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但關於多樣性演變的機制及其環境背景的研究尚不充分。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下古生界創新研究團隊博士研究生欒曉聰和其導師詹仁斌研究員等,聯合北京大學和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專家,針對湖北省松滋市劉家場鎮響水洞剖面,記錄了這次臺地淹沒事件的下—中奧陶統序列,並展開了詳細的沉積學研究,相關研究進展發表在期刊《三古》上。

研究發現,這次淹沒事件在臺緣地區主要表現為以灰色泥粒灰巖、顆粒灰巖為特徵的紅花園組臺地沉積被以紫紅色、含泥質灰巖為特徵的紫臺組緩坡沉積所替代。在臺地內部,紅花園組則被紫臺組同期地層——包括大灣組、湄潭組在內的碳酸鹽巖—碎屑巖混合沉積所代替。淹沒過程具體表現為:臺地邊緣灘——內緩坡——穩定的緩坡,是一個逐漸淹沒的過程,同時,紅花園期的碳酸鹽臺地沉積模式也被緩坡所取代。

研究認為,此次淹沒事件成因主要包括全球性海平面上升以及區域地質構造運動造成的陸源碎屑供應增加。在臺地完全淹沒後,紫臺組沉積了紫紅色瘤狀泥質灰巖,指示氧化海底條件。這一推論,和在紫臺組內部出現的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第一次多樣性峰值相吻合。

此外,碳酸鹽臺地向碳酸鹽巖緩坡的演變,增加了不同的生態位,為相關生物提供了進一步輻射的契機。該項研究為人們進一步理解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特殊性提供了詳細的環境背景方面的信息。(沈春蕾)

《中國科學報》 (2017-08-14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新聞...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2020-01-17 13:51:56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華南奧陶紀末烴源巖發育時期的火山作用研究新進展
    奧陶紀末至志留紀早期,發生了全球第一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4.45 億年前),也是華南最重要的烴源巖發育時期,我國目前最主要的頁巖氣就產於此中
  • 奧陶紀末大滅絕前夕珊瑚動物群研究新進展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寒武紀大輻射以來海洋生物遭受的第一次重創,是顯生宙地球生命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它發生於凱迪期和赫南特期之交,通常被認為是由氣候的劇烈變化(即奧陶紀末大冰期)所致。但受限於化石記錄及地層對比的精度,真正意義上的大滅絕前夕(凱迪最晚期)的珊瑚化石記錄在全球範圍內並不多見,因而對其認識也不夠充分。
  • 科學網—揭示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
  • 中國科學家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復甦之源」
    中新網南京4月15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5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光旭副研究員等科研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基本過程和型式進行了重新評估,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穩步復甦始於志留紀伊始。
  • 奧陶紀特異埋藏化石群研究新進展
    但是,長期以來,奧陶紀一直缺乏類似的特異埋藏化石群。最近描述的產自摩洛哥地區的已知唯一的奧陶紀早期特異保存的 Fezouata 生物群表明,如寒武紀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一樣的生物群至少在高緯度地區(近極地)持續到了奧陶紀早期。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5-14 15:30: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
  •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新證據暗示火山噴發是「最大嫌疑人」
    近日,《自然·通訊》報導了一項關於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研究團隊發現,在奧陶紀末生物滅絕事件的過程中硫同位素產生了非質量分餾,提出「平流層火山噴發」是奧陶紀末生命滅絕事件的驅動機制。
  • 生物大滅絕之五——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生態創傷較弱
    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率較高, 生態創傷則較弱 作為奧陶系赫南特階底界全球層型所在地, 華南擁有穿越奧陶紀末大滅絕完整的生物 地層序列和近岸到遠岸的沉積相帶, 相關成果基本 上反映了這個事件的過程與實質, 頗具全球意義。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但是根據Kasha規則,在固態或凝聚態中,分子的高級激發態將通過振動馳豫和碰撞迅速失活到達最低激發態,並在最低激發態輻射發光。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研究了一類基於雜原子取代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在室溫單一組分固體條件下表現明亮的多色發光。
  • 二齒獸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白氏桃河獸化石標本(劉俊供圖) 近日,《古脊椎動物學報》刊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成果。文中報導了對其中一件來自於孫家溝組底部保存的近完整頭骨及部分下頜的研究成果,根據化石產地及發現者將其命名為白氏桃河獸。 這一新屬種有下列特徵區別於其他屬種:犁骨腹面光滑,缺乏翼骨龍骨突,翼骨中板窄,淚骨與隔頜骨接觸,翼骨不與上頜骨接觸,枕髁寬、弧形,側齒骨架細、但有明顯的背腹面。研究團隊先前還報導了其中一件不完整的頭骨,將其歸入隱齒獸目,是其某個支系在中國的首個代表。
  • 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首次在單一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上獲得多個可靠的系列同位素年齡
  • 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陝西省早期生命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在寒武紀大爆發與寒武紀生物地層對比取得重要進展。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科學家研究表明奧陶紀末大滅絕存在複雜生態效應
    滅絕事件在生物多樣性損失上居顯生宙五大滅絕事件的第2位。近年有研究認為該次大滅絕事件在生態系的破壞程度上與其多樣性損失極不相稱,生態系統所遭受的損失遠低於其它4次大滅絕事件,僅在顯生宙多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中排第6位,甚或第7位。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高精度地層研究揭示奧陶紀末大滅絕與復甦新模式
    ,極大地提升了華南赫南特階綜合地層框架的對比精度。該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是顯生宙地球生命所遭受的第二大滅絕事件,僅次於二疊紀末大滅絕,同時也是唯一一次與冰期相關聯的滅絕事件,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的前沿與熱點之一。
  • 張杰院士團隊在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7月19日訊(記者黃辛)記者今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天文系張杰院士研究團隊基於相對論雷射等離子體的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