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研究發現,土壤中添加生物質炭對土壤碳既可以表現為正激發(加快土壤有機碳的分解),也可以是負激發(減緩土壤有機碳的分解),或者無激發(不影響土壤有機碳的分解)。然而,卻不清楚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即哪些因子在控制生物質炭的激發效應。
瀋陽農業大學的丁凡博士與澳大利亞大學新南威爾斯基礎產業部的Lukas Van Zwieten教授合作,從過去27個室內培養的研究中搜集了1170組數據,利用增強回歸樹模型(Boosted regression tree)來解析不同因素對生物質炭的激發效應的貢獻。
結果表明: 室內培養條件和生物炭性質對生物質炭激發效應的影響大於土壤性質。對生物質炭激發效應影響較大的因子是培養時間,土壤溼度,生物炭C/N和N含量,製備生物炭時的熱解時間和土壤質地。正激發效應多發生在室內培養的前2年,之後轉變為負激發效應。 低N生物炭或土壤溼度較高時多表現為負激發效應,反之則表現為正激發。並且,生物質炭產生負激發的程度隨生物炭C/N,熱解時間,土壤粘粒含量增加而增加,但隨土壤C/N增加而降低。此外,作者還分析了生物質炭產生正激發和負激發效應的機質。
研究成果於2017年12月22日發表在《土壤與沉積物期刊》(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上。(來源:科學網 )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