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1-02-08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

受海洋向大氣的湍流熱通量釋放及紅外輻射冷卻等過程影響,冷皮效應強度(皮溫與塊體海溫之差)一般在0~1℃的範圍之內,在中低風速下且配合強的太陽輻射時可達1~3℃的量級。考慮到測量的成本及便利程度,現場觀測活動中普遍採集的是易於獲取的塊體海溫。然而,在計算湍流熱通量時,需採用皮溫方能準確估算海洋和大氣之間的溫度梯度和溼度梯度。為此,需要通過相應的冷皮模型將觀測的塊體海溫轉換為皮溫。

研究人員基於投放於南海西沙海域的綜合水文氣象浮標觀測數據分析發現,冷皮效應強度分布最密的區間集中在0.2~0.6℃之間,平均強度達到了0.4℃。數值模擬結果表明,當前的冷皮模型顯著低估了南海的冷皮效應強度,致使計算的潛熱通量尚存在8.5%左右的誤差。

進一步研究發現,通過調整冷皮模型中的桑德斯常數可有效調節冷皮模擬效果。當桑德斯常數增加到當前值的2倍時,冷皮模擬誤差可被基本消除,計算的潛熱通量也更加準確。

該研究表明,當前的冷皮模型參數化方案在南海並不適用。基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海的自主觀測數據改進後的新方案,可顯著提高南海冷皮效應的模擬水平,提高潛熱通量計算精度,為加強對南海區域海氣相互作用的理解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C01649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氧化石墨烯複合態毒理效應研究獲進展
    日前,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高越、方重組成科研團隊,依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對氧化石墨烯的水生生物效應及其機制展開研究,該項目被評為「2017年本科創新項目特等獎」。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 據了解,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鄰近效應影響熱紅外遙感數據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示意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簡稱資劃所)農業遙感團隊解析了鄰近效應對高空間解析度熱紅外遙感數據的影響他們從輻射傳輸模擬和地表溫度反演兩方面定量分析了鄰近效應的大小,為熱紅外譜段的高精度輻射傳輸模擬與地表溫度反演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環境遙感》。 論文第一作者、資劃所副研究員段四波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就開展了高空間解析度可見光遙感數據的鄰近效應影響分析。鄰近效應是指經過大氣的散射,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鑫等,在厄爾尼諾(El Niño)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上取得新進展
  • 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太陽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員唐建飛等人基於耀斑大氣模型,通過討論庫侖碰撞以及感應電場引起的能量損失,研究了電子束沿著耀斑環運動時的能量損失及其對電子束能譜的影響
  • 固態量子計算平臺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圓滿完成,這也是該所首次在南海執行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航次分為兩個航段實施,緊密圍繞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多尺度動力過程及其生物地球化學-生態響應」和「物質輸運和沉積過程、沉積記錄」兩個方面的重要科學問題,開展了水文、化學、生物、遙感和底/地質等多學科綜合調查,歷時60天,累計航程7600餘海裡。   此次任務作業海域範圍廣、水深跨度大,且頻受颱風等影響,全體船隊員凝心聚力 、攻堅克難,順利完成了各項任務。
  • 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的研究中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構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轉移載體,系統地研究了伊波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細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達的致病效應。 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華林研究員學科組介紹,伊波拉病毒可編碼多種形式的糖蛋白,但是此前對糖蛋白潛在的致病效應的推測只是基於細胞或組織培養物水平的初步研究,相關致病效應尚缺乏體內水平的直接證據。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先後在《先進科學》和《納米能源》發表。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南海海洋所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新聞—科學網
    會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被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這是該所繼2005年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殊榮後,首次獲評「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標誌著南海海洋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近年來,南海海洋所堅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文明單位創建,將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科技創新發展全過程。
  • 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但其沒有考慮探測器後脈衝效應、多探測器的探測效率不匹配、探測器對光源分布敏感等特性所帶來的重要安全性隱患,嚴重限制了協議的實際應用。 王雙、韓正甫等人設計了一個包含以上參數的探測器模型,並評估了對現實安全性的影響。
  • 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與中外學者合作,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研究上取得重要發現。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機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科學網—蜂窩晶格量子磁體晶格效應研究獲進展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先後進行了「華南沿海第四紀地質補點調查研究」「南海北部大陸架地形與沉積補點調查研究」「南海中、西沙海區綜合調查研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海中部綜合調查」、《中國近海潮流永久預報圖表集》、「海底構造」「華南沿海區域斷裂構造分析」「華南沿岸河口港灣的港口航道工程水文泥沙調查研究」「黃埔港通海航道調查研究」「珠江口河口演變與資源」「廣東沿海汙染調查研究」等工作。
  • 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作用機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調控費託合成反應中一氧化碳(CO)解離的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發現,在還原過程中銅(Ru)納米顆粒(NPs)上形成的TiOx覆蓋層可直接參與C-O鍵的解離,從而顯著提高其在費託合成反應的活性。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費託合成反應可以將非石油資源(煤、天然氣、生物質等)經合成氣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燃料或化學品,為發展替代能源提供了一條技術路線。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臨床協同研究中心教授狄文團隊和研究員鄧劉福團隊揭示了免疫T細胞的「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的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