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中國科大在快充鋰離子負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10-11 小材科研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Black Phosphorus Composites with Engineered Interfaces for High-Rate High-Capacity Lithium Storage」為題,於2020年10月9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Science 2020,370, 192–197)。

消費電子、電動汽車、分布式儲能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鋰離子電池綜合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例如:傳統燃油汽車僅需五分鐘即可滿油增程500公裡,而目前市售最先進的電動汽車則需要充電一小時才能達到同樣的增程效果,雖然電動汽車愈發受到市場青睞,但漫長的充電時間也讓人望而卻步。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已成為電化學能源領域的重要方向。

決定鋰離子電池功率密度的關鍵之一在於負極材料的倍率性能。季恆星課題組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黑磷用作鹼金屬離子電池負極具有極高的質量容量(Angew. Chem. Int. Ed.2020,59, 2318;ACS Appl. Mater. Inter.2019,11, 16656),且黑磷的層狀結構和半導體性質也預示黑磷應具有極高的倍率性能。但是深入研究發現黑磷容易從二維片層的邊緣開始發生結構的破壞(J. Am. Chem. Soc.2018,140, 7561),通過化學修飾可以穩定黑磷的邊界結構並伴隨著相關物理性質的重現(Angew. Chem. Int. Ed.2019,58, 1479;Adv. Mater.2017,29, 1605776)。受這些研究結果啟發,季恆星等採用高能球磨的辦法獲得了黑磷納米片與石墨納米片並肩平行排列且通過碳-磷共價鍵連接的複合材料,使鋰離子能夠在複合材料內高效穿梭;更進一步通過聚苯胺包覆優化固態電解質界面膜,使鋰離子能夠快速進入複合材料(圖1)。

圖1.黑磷複合負極材料結構和儲鋰性能

複合材料在壓實密度達到1.49 g/cm-3的條件下可在13 A/g的電流密度下實現近500 mAh/g(複合材料)的可逆質量容量,並穩定循環達2000次。電化學原位X-射線吸收譜和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測試結果分別表明:碳-磷共價鍵的形成是提高黑磷電化學反應能力的關鍵;聚苯胺經電解液溶劑溶脹形成富含有機組分的固態電解質界面膜,是提高鋰離子進入複合材料顆粒能力的關鍵

本工作對優選電極材料體系並通過界面設計挖掘電極性能潛力具有重要的借鑑,以期推動鋰離子電池的包括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環壽命在內的綜合性能指標的進步。論文第一作者是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金洪昌。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安徽省等的支持。

來源:中國科大

全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gi/doi/10.1126/science.aav5842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快充鋰離子負極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消費電子、電動汽車、分布式儲能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鋰離子電池綜合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例如:傳統燃油汽車僅需五分鐘即可滿油增程500公裡,而目前市售最先進的電動汽車則需要充電一小時才能達到同樣的增程效果,雖然電動汽車愈發受到市場青睞,但漫長的充電時間也讓人望而卻步。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已成為電化學能源領域的重要方向。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快充負極材料研究新進展
    據外媒報導,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季恆星教授表示:「高容量、高速率和長循環壽命是電池研究的重點,這取決於電池的關鍵部件——電極材料。我們的目標是尋找一種電極材料,可以在實驗室研究中對性能指標產生影響,並有望滿足產業生產技術要求。」  研究人員表示,能量得以進入和離開電池,是通過電極內的電化學反應,所以如何快速有效的轉移鋰離子至關重要,尤其是通過負極將能量從電池轉移到設備上。
  • Nature重磅:新型鋰離子電池快充負極材料
    然而當前廣泛採用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並未完善,導致快充電池必須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上有所取捨。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文章揭示了Li3+xV2O5在嵌鋰過程中鋰離子的最優傳導路徑會由於鋰的重新分布而發生改變,這也解釋了該材料的快速鋰離子傳導特性以及較低的平均循環電勢。這一反應機理也將為尋找新的可快充金屬氧化物負極提供新的思路。
  •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6-12-13  瀏覽:
  • 寧波材料所在高性能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鋰離子電池與鉛酸、鎳鎘、鎳氫等電池相比,由於其較高的能量密度、較長的使用壽命、較小的體積、無記憶效應等特點,成為現今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  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關鍵組件之一,其作為鋰離子的受體,在充放電過程中實現鋰離子的嵌入和脫出。因此,負極材料的好壞直接影響鋰離子電池的整體性能。
  • 大連理工大學在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記者張四清 賈鐵生 通訊員呂東光)近日,大連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黃昊教授的能源材料及器件實驗室在影響因子高達11.553的國際能源領域頂級期刊《Nano Energy》上,發表以「Fe3N constrained inside C nanocages as an anode for Li-ion batteries through post-synthesis nitridation」為題目的研究成果
  • 中國科大的Science雙黃蛋
    【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ID:USTCIF),全球最活躍的科大校友組織,實時發布科大要聞與校友資訊】以下新聞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時間10月9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和季恆星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上刊發,相關研究的具體內容,讓我們往下看吧
  • 鋰離子電池矽負極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移動電子產品、大規模儲能和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開發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安全性的鋰離子及後鋰離子電池成為儲能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焦點。發展高容量、高倍率、高穩定性的電極材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鋰離子電池新型負極材料的改進與研究
    而負極材料的能量密度是影響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見負極材料在鋰離子電池化學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研究較為廣泛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為金屬基(Sn基材料  研究表明,通過製備複合材料,可以有效抑制SnO2顆粒的團聚,同時還能緩解嵌鋰時的體積效應,提高SnO2的電化學穩定性。
  • SnO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來源丨《電源技術》雜誌本文綜述了從零維到三維納米結構SnO2及與碳材料和金屬氧化物複合材料的研究進展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從二氧化矽出發低溫合成矽納米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取得進展
    從二氧化矽出發低溫合成矽納米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取得進展 一直以來,利用廉價的二氧化矽或矽酸鹽製備矽材料都需要較高的反應溫度。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高性能鋰離子/鈉離子電池磷基負極材料最新研究進展及展望
    作為新一代高性能儲能裝置,鋰離子電池已經在可攜式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等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 ...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應用...
    隨著化石能源的不斷衰竭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高效儲能技術的發展成為目前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眾多能量存儲技術中,鋰離子電池由於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自放電率低、無記憶效應和環境友好等優點,自1991 年Sony公司商品化以來在消費電子產品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 鋰化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
    隨著化石能源的不斷衰竭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高效儲能技術的發展成為目前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眾多能量存儲技術中,鋰離子電池由於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自放電率低、無記憶效應和環境友好等優點,自1991 年Sony公司商品化以來在消費電子產品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上取得重要發現。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機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該研究成果近日以「Single-atom-layer traps in a solid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乾貨】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粘結劑的研究進展
    導語綜述了桂基負極材料粘結劑的研究進展。在鋰離子電池中,粘結劑是影響電極結構穩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分散介質的性質,鋰離子電池粘結劑可分為以有機溶劑為分散劑的油性粘結劑和以水為分散劑的水性粘結劑。劉欣等[3]綜述了髙容量負極用粘結劑的研究進展,認為聚偏氟乙烯(PVDF)改性粘結劑和水性粘結劑的應用,可使高容量負極電化學的性能得到提高,但沒有針對矽基負極用粘結劑進行論述或比較。
  • 技術|SnO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本文綜述了從零維到三維納米結構SnO2及與碳材料和金屬氧化物複合材料的研究進展,並對其應用前景做出了展望。鋰離子電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環壽命長、無記憶效應、工作溫度範圍寬、環境友好等諸多優點[1],已成功地成為可攜式電子設備的主要動力源。同樣在載運工具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研究價值。
  • 10分鐘超級快充的負極應該怎麼設計?
    常規的鋰離子電池負極孔隙的複雜程度較高,不利於Li+的擴散,因此在較大的充電電流下會導致負極的極化增加,可能在負極的表面產生析鋰,從而導致電池的性能快速衰降。在該項研究中作者採用雷射刻蝕的方式在負極上刻蝕出了規則的直孔,這些直孔可以作為Li+在負極內部快速擴散的通道,從而有效地提升了厚電極的快速充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