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蜂窩晶格量子磁體晶格效應研究獲進展

2020-12-08 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
蜂窩晶格量子磁體晶格效應研究獲進展

圖為Kitaev 模型中具有自旋為1/2 的蜂窩晶格以及格點上自旋間相互作用的示意圖。

 

本報訊(記者郭爽)近日,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丁陽及Yongjae Lee合作的國際研究團隊, 揭示了高壓下晶格畸變對5d過渡金屬氧化物量子態及磁性的影響。相關研究已在線發表在《量子材料》上。

蜂窩晶格量子材料中,存在兩種磁相互作用:一種是Heisenberg交換作用,另一種叫Kitaev交換作用。Kitaev交換作用有助於三維自旋液體的形成,而Heisenberg交換作用則是不利因素。現已發現施加壓力可以壓制Heisenberg交換作用,因而使得在有壓力的蜂窩晶格量子磁體中發現自旋液體成為一種可能。

科研人員通過運用X射線衍射、吸收光譜等技術,研究了蜂窩晶格量子材料α-Li2IrO3的結構和電子性質在壓力下的演變。研究者發現和其他蜂窩晶格量子材料不一樣,α-Li2IrO3在極低的壓力下,晶體結構就變得不穩定而出現畸變。並且,這種晶格畸變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在Heisenberg交換作用還沒有消失的情況下,Kitaev交換作用賴以存在的量子態卻消失了,所以α-Li2IrO3也就無法顯現自旋液體態。

該研究顯示,5d過渡金屬氧化物中由於存在強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所以其晶格的變化通過影響軌道進而調製其各種量子態和性質,但這一重要現象卻一直被忽視。因此,本研究所揭示的晶格畸變對量子態和磁性的影響這一現象不僅僅要求新的理論認識,也為人們在蜂窩晶格量子磁體中尋找高壓下的三維自旋液體提供一種新視野。

論文相關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35-018-0109-0

《中國科學報》 (2018-08-30 第6版 前沿)

相關焦點

  • 科技:科學家創造了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
    臥龍崗大學(UOW)的科學家與中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合作,成功地創造了一種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在電子和電子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量子計算。該研究論文發表在11月出版的「 科學進展」雜誌上。
  • 中國科大在準二維kagome晶格新奇電子特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在kagome晶格新奇物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層狀材料Fe3Sn2由於其特殊性,理論預言平帶可能導致各種激動人心的物理效應,包括鐵磁性、高溫分數量子霍爾效應、Wigner晶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以及高溫超導等。原則上平帶可以通過構造一些特殊晶格使電子布洛赫波局域相消幹涉來實現。
  • 科學家發現一種拓撲磁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了一類新的磁體,它表現出新穎的量子效應,並延伸到室溫。研究人員在一個原始磁體中發現了一種量化拓撲相。他們的發現為一個30年前的電子如何自發量化的理論提供了見解,並展示了一種發現新拓撲磁體的原則性證明方法。量子磁體是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的前景平臺。
  • 量子研究新發現:能產生奇異量子效應的拓撲磁體
    量子磁體,在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方面是一類很有應用前景的平臺。據美國&34;網站7月22日消息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本周的《自然》雜誌中報導,他們在一種原始磁體中發現了量子化的拓撲相位,而這種磁體與新型量子效應相關的特性可以延伸至室溫環境中。
  • Nature:WSe2/WS2超晶格中的低溫光電與磁光性質最新研究進展
    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約翰·哈伯德提出的Hubbard模型是一個簡單的量子粒子在晶格中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該模型被用於描述高溫超導,磁性絕緣體,複雜量子多體中的物理機制。Hubbard模型在二維材料中的驗證可以當做是量子模擬器,用以解釋強關聯量子粒子中的問題。
  • 無處不在的量子效應!發現固體中對磁量子效應的新見解
    博科園-科學科普:量子力學類利用一種新的計算方法,一項國際合作首次成功地系統地研究了著名的三維熱氯化物海森堡模型中的磁量子效應。這一驚人的發現是:物理量子相位只在自旋很小的情況下形成。在絕對零度附近,晶格振蕩凍結,因此電子自旋之間的相互作用佔主導地位。一個特別有趣的情況是,當自旋不能同時排列以達到最低能量的狀態時。這導致了一個失敗的系統,其中的自旋幾乎是完全無序,因此被稱為自旋液體。立方晶體結構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三維受挫量子磁體主要模型之一是熱氯化物晶格上的海森堡模型——一種簡單的立方晶體結構。
  • 科學家發現一種拓撲磁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它在室溫下表現出新穎的量子效應。研究人員在一個原始磁體中發現了一種量化拓撲相。他們的發現為一個30年前的電子如何自發量化的理論提供了解釋,並展示了一種發現新拓撲磁體的原則性證明方法。量子磁體是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的前景平臺。這一發現的根源在於量子霍爾效應的工作原理。這是拓撲效應的一種形式,是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主題。
  • 聲子的Berry相位與拓撲效應
    許多重要的實際應用與器件(如集成電路的散熱、熱障塗層、熱電效應、熱二極體、熱三極體等)都需要有效地控制聲子輸運,與之相關的研究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一大分支——聲子學。另一方面,新型拓撲量子物態的發現,如量子霍爾效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拓撲半金屬等,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電子態的認識,並對電子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計算等領域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 新型類石墨烯二維晶體材料——鍺烯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曹更玉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研究組合作,在新型類石墨烯二維晶體材料——鍺烯的製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與中科院物理所以共同第一作者單位合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 晶格結構的選區雷射熔化:工藝與力學性能的統計方法研究
    使用選區雷射燒結(SLM)製造的蜂窩晶格結構即使具有相同的晶胞,但由於工藝參數的影響,使得彈性常數範圍在Gpa和Gpa之間,因此控制加工蜂窩晶格結構的工藝參數以獲得期望的力學性能顯得至關重要。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Swee Leong Sing等人使用回歸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統計方法研究SLM的加工工藝參數(雷射功率(L)、掃描速度(S)和分層厚度(L))對蜂窩晶格結構的尺寸精度(如圖1)和力學性能(孔隙率、彈性常量和屈服強度)的影響。
  • 新型低維磁性材料研究獲進展
    由於自旋量子效應的存在,低維磁性材料會出現與三維磁性材料不一樣的磁性基態。
  • 超晶格密碼:密鑰安全的守護者
    最近發表於《科學通報》的觀點文章介紹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超晶格密碼是在我國物理學家原創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基於半導體超晶格的內稟安全因子的硬體密碼技術,是一種全新的基礎性信息安全技術,其突出的應用價值在於能夠為長期困擾信息安全工程的密鑰管理問題提供一種新的解決途徑。現代密碼系統的安全性取決於密鑰的安全性。
  • 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進展
    於是,人們提出了開發專用量子計算機——量子模擬器——構建晶格規範場模型,在實驗中通過對模擬器的各種參數的精準調控制備目標量子物態,並用量子氣體顯微鏡成像等手段,觀測所模擬的量子物態的相變、量子關聯等性質,獲得待研究規範場模型的各種物理性質。
  • 進展|低維拓撲超晶格中可調控的自旋輸運
    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主要分為兩類:重金屬和拓撲材料,對於這兩類材料,其自旋流-電荷流轉化分別歸因於(逆)自旋霍爾效應和(逆)埃德爾施泰因效應。典型的拓撲材料包括拓撲絕緣體、狄拉克半金屬和外爾半金屬等,與傳統重金屬相比,它們的電荷流-自旋流轉化效率要大一個量級以上,十分引人矚目。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二維自旋玻璃中發現大的磁滯效應
    另一方面,具有特定拓撲結構和自旋阻錯特性的二維材料一般會表現出奇異的磁學性質,如基於六邊形衍生的Kagomé格子或蜂窩格子。其中,蜂窩狀晶格的基態是具有小的量子漲落的半經典Néel有序態,理論上很新奇。然而,真實化合物很難具有理想的蜂窩狀格子,常顯示出不同程度畸變,其中一個常見的畸變是六邊形的兩個邊明顯縮短,變成二聚蜂窩格子,或稱之為具有混合自旋的方形晶格。
  • 武漢大學付磊Matter綜述:二維莫爾超晶格——青取於藍而勝於藍
    能帶結構的改變,也為TMD及其異質結帶來新的光學性質,特別是莫爾激子的產生,這對於量子發射陣列、能谷器件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研究超快層間動力學的深入理解也具有啟發性。莫爾超晶格誘導的能帶結構的變化也導致了TMD及其異質結拓撲性質方面的變化,例如,相關於莫爾條紋的拓撲絕緣和普通絕緣周期性分布,這說明通過莫爾超晶格產生可設計、電學調製切換的拓撲周期性結構是可期的。
  • AFM: 同位素強化雜化鈣鈦礦的晶格穩定性
    近日,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劉罡課題組在抑制壓力下雜化晶格畸變領域取得了進展,以「Suppressed Lattice Disorder for Large Emission Enhancement and Structural Robustness in Hybrid Lead Iodide Perovskite
  • 壓力誘導的聲子瓶頸效應研究獲進展
    超快光譜方法因其特有的極高時間解析度、Fermi面以上電子激發態探測、全波長寬譜能量範圍的相互作用、相干態和集體激發態的產生和探測、表面界面對稱破缺的探測等優勢在凝聚態物理特別是關聯量子材料的研究中有重要的應用,人們利用該方法已在高溫超導機理、複雜相變、多自由度耦合、雷射相干調控、誘導新奇量子態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然而迄今超快光譜主要用於研究常壓下的凝聚態物性。
  • 中科院金屬所等發現室溫電極化斯格明子晶格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馬秀良、朱銀蓮和唐雲龍博士與國際團隊合作,在PbTiO3/SrTiO3超晶格中發現了室溫穩定存在的電極化斯格明子晶格,4月17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
  • 拓撲半金屬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論文—科學網
    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田明亮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