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晶格密碼:密鑰安全的守護者

2021-01-18 科學通報
超晶格密碼是一種基於半導體超晶格自發混沌振蕩現象,可實現密鑰產生和分發的類物理不可克隆函數(PUF)技術。最近發表於《科學通報》的觀點文章介紹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


超晶格密碼是在我國物理學家原創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基於半導體超晶格的內稟安全因子的硬體密碼技術,是一種全新的基礎性信息安全技術,其突出的應用價值在於能夠為長期困擾信息安全工程的密鑰管理問題提供一種新的解決途徑。


現代密碼系統的安全性取決於密鑰的安全性。密鑰管理是信息安全的基礎性工程,其技術水平決定了密鑰管理的成本和效率,從而決定了整個密碼系統的安全效益。密鑰管理包括密鑰的生產、存儲、分發、加注、使用、撤銷、銷毀等,其中的密鑰產生和分發一直是密鑰管理中的瓶頸難題。當前國際上信息安全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採用物理密碼技術降低密鑰管理風險、提高安全性,典型代表有量子密鑰分發技術和物理不可克隆函數(PUF)技術等。 


超晶格密碼是實現密鑰產生和分發的一種新的類PUF技術,它起源於1996年張耀輝在德國研究發現的液氮溫區下GaAs/AlAs半導體超晶格自發混沌振蕩現象。這一現象曾被預期能夠作為一種理想的熵源來生產物理隨機數,但低溫條件嚴重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經過多年研究與探索,2012年張耀輝團隊利用夏建白院士提出的Γ-Χ谷間電子態混合理論,改進超晶格材料結構,生長出GaAs/Al0.45Ga0.55As半導體超晶格,在隨後的實驗中觀察到了預期的室溫自發混沌振蕩現象,並以此為基礎研製了物理隨機數發生器晶片及板卡(圖1)。該晶片生產物理隨機數的理論速度可達80 Gbits/s,工作溫度範圍大(-40℃~70℃),這些成果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PRL)雜誌上,美國物理學會網站對此作了專題報導。它們為半導體超晶格與密碼學的交叉融合發展開啟了新篇章,也為超晶格密碼的研究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圖1 超晶格物理隨機數板卡


在研製出具有室溫自發混沌振蕩特性的半導體超晶格器件後,張耀輝團隊又相繼發現了超晶格器件具備PUF特性和超晶格PUF孿生現象。超晶格PUF孿生現象指同套設備在同一工藝條件下同時生長製備出來的超晶格器件可以實現PUF功能上的孿生現象,而且器件一旦製備,便不可能在另一個晶圓上被克隆出來。


在密碼學上,超晶格孿生器件相當於一個可以在兩地各自運行的自帶密鑰的(物理)函數,而且不掌握器件物理實體的人無法探測函數的運行過程及結果,因此利用超晶格物理不可克隆孿生現象可以實現隨機數在兩地的排它性共享,安全地達成異地密鑰。密鑰達成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超晶格密鑰達成原理架構圖


這些研究催生了一種新型的密鑰管理技術——超晶格密鑰分發技術。超晶格混沌同步現象保證了密鑰分發功能的實現,超晶格的PUF特性保證了密鑰分發架構的安全性。和其他密鑰分發技術相比,超晶格密鑰分發技術具有安全性高不消耗預分配密鑰等優點,且僅需藉助公開信道便可實現安全密鑰分發。 


超晶格密碼是在我國學者原創研究成果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新的密碼學科分支,其理論創新和應用價值正在吸引國際國內相關領域專家的廣泛關注:

超晶格密碼在PUF 理論、自認證無條件安全密鑰分發技術以及密碼形態和應用模式等方面有重要創新,開創了典型的新興學科交叉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密碼學概念,豐富和發展了PUF 理論。

超晶格密碼充分體現了基於硬體的密碼技術的價值,它面向密鑰管理關鍵瓶頸問題,發展出優質高效的物理隨機數(密鑰)產生技術和自認證無條件安全密鑰達成技術,推動了密鑰管理技術的進步。 

超晶格密碼應用研究也取得了技術上的突破,所有抽象意義下的單向函數和隨機函數能發揮作用的密碼功能都可以用超晶格PUF來實現。


2018年9月在以「超晶格密碼理論與應用」為主題的第636次香山科學會議上,密碼學者、微電子器件專家、信息安全工程師等共同研討了超晶格密碼的研究和發展現狀,會議形成共識:超晶格密碼有助於解決困擾保密通信領域的難題,能夠推動信息安全領域的技術進步。

 

當前,超晶格密碼在理論研究和應用嘗試方面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同樣面臨著許多新型密碼技術在初創階段難以避免的問題。為了讓超晶格密碼研究更好地融入密碼和信息安全體系,建立完整應用技術體系和應用生態網絡,未來研究中應該更深入地分析超晶格PUF特性的物理機理,豐富超晶格密碼安全性檢測評估技術,開發設計完善的超晶格密碼應用協議。 



論文信息(「閱讀原文」直達):

超晶格密碼的研究進展. 童新海,  陳小明,  徐述. 科學通報65(2-3), 108-116 (2020) 

歡迎轉發朋友圈

轉載、投稿請聯繫

 copyright-csb@scichina.org


相關焦點

  • 我國掌握超晶格密碼新技術
    在19日—20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我國科學家稱掌握了一種新型密碼技術——超晶格密碼技術。    「以能帶理論為基礎的超晶格材料是由兩種或多種不同組元以幾納米到幾十納米的薄層交替生長並保持周期性的多層膜,具有一般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所不具備的多種特徵。」與會專家介紹。
  • 量子通信對於保護密鑰安全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本文將換一個視角,從密鑰安全角度來審視量子通信工程更為嚴重的後天失調問題。密鑰是密碼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密碼系統其實並不神秘,它與日常生活中的密碼保險箱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十分相似的,密碼保險箱把信息藏匿起來不讓別人「看到」,密碼系統把信息徹底打亂不讓別人「看懂」,目的都是保障信息的私密性。現代密碼系統使用數學方法把信息徹底打亂,這種專用的數學方法稱為「密碼算法」。
  • 【中國科學報】量子密碼:無條件安全的希望
    密鑰用一次就丟掉,這種密鑰理論上不可破譯。」  一次一密是在流密碼中使用與消息長度等長的隨機密鑰, 每個密鑰使用一次後即銷毀。由於使用與消息等長的隨機密鑰, 產生與原文沒有任何統計關係的隨機輸出,因此一次一密方案不可破解。  人類似乎找到了安全的通訊辦法。然而,一次一密也有明顯的缺陷。
  • 英布裡斯託城迎來「超安全量子網絡」
    2020-10-29 10:40:25 來源:科技日報17公裡內可連接八個以上用戶英布裡斯託城迎來「超安全量子網絡」實習記者 張佳欣 實習生 高行健今日視點眾所周知,我們現階段使用的網絡正成為黑客的「遊樂場」,從不安全的通信線路到未受到充分監督的雲端資料庫
  • 《密碼法》通過 分析:密碼產業市場規模將超百億
    其中,變換過去和變換回來,在現代密碼學裡是以密鑰為參數,用特定的密碼算法來控制的。「密鑰」好比是打開神秘之門的鑰匙,收發兩端如果使用相同的鑰匙,就能正確解密,否則便不能解。因此,妥善保管密鑰不讓敵人知曉,是現代密碼的安全關鍵。事實上,大部分的現代密碼算法都是公開的,應用時的安全性僅依賴密鑰保密。然而,當通信方數量龐大時,會引發密鑰管理災難。
  • 繼安卓手機之後 谷歌允許蘋果手機使用其物理安全密鑰
    因此現在多數登陸網站時都會有密碼驗證、簡訊驗證等身份驗證方法來保護用戶的個人帳號安全。   但顯然這些還遠遠不夠,搜索和移動行業巨頭谷歌公司於前段時間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基於藍牙的安全協議,具體來說是讓所有安卓手機都支持成為一種兩步驗證(2FA)的物理安全密鑰來更好的保障用戶信息安全。截止目前,谷歌表示已經有10萬用戶在使用自己的安卓手機作為安全密鑰。
  • 量子密鑰真的安全嗎?科學家在小鼠大腦中找到冬眠開關
    量子密鑰分發(以下簡稱「量子密碼」)的安全性一直是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重點,也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在該領域主流學術圈內,歐洲學者Renato Renner等人主張的「跡距離」作為量子密碼的安全性標準。在量子密碼中,跡距離刻畫了生成的最終密鑰串和完全隨機的理想密鑰串之間的相似程度)。在早些年美國西北大學Horace P.Yuen教授曾質疑跡距離這一現已普遍使用標準的安全性:在跡距離為10-9時,他得出量子密鑰被竊聽者猜中概率的一個上界值10-6,並因10-6這個值太大而質疑量子密碼的安全性(猜中概率指竊聽者成功猜中最終密鑰串的概率)。
  • 衛星被劫持也安全:「墨子號」刷新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距離
    (研究團隊 供圖) 研究團隊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實現實驗室內500公裡點對點光纖量子密鑰安全分發、依託可信中繼站點建成約2000公裡光纖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以量子衛星作為可信中繼實現約7600公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之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再次獲得新的科研突破——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絕對安全的量子密碼
    經常聽到對量子保密通信(或者說「量子密碼」)中「絕對安全」一詞的爭議,意思是指量子密碼不可能用數學方法破解。儘管強調這是「理論上絕對安全、不可被竊聽的加密方法」,の......仍然不免在各種理性和非理性的討論中扯皮。
  • 藍盾股份:切入量子密碼產業 大安全布局不斷推進
    藍盾股份8月31日晚間發布公告,藍盾信息安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華南師範大學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近日籤署了《共建量子密碼技術聯合實驗室框架協議》,雙方擬共同籌建量子密碼技術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的總體目標是通過校企產學研合作,推動量子密碼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分步驟推出量子密碼網絡的通信終端產品和網絡節點產品,構建量子密碼應用網絡,最終為信息安全領域提供量子密碼產品的銷售和具體應用案例的解決方案。  2.我們的分析與判斷。  (一)、量子密碼技術理論上具有絕對安全性。  量子密碼是指基於量子的不可複製性研製出的密碼通信系統。
  • 量子密碼安全性最新理論結果:竊聽者即便動用人類所有計算資源,用比宇宙壽命還長的時間也無法猜中量子密鑰
    日前,我院王向斌教授團隊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在猜中概率標準下量子密鑰是安全的。
  • 現階段量子通信僅實現密鑰分配
    可以說,現在的量子通信僅局限於量子密鑰分配,且量子密鑰分配依賴經典通信。也就是說,量子密鑰分配是給經典通信加一個量子密鑰,而非對經典通信的取代。量子密鑰分配利用光子不可複製、不可分割的特性,以量子密鑰分配的方式保障通信安全。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新突破,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通信安全...
    由中科大潘建偉團隊主導的量子通信研究實現了重要突破,主要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是首次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衛星傳輸密鑰的安全問題;二是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實現了 1120 公裡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這同時也是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
  • 量子密鑰分發(QKD)
    有一個可靠的方法,就是每次信息都用不同的密鑰(KEY) 加密,而且該密鑰只用一次。密鑰是一串隨機數,會在事先準備好。這個方法叫做one-time-pad,也叫維南加密法,由維南(Gilbert Sandford Vernam)在 1917 年發明(一戰時期)。維南加密法在軍事上很好用,但在商業上幾乎不可行。
  • 量子十問之五:量子密碼就是量子通信嗎?
    主要原因是,「 一次一密」 要消耗大量「 密鑰」,需要甲乙雙方不斷地更新密碼本, 而「密碼本」的傳送(稱為「密鑰分配」)本質上是不安全的。採用不安全的密鑰來實施「一次一密」加密仍然是不安全的。那麼是否有什麼辦法可以確保密鑰分配是安全的?有,這就是「量子密鑰分配」(縮寫為「QKD」)!
  • 人工超晶格中的小磁針
    每一層薄膜可以精確控制到單個晶胞厚度,像搭樂高一樣將不同材料組合在一起,這種結構就是人工超晶格。它不僅能將不同材料的物性集成在一起,而且由於界面之間的耦合,能夠產生很多新的物性。在二維材料中實現鐵磁性,將能夠極大地減小器件的尺寸,對開發新型超緊湊型磁存儲、自旋電子器件等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實現二維磁性磁性材料實際應用的關鍵是如何對其磁各向異性進行調控。材料的磁性通常是由電子的自旋磁矩產生,磁各向異性就是指當電子的自旋沿著晶格的某些方向(易磁化軸)時,體系的能量更低。
  • 量子通信之量子密鑰分發,中國取得世界領先,到底是什麼?
    但是這個簡單的例子告訴我們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例如,需要共享安全的密鑰,就是同桌跟班花是都掌握了這份密鑰的,然後根據密鑰進行信息的加密和解密。對稱密鑰和非對稱密鑰前面同桌與班花的例子,我們看到他們兩個共用同一套密鑰,這種發送者和接受方使用同一套密鑰就叫做對稱密鑰。對稱密鑰有什麼缺點?
  • 《高管的量子密碼指南:後量子時代中的信息安全》發布
    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如何使用後量子密碼方法來提高基於軟體的籤名和密鑰交換方法的安全性,這些方法在量子計算機強大到足以破解現有的公鑰密碼體系之後應該仍然有效。一些混合了不同算法的產品,即混合算法,已經投入使用。
  • 傳統密碼VS量子密碼
    在介紹量子密碼之前,我們得先普及一點傳統的加密方面的知識,數據加密起源很早了,我認為就沒有必要從「盤古開天地」講起了,我就直接介紹目前主流的常用加密體系,首先現如今的加密體系大都是基於密鑰的,這裡的標準讀法是MIYUE,不過我已經改不過來了,所以就不要糾結我的發音了好吧,搞過編程的應該對這塊都比較熟悉,這些加密方式具體算法都是完全公開的,因為如果沒有密鑰,你知道算法也沒有用
  • IBM Cloud提供量子安全密碼技術和Hyper Protect加密服務,以幫助...
    由IBM研究科學家首創,該公司目前正在為IBM Cloud中的密鑰管理和應用程式事務提供量子安全加密支持,使其成為業界最全面的量子安全加密方法,以保護當前可用的數據。新功能包括:· 量子安全密碼技術支持:通過使用開放標準和開源技術,此服務增強了用於在企業和雲之間傳輸數據的標準,從而通過使用量子安全算法來幫助保護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