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量子密碼:無條件安全的希望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密碼的安全性有兩種,一種為計算安全性,原理上可破譯,但須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第二種是無條件安全性,原理上不可破譯,無論竊聽者能力如何強大。

  嘉賓:郭光燦

  ●中國科學院院士

  ●全國量子光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

  「現在很多東西都能克隆——甚至有人想克隆愛因斯坦——但量子態不能克隆,世界上沒有一個『量子機』能對任意一個未知的量子態進行完全相同的複製過程,這就是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用量子態做密碼的安全性就在於此。」日前,中科院院士、全國量子光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郭光燦談到量子技術的應用時說,「量子密碼是量子學中第一個可用的技術。」

  「未來的100年人類會進入量子調控新紀元,會有一批新的技術叫量子技術。影響最大的是量子計算機,大概還有10~20年以後才能實現;但是量子密碼,現在已經到了實用階段。」郭光燦說。

  信息安全,永無休止的博弈

  古今中外,人們給信息加密的手段層出不窮,「加密」正是為了保護信息安全。

  據《六韜·龍韜·陰符》載:「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有大勝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擒將之符,長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長八寸;卻敵報遠之符,長七寸;警眾堅守之符,長六寸;請糧益兵之符,長五寸;敗軍亡將之符,長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長三寸。」

  還有古羅馬的凱撒密碼盤,古斯巴達人的「天書」密碼……直到近代,德國在二戰中用上了密碼機。而成功破譯軸心國的通信密碼,對盟軍的最後獲勝也起到關鍵作用。

  「人類進入資訊時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更加非同一般。」郭光燦指出,密碼系統的誕生,就是為信息安全保駕護航。然而,無論多麼高級別的密碼系統,都不可避免地遭受著被破譯的風險,「威脅無處不在」。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已經提升到了國家層面,許多國家都有網絡司令部、信息戰軍團,動用海量軟、硬體資源,甚至國家力量破解現有加密系統——網絡武器、網絡恐怖主義和網絡戰爭已經迫在眉睫,信息保護升級刻不容緩。」郭光燦舉例說,「比如網絡上的一個安全漏洞,2001年需要花6個月找出來,2005年只需1~2天,到了2010年兩個小時就夠了,現在肯定更快。」

  加密與破譯如同盾和矛,它們之間的博弈永不停息。

  目前,人們已經可以使用專用晶片、並行計算等進行密碼破譯,而隨著量子計算機的腳步越來越近,更是對現有密碼體制提出了嚴峻挑戰。郭光燦說:「量子計算機可以挑戰現在所有保密方式,也就是說,挑戰的是現代密碼學。」

  來自量子計算機的挑戰

  密碼學研究信息從發端到收端的安全傳輸和安全存儲,是研究「知己知彼」的一門科學。現有的密碼體制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可以分為對稱密鑰(如 DES密碼)和非對稱密鑰(如RSA密碼)。前者的加密過程和脫密過程相同,而且所用的密鑰也相同;後者,每個用戶都有各自的公開和私人密鑰。

  「對稱密鑰體制中加密和解密的密鑰一樣,因此密鑰要保密,如果被第三者竊取,就失敗了。」郭光燦介紹說,「現在證明(對稱密鑰)有一種保密方式絕對不可能被破譯,即一次一密。密鑰用一次就丟掉,這種密鑰理論上不可破譯。」

  一次一密是在流密碼中使用與消息長度等長的隨機密鑰, 每個密鑰使用一次後即銷毀。由於使用與消息等長的隨機密鑰, 產生與原文沒有任何統計關係的隨機輸出,因此一次一密方案不可破解。

  人類似乎找到了安全的通訊辦法。然而,一次一密也有明顯的缺陷。

  「一次一密的密鑰就要大量的密鑰,產生大量的隨機數,密鑰的更新是個大問題,比如密碼本上的密鑰用完了怎麼辦?被竊取就更麻煩。」郭光燦說,「儘管一次一密絕對安全,但密鑰傳輸是漏洞。」

  「有沒有解決辦法?有,就是非對稱密鑰,使用加密的密鑰。」郭光燦說,由於公鑰公開對外發布,想給私鑰持有者發送信息的人都可以取得公鑰,用公鑰加密後,發送給私鑰持有者,即使被攔截或竊取,沒有私鑰的攻擊者也無法獲得加密後的信息,可以保證信息的安全傳輸。

  這樣安不安全呢?人們能不能通過計算機破解加密信息呢?郭光燦介紹說,這又引申到一個數學問題,基於大數因子分解的難題,保證從公開密鑰推導出私有密鑰需耗費極為巨大的資源。

  「比如將一個129位數分解成64位素數× 65位素數,1977年的計算機水平要耗時400萬年計算出來;到1994年,8個月就可以破解掉;而如果人們發明了量子計算機,2000個Qubit的量子計算機1秒就能破解。」

  郭光燦說,這種密碼方案也只是相對安全,即計算安全性——原理上可破譯,但須耗費極大的時間和資源。而一旦量子計算機研製成功,現有的基於大數分解的RSA密鑰將無密可保。

  「在路上」的量子密碼

  「密碼的安全性有兩種,一種為計算安全性,原理上可破譯,但須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第二種是無條件安全性,原理上不可破譯,無論竊聽者能力如何強大。一次一密可以做到無條件安全,問題是如何分配密鑰。」郭光燦指出,「現在我們可以靠量子密碼來解決這個問題。」

  量子密碼是利用信息載體(例如光子等粒子)的量子特性,以量子態作為符號描述的密碼。「利用量子的性質,量子的不確定性和概率性,可以規避經典密碼中的短板。」郭光燦介紹說,經典比特只有0、1兩種狀態,例如對應著電晶體的電流導通和截止兩種狀態;由於態疊加原理,量子比特不僅可以處在0、1兩種狀態,還可以處在0、1的疊加態,例如對應著電子自旋狀態、光子的偏振狀態。

  另外,量子密碼的安全性由量子力學的物理原理保障。根據「測量塌縮理論」(對量子態進行測量將會改變最初的量子態),竊聽者的存在會引入額外誤碼。「比如,無竊聽者存在時,誤碼率為0;受截取重發攻擊時,誤碼率為25%。當誤碼率超過了閾值,就表示信道中間存在竊聽者。此時警報響起,停止密鑰分發,已分發密鑰丟棄不用。」郭光燦說。

  「量子密鑰建立密碼的程序可以發現竊聽,經典密碼是做不到的,這是量子密碼的安全性。」郭光燦告訴記者,理論上能夠證明,量子密碼不僅能抵抗經典的截取重發攻擊,即使在量子攻擊下也是安全的。

  實際上,量子密鑰分配的理論安全性已得到了嚴格的數學證明。1999年,首個量子密鑰分配的無條件安全性證明被提出;2001年,理想的BB84協議被證明無條件安全。

  「現在已經快到實用階段了。」郭光燦介紹說,2004年,其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分析實際光纖量子密碼系統不穩定的原因,並使用法拉第反射鏡的麥可遜幹涉方案實現了國際上第一個城際量子密碼實驗,量子線路長度125公裡,創下了當時的世界紀錄。

  當前,量子密碼技術的應用化還面臨若干障礙,主要的有量子密碼系統的實際安全性問題,即由於器件等的非理想性導致安全性漏洞。量子密碼系統必須能經受得住現有所有可能手段的攻擊才可以實際應用。另外,提高密碼比特率、研製實用量子中繼器等也是重要的問題。

  最近,丹麥Aarhus大學教授Martin Kristensen著手研究使用集成光學的方法製造量子密碼晶片,已取得了初步成果。「預計在5到10年內,就會有能夠投入市場的量子密碼晶片成品。」郭光燦說。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3-28 第15版 縱覽)

相關焦點

  • 四問量子通信: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量子通信是量子信息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利用量子力學原理對量子態進行操控,在兩個地點之間進行信息交互,可以完成經典通信所不能完成的任務。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有效解決信息安全問題。張文卓說:「通常來講,量子通信分為兩種,一種是量子密鑰分發;另外一種是量子隱形傳態。
  • 【科技日報】量子通信:讓信息傳輸無條件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在「委員通道」表示,量子通信原理上可以提供一種不能破解、不能竊聽的安全信息傳輸方式,它在國防、政務、金融、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未來5—10年的努力,我們希望能夠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來保護千家萬戶的信息安全。
  • 院士探討「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第十二期花城院士科技峰會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高峰論壇在穗舉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產業的創新引領發展。論壇線上線下同步進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劉頌豪、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鯨等十多位院士通過特邀報告、圓桌對話等方式出席論壇。國內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領域的知名專家及企業家面對面,共同探討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產業化的關鍵問題以及科技金融戰略。
  • 後量子時代公鑰密碼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量子通信工程恐成擺設
    2020年7月22日是公鑰密碼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公布了進入第三輪評審的七種後量子時代公鑰密碼算法,引起了國際密碼學界的高度關注[1]。公鑰密碼目前是足夠安全的,但是量子計算機的進步和傳統電子計算機的飛速發展對公鑰密碼的未來安全投下了陰影。
  • 藍盾股份:切入量子密碼產業 大安全布局不斷推進
    藍盾股份8月31日晚間發布公告,藍盾信息安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華南師範大學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近日籤署了《共建量子密碼技術聯合實驗室框架協議》,雙方擬共同籌建量子密碼技術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的總體目標是通過校企產學研合作,推動量子密碼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分步驟推出量子密碼網絡的通信終端產品和網絡節點產品,構建量子密碼應用網絡,最終為信息安全領域提供量子密碼產品的銷售和具體應用案例的解決方案。  2.我們的分析與判斷。  (一)、量子密碼技術理論上具有絕對安全性。  量子密碼是指基於量子的不可複製性研製出的密碼通信系統。
  • 【中國科學報】「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安全時間傳遞
    本報訊(見習記者楊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彭承志、徐飛虎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量子通信技術為安全時間傳遞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基於量子不可克隆原理,以單光子量子態為載體的時間傳遞技術可以從根本上保證信號傳輸過程的安全性。潘建偉團隊首次提出了基於雙向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技術的量子安全時間同步方案。在該方案中,單光子量子態同時作為時間傳遞和密鑰分發的信號載體,進行時間同步和密鑰生成。這個過程所生成的密鑰用來加密經典時間數據,從而確保時間數據的安全傳輸。
  • 無條件安全通信方式到來,「量子密話」開始試商用
    新年伊始,量子信息技術在安徽省邁出民用關鍵一步,中國電信開始在安徽省內招募「量子密話」友好體驗客戶。 此前,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志勇在2020年底召開的中國電信天翼智能生態博覽會上明確,未來5年將為1000萬+移動終端用戶提供量子安全通話服務。
  • 【中國科學報】郭國平:「造出中國自己的量子計算機」
    日前,本源量子在公司成立三周年之際,正式發布悟源超導6比特量子計算機,同步接入本源量子計算雲平臺,對全球用戶開放使用。為什麼在當年選擇冷門的量子計算,並創辦本源量子?創業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採訪了本源量子創始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教授郭國平,請他來談談從教授到創業者的心路歷程。
  • 世界首條量子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 實現「無條件安全」通信
    央廣網北京9月30日消息(記者潘毅)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29日),世界上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當我們用手機買買買的時候,不知道您有沒有憂慮過安全問題。雖然傳統的手機通訊都有算法加密做保障,但這份保障只能說是暫時安全。
  • 有了密碼法 量子通信工程不能再打擦邊球了
    密碼法旨在規範密碼應用和管理,促進密碼事業發展,保障網絡與信息安全,是中國密碼領域的綜合性、基礎性法律。密碼法規定:密碼分為核心密碼、普通密碼和商用密碼。核心密碼、普通密碼用於保護國家秘密信息,商用密碼用於保護不屬於國家秘密的信息。國家對密碼實行分類管理。
  • 《高管的量子密碼指南:後量子時代中的信息安全》發布
    但隨著量子計算的快速發展,當前信息安全正在面臨新的嚴峻挑戰。2020年5月,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布了《高管的量子密碼指南:後量子時代中的信息安全》報告。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正在制定一套抗量子算法(QRA)標準,希望在2024年前完成。真正的考驗將在量子計算機問世時到來。
  • 【中國科學報】中國量子光學的先行者
    科技部「973」項目「量子通信與量子信息技術」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重要方向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畢生從事量子光學、量子密碼、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的理論和實驗研究,現任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 李粗 攝    郭光燦在中國科技大學修讀無線電專業的時候,量子力學是基礎課。
  • 量子計算機破解密碼誰能防?國內首份量子安全白皮書發布
    這是國內首部以「量子安全」為主題的白皮書,由中國信息協會量子信息分會牽頭,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量子通信與信息技術特設任務組、中國電子學會量子信息分會聯合組織編寫,執筆專家來自國內企業、大學和研究所等 9 家單位,涉及經典信息安全和量子技術領域。
  •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高峰論壇舉行
    廣東省密碼管理局局長梁振雄表示,量子密碼技術是量子物理學和密碼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密碼學發展的新產物,也是密碼創新發展的重要成果,他提出了探索量子經典融合發展、堅持應用創新引領發展、鼓勵學會協會共促發展等建議,並寄希望於以國騰量子為代表的新生代力量,勇往直前,探索量子密碼產業化應用
  • 超晶格密碼:密鑰安全的守護者
    超晶格密碼是在我國物理學家原創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基於半導體超晶格的內稟安全因子的硬體密碼技術,是一種全新的基礎性信息安全技術,其突出的應用價值在於能夠為長期困擾信息安全工程的密鑰管理問題提供一種新的解決途徑。現代密碼系統的安全性取決於密鑰的安全性。
  • 中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科研團隊在論文中表示,這項工作表明量子技術成熟到了足以實用的地步,能夠通過地面光纖及衛星將更多國家量子網絡連接起來,進而實現全球量子網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稱,建設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最大的用處在於可以實現無條件的保密通信,抵禦黑客攻擊,保護用戶的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不僅對國家很重要,對個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 ——絕對安全的量子密碼
    經常聽到對量子保密通信(或者說「量子密碼」)中「絕對安全」一詞的爭議,意思是指量子密碼不可能用數學方法破解。儘管強調這是「理論上絕對安全、不可被竊聽的加密方法」,の......仍然不免在各種理性和非理性的討論中扯皮。
  • 聚焦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第十二期花城院士科技峰會收官
    24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陳鯨、孫玉兩位院士分別就《天地一體化空間信息系統安全面臨挑戰與思考》和《電信網絡安全防衛問題論》為題開展了特邀報告。上午舉行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產業發展圓桌對話,邀請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劉煥彬等國內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領域的知名專家及企業家面對面交談,共同探討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產業化的關鍵問題以及科技金融戰略,為廣東量子科技發展和產業集聚出謀獻策。
  • 量子通信的問與答(上) 什麼是量子通信
    同時,促進量子通信研究和應用發展的有關國際會議也在2018年密集召開,其中,幾個重量級的會議都是在中國舉辦的,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承辦的量子密碼界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國際量子密碼學會議(Qcrypt 2018)和第一屆星地一體量子網絡國際研討會(The 1st Satellite-Ground Integrated Quantum Network Workshop)
  • 中國抗量子密碼算法有望四年後開始標準化
    6日,由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主辦的第六屆量子安全國際會議在京開幕。會上,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副所長荊繼武表示,中國或將於2022年左右開展抗量子密碼算法標準化工作,於2025年左右實現商業化應用落地。所謂抗量子密碼算法,抗的就是量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的信息單位是量子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