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近效應影響熱紅外遙感數據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2021-02-08 科學網


 

 衛星熱紅外傳感器接收的來自地表和大氣的輻射項    中國農科院供圖

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示意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簡稱資劃所)農業遙感團隊解析了鄰近效應對高空間解析度熱紅外遙感數據的影響。他們從輻射傳輸模擬和地表溫度反演兩方面定量分析了鄰近效應的大小,為熱紅外譜段的高精度輻射傳輸模擬與地表溫度反演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環境遙感》。

論文第一作者、資劃所副研究員段四波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就開展了高空間解析度可見光遙感數據的鄰近效應影響分析。鄰近效應是指經過大氣的散射,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鄰近效應使圖像中地物的邊緣變得模糊,從而導致圖像的鈍化和失真。為了獲取高精度的地表參數,需要消除鄰近效應影響。

在熱紅外譜段,前人的研究通常忽略鄰近效應影響。常規的熱輻射傳輸方程只考慮目標像元的熱輻射貢獻而忽略周圍鄰近像元的熱輻射貢獻。而該研究從熱輻射傳輸模擬和地表溫度反演兩方面解析了鄰近效應對高空間解析度熱紅外遙感數據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當氣溶膠光學厚度大於0.3時,需要考慮鄰近效應對高空間解析度熱紅外遙感數據的影響,反演的地表溫度與地面實測地表溫度之差的均方根誤差從鄰近效應校正前的1.4 K降低到鄰近效應校正後的0.6 K。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rse.2020.1118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讓高空遙感更精細 我科學家突破遙感技術瓶頸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在高空遙感技術出現以來,圖像邊緣模糊失真的現象,一直影響著地表數據的精度,如何突破這一瓶頸,是高空遙感技術中重要的課題之一。鄰近效應校正前後的地表溫度與地面實測地表溫度之差的對比圖。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油菜籽粒含油量是油菜重要的性狀之一,籽粒含油量的遺傳機理解析對於高含油量品種的選育以及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食用油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農業遙感:修煉災情監測的「火眼金睛」—新聞—科學網
    農業生產受氣象條件影響很大,農業遙感監測技術因其宏觀性、經濟性、動態性、時效性等特徵,正逐漸成為我國農業災害監測的重要手段。通過這一有力工具及時、準確、客觀獲取的農業災害發展動態信息,成為決策部門制定防災減災方案的重要依據。 遙感技術應用猶如為農業災情監控裝上了「天」眼,不過還有待繼續修煉,方能成就辨「妖」識「魔」的「火眼金睛」。
  • 鄰近效應對高頻直縫焊管生產的意義
    鄰近效應強弱與導體尺寸厚度的一半和電流滲透深度之比關係密切,比值越大,鄰近效應越強烈;反之,比值越小,則鄰近效應越弱。可參見公式:比值=導體厚度/2滲透深度(3)頻率。電流頻率越高,基於趨膚效應基礎上的鄰近效應越強。
  • 深度解析紅外傳感器
    軍事上,紅外探測用於制導、火控跟蹤、警戒、目標偵查、武器熱瞄準器、艦船導航等;在民用領域,廣泛應用與工業設備監控、安全監視、救災、遙感、交通管理以及醫學診斷技術等。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自動控制和自動檢測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業控制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重,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舒適,工業生產的效率越來越高。
  • 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因此,精確解析分子振動對紅外光譜及動力學的作用機制是科學家們長期以來的夢想,目的是獲得分辨較好的實驗紅外光譜,以及需要可靠的理論方法精準計算紅外光譜的譜峰位置和相對強度。 氨氣在大氣環境、工業催化等領域具有重要作用,氨氣團簇是研究分子振動對紅外光譜及動力學作用機制的典型氫鍵體系。然而,由於缺乏原子尺度的實驗表徵手段以及精準可靠的理論計算方法,氨氣團簇的紅外光譜指認仍然存在爭議。
  • 定量遙感和定性遙感概念_遙感 - CSDN
    熱紅外遙感與可 見光/近紅外遙感有巨大區別。可見光/近紅外 地表參數只是光譜一方面,熱紅外波段需要發 射率和溫度兩方面參數才能描述地表狀態。 B. 角度問題。裸土、雪等發射率隨觀測角變化, 作物冠層也存在明顯熱輻射方向性。多角度觀 測可以提高地表溫度反演的精度或反演組分溫 度。
  • 集膚效應和鄰近效應
    1.集膚效應    集膚效應又叫趨膚效應,當交變電流通過導體時,電流將集中在導體表面流過,這種現象稱為集膚效應。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臨床協同研究中心教授狄文團隊和研究員鄧劉福團隊揭示了免疫T細胞的「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的作用機制,
  • 新冠病毒重要藥物靶點-RNA聚合酶精細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迅速在世界範圍內擴散流行,短時間內對世界各國造成了巨大衝擊,對全人類產生了空前的影響。因此,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靶點研究以及新藥的研發迫在眉睫。 新型冠狀病毒在入侵細胞後,便開始大量複製;而病毒的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dRp,也被稱為nsp12)在病毒的遺傳物質—RNA的合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紅外熱成像儀與紅外測溫儀區的區別
    紅外熱成像儀與紅外測溫儀區的區別   1、紅外熱像儀具有安全、直觀、高效、防止漏檢4大核心優勢。對於某些有安全距離限制的檢測環境,普通紅外測溫儀無法滿足需求,因為隨測量距離增大,即擴大了準確檢測的目標面積,自然得出的溫度值會受到影響。但是,紅外線熱成像儀卻能在使用者的安全距離外提供準確測量,因為300:1的D:S距離係數遠超紅外測溫儀。   3、對於數據的記錄和分析,普通紅外測溫儀沒有這樣的功能,只能手工記錄,無法有效管理。
  • Ⅱ類超晶格紅外探測器在遙感中的應用前景
    紅外遙感器具有自身的優勢:更好的全天候性能;可利用目標和背景紅外輻射特性的差異進行目標識別、揭示偽裝;可以穿透雲煙,探測到可見光無法探測的景物;隱蔽性好。因此,紅外光學遙感在軍事、氣象、水文、地質、環境監測、農業和林業等方面都有可見光遙感無法比擬的優勢。 隨著紅外遙感器的發展,高性能紅外探測器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紅外探測器是碲鎘汞紅外探測器。
  • 遙感三十號06組衛星發射成功—新聞—科學網
    2020年3月24日11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將遙感三十號06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遙感三十號06組衛星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製,也是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2020年度的首發衛星。 遙感三十號衛星自2017年首發以來,已先後完成15顆衛星成功發射並組網運行。
  • 影響生物質炭激發效應的因素有哪些?
    過去的研究發現,土壤中添加生物質炭對土壤碳既可以表現為正激發(加快土壤有機碳的分解),也可以是負激發(減緩土壤有機碳的分解),或者無激發(不影響土壤有機碳的分解
  • 曾慶存:這是世界最高水平—新聞—科學網
    全球首臺靜止衛星大氣高光譜探測儀資料實現業務同化 近日
  • ...深度學習從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中消除城市環境陰影效應取得重要進展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基於深度學習從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中消除城市環境陰影效應取得重要進展 2020-09-14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防護重點物資|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產業鏈深度解析
    預計各地政府及企業將進一步加大防疫工作的建設力度,目前醫院、高鐵、飛機場、地鐵、大型商超、寫字樓、學校等場所對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設備需求急劇增長。以上海虹橋交通樞紐為例,2月8日下午2:00,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上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情況。
  • 科學家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三維精細結構—新聞—科學網
    針對病毒藥物靶點的研究迫在眉睫 截至4月10日,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超過150萬人,對全人類產生了空前的影響。 備受矚目的廣譜抗病毒藥物法匹拉韋(Favipiravir)和仍處於臨床研究階段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或GS-5734),預期即是進入人體後,通過代謝修飾,形成最終效應分子並靶向病毒RNA聚合酶發揮藥效的。 目前二者已經雙雙進入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