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準二維kagome晶格新奇電子特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01 中國科大..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在kagome晶格新奇物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層狀材料Fe3Sn2為平臺首次在kagome晶格體系中實驗觀察到近乎無色散的平帶電子結構,並結合理論闡明了其高溫鐵磁序的機制。相關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近日發表在權威物理期刊《Phys. Rev. Lett.》上,並被刊物編輯部評選為Editors』 Suggestion。物理系博士生林志勇為文章第一作者。


Phys. Rev. Lett. 121卷第9期封面


根據固體電子能帶理論,通過設計固體中原子的排列可以調控電子的行為,進而實現各種非平庸的能帶結構。一個廣受關注的例子是通過構造蜂巢晶格可以實現具有線性色散關係的狄拉克能帶。而與狄拉克能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平帶,即高簡併無色散的電子態。狄拉克能帶中電子沒有質量,而平帶中的電子具有很重的質量。在理想平帶中,電子動能淬滅,電子間的庫侖相互作用佔主導地位。由於其特殊性,理論預言平帶可能導致各種激動人心的物理效應,包括鐵磁性、高溫分數量子霍爾效應、Wigner晶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以及高溫超導等。原則上平帶可以通過構造一些特殊晶格使電子布洛赫波局域相消幹涉來實現。然而迄今為止,對實際材料平帶的實驗驗證及平帶物理效應的展示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曾長淦教授研究團隊與來自韓國漢陽大學的中心訪問學者Jun-Hyung Cho教授、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孫喆教授等合作,結合掃描隧道顯微術、角分辨光電子能譜、第一性原理計算等手段,證實準二維kagome化合物Fe3Sn2確實存在平帶電子結構。kagome晶格由交錯排列的三角形組成,而每個頂點連接了兩個相鄰六角形,如圖所示。該研究團隊對Fe3Sn2的研究表明,在Fe原子所形成的kagome晶格中,電子布洛赫波函數的相消幹涉能夠有效地將電子束縛在kagome晶格的六角形中,從而導致幾近無色散的平帶。


另一方面,該研究團隊進一步證實了Fe3Sn2具有高溫鐵磁序,並歸因於電子關聯和kagome晶格的協同作用:kagome平帶導致的高態密度以及較大的在位庫侖能使得鐵磁序的Stoner判據得以滿足。從實空間看,電子間較強的在位庫倫相互作用使得束縛在六角形中的電子發生自旋極化,而六角形分子內交換作用產生的局域極化自旋磁矩通過共享Fe原子的六角形網格耦合起來,從而導致長程鐵磁序。


Kagome晶格上電子態相消幹涉導致局域化和自旋耦合導致鐵磁性的示意圖(上圖)

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實驗觀測下的平帶(下圖)


該研究不僅在實驗上第一次展示了實際kagome晶格確實可以存在平帶電子結構,而且為探索晶格驅動的長程鐵磁序提供了新思路。未來對平帶電子結構的進一步調控,比如調節費米面位置,將有可能實現其它在拓撲量子計算方面有應用前景的新奇量子態。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 Rev. Lett. 121, 096401 (2018)],曾長淦教授和Jun-Hyung Ch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以及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journals.aps.org/prl/pdf/10.1103/PhysRevLett.121.096401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創新中心、科研部)


相關焦點

  • 科技:科學家創造了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
    臥龍崗大學(UOW)的科學家與中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合作,成功地創造了一種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在電子和電子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量子計算。該研究論文發表在11月出版的「 科學進展」雜誌上。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Nature報導MIT又一重大發現:鐵磁kagome金屬中發現大量狄拉克費米子
    kagome晶格是具有共角三角形的二維網絡,已知可以容納不同類型的量子磁態。就電子結構而言,早已知道簡單的kagome晶格緊束縛模型會產生不尋常的特徵,包括無色帶和狄拉克點。狄拉克點以類似於六方石墨烯晶格中的方式出現。
  • 平帶鐵磁有序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雙聘教授陸輕鈾與中國科大教授曾長淦合作,首次在具有平帶結構的Fe3Sn2晶體中,獲取了鐵磁結構研究的新進展,並且結合理論闡述了其高溫鐵磁機制。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副研究員和樊樂樂博士等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和倒空間成像技術(Reciprocal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上取得重要發現。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機構。該研究成果近日以「Single-atom-layer traps in a solid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南開大學平帶光子學領域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唐莉勤 記者 喬仁銘)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與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平帶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他們首次在特殊設計的平帶光子晶格中實驗直接觀測到類似三維圓環面上的新型環狀平帶模式,揭示了平帶晶格系統中的實空間拓撲特性。
  • 中國科大在半導體深紫外LED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吳蘭)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巧用藍寶石調控角度,突破了紫外LED發光性能研究的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近期,中國科大微電子學院孫海定和龍世兵課題組關於利用藍寶石襯底斜切角調控量子阱實現三維載流子束縛,實現以上研究突破。紫外線雖然在太陽光中能量佔比僅5%,但卻廣泛應用於人類生活。
  • 進展|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磁性Weyl半金屬實驗實現
    外爾半金屬是一類由拓撲保護的外爾費米子主導其體態宏觀物理(電/熱/光)行為的拓撲材料,是拓撲物理與凝聚態物理相結合的重要產物,具有零質量、高遷移率、拓撲穩定、手性保護等一系列新奇的拓撲物態與電子行為。外爾費米子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Weyl於1929年提出,用以描述高能物理中的一種無質量費米子。
  • 中山大學在準二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新興半導體材料中,有機-無機金屬雜化鈣鈦礦材料具有優異的光學和電學性能,使其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和光電探測器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目前,基於三維鈣鈦礦材料的太陽能電池在實驗室中已經達到了25.2%的光電轉換效率。雖然三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已經表現出優異的性能,但這與器件穩定性的發展並不匹配。作為一類三維鈣鈦礦同類物,降維鈣鈦礦及其光電器件顯示出增強的穩定性和各向異性的載流子傳輸行為。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
  • 中國科大在動物長鏈非編碼RNA研究中取得進展
    他們對155個lincRNA敲除突變體進行六個方面表型的篩選發現,23個lincRNA突變體分別在其中一個或者兩個生理表型上具有不同程度的缺陷。通過對秀麗線蟲不同發育時期的轉錄組測序進行分析,研究了lincRNA和mRNA共表達情況,同時建立了lincRNA和microRNA共表達及調控網絡。
  • 中國科大在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何俊峰研究組與國內外同行合作,對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展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使用高分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首次在電子摻雜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Sr2IrO該研究成果於2019年11月21日發表在物理學重要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進展 | 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電子元器件在不斷微型化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
  • 新型低維磁性材料研究獲進展
    但是,包含三角自旋網格特別是籠目(kagome)晶格的磁性材料,強烈的幾何阻挫和量子自旋漲落的作用會使長程有序的基態無法形成。對低維磁性材料的有序-無序量子相變現象的探索和對其機理的闡明是關聯電子體系中有待深入理解的基本物理問題,是目前材料科學和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研究熱點之一。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教授曾長淦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發現電子-等離激元耦合對石墨烯電子輸運過程中的量子相干性有極大的增強效應,並實現氧化物界面二維電子氣自旋軌道耦合的光學調控。
  • 「Science 」中國科大在快充鋰離子負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消費電子、電動汽車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已成為電化學能源領域的重要方向。決定鋰離子電池功率密度的關鍵之一在於負極材料的倍率性能。季恆星課題組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黑磷用作鹼金屬離子電池負極具有極高的質量容量(Angew. Chem. 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