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炭施用對不同深度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

2020-12-06 農業環境科學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

來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 年 09 期

作者:王佳盟1,2,劉偉1,2,劉志偉1,2,劉秀霞1,2,吳秀蘭1,2,卞榮軍1,2,鄭聚鋒1,2*, 李戀卿1,2,潘根興1,2

單位:1.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2. 江蘇省有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協同創新中心

摘 要

本文旨在揭示生物質炭施用下不同深度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特徵的變化,為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質炭施用下的固碳效應提供參考。以太湖地區施用生物質炭2 a 後的水稻土為研究對象,採集了7 個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樣品,通過室內培養試驗,分析了生物質炭施用下不同深度土壤有機碳分布及礦化特徵。

結果表明,生物質炭僅顯著增加了表層(0~10 cm)土壤總有機碳含量,而對深層土壤無顯著影響。然而,與對照相比,施用生物質炭顯著降低了土壤0~40 cm 有機碳礦化強度,0~10、10~20、20~30、30~40 cm 土層的降幅分別為23.74%、37.57%、37.62%和15.95%,並降低了10~40 cm 土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0~40 cm 土層微生物代謝熵,同時表層(0~1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顯著增加11.3%,而以上各指標在40 cm 以下土層未因生物質炭添加而產生顯著變化。因此,生物質炭在2 a 尺度上提高了稻田土壤0~40 cm 有機碳的穩定性,有助於增加深層土壤固碳潛力。

結 論

稻田土壤在生物質炭施用2 a 後可顯著增加表層(0~10 cm)土壤有機碳含量,而對深層無顯著影響。然而,生物質炭表層施用可顯著降低0~40 cm 土壤有機碳礦化強度,並顯著降低深層土壤微生物量碳和代謝熵,從而增加深層土壤有機碳的穩定性。因此,生物質炭施用有助於增加稻田土壤的固碳潛力。

責任編輯:鄭慶祥

校對和審核:潘淑君 王農

相關焦點

  • 生物質炭的固碳減排與合理施用
    研究表明生物質炭能增加土壤碳庫,但對作物產量、CH4 和N2O 排放的影響受生物質炭性質和土壤類型影響。生物質炭用在酸性土壤上比中性或鹼性土壤上更能提高作物產量。草本或木本炭能減少N2O 排放,但畜禽糞便炭不能減少N2O 排放。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生物質炭施用對N2O 的減排作用小於溫帶地區。
  • 揭示不同活性碳輸入量對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激發效應的影響機制
    外源活性碳輸入引起的土壤碳礦化激發效應,是影響全球土壤碳平衡的重要過程,其對土壤有機質(SOM)礦化的影響強度,甚至超過溫度等環境因子。一般認為,激發效應的產生,是由於外源碳輸入導致土壤微生物C-N計量學上的不平衡,驅使微生物加快分解SOM以獲取更多的N——這稱為「N-mining」假說。然而,激發效應可能隨土壤活性碳輸入量的增加而改變其強度甚至方向(即由正激發變為負激發效應);在不同碳輸入量下,激發效應的機制是否都可用「N-mining」假說加以解釋,至今尚難定論。
  • 不同鹽漬化程度下濱海鹽漬土有機碳礦化規律
    (距海最近的鹽漬土BZ1 和BZ2 為「光板地」鹽漬土,BZ3~BZ6 均為農田鹽漬土)進行室內培養,測定土壤有機碳的礦化速率,分析土壤理化性質、微生物量、細菌真菌比值等指標與土壤有機碳礦化特徵的關係。
  • 研究揭示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特殊「調節閥」—新聞—科學網
    不同氧氣條件下水稻土有機碳礦化機制模型圖  李宇虹供圖 稻田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而有機碳礦化是決定土壤固碳效率的關鍵過程。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通過室內培養試驗發現, 「調節閥」機制對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調控由氧氣條件決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影響生物質炭激發效應的因素有哪些?
    過去的研究發現,土壤中添加生物質炭對土壤碳既可以表現為正激發(加快土壤有機碳的分解),也可以是負激發(減緩土壤有機碳的分解),或者無激發(不影響土壤有機碳的分解
  • 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關鍵限速因子及其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稻田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對全球碳循環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土壤有機碳礦化是關係到碳固定效率的重要過程。水稻土乾濕交替的特殊水分管理方式,導致水稻土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與旱地土壤和溼地土壤迥異,而水稻土的有機碳礦化過程以及其中關鍵作用因子是否會因水分管理引起的氧氣條件變化而改變,目前仍未有定論。
  • 亞熱帶生態所在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關鍵限速因子及其機制研究中獲...
    稻田土壤具有較大的固碳潛力,對全球碳循環具有重要意義。土壤有機碳礦化是關係碳固定效率的重要過程。水稻土乾濕交替的特殊水分管理方式,導致水稻土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與旱地土壤和溼地土壤迥異。然而,水稻土的有機碳礦化過程以及其中關鍵作用因子是否會因水分管理引起的氧氣條件變化而改變,目前仍無定論。
  •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於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
  •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取得進展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於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蘇以榮研究員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生物質炭在我國蔬菜地應用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文章針對我國蔬菜地面臨土壤酸化、土壤次生鹽漬化、面源汙染和土壤重金屬汙染等問題,通過查閱和匯總生物質炭在我國蔬菜地的應用文獻,總結和分析了生物質炭在我國蔬菜地的應用現狀,深入挖掘其在影響蔬菜地土壤理化性質、溫室氣體排放、面源汙染和重金屬遷移等方面的效應及其影響機制。
  • 生物炭影響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研究進展
    故學者們通過研究不同形態的重金屬對生物吸收的貢獻程度,可以確定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土壤重金屬總量、土壤pH 值和土壤有機質含量等是影響農田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目前對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研究多從土壤pH 值、有機質含量、土壤重金屬總量及其形態分布等著手。
  • 稻田鎘砷汙染阻控原理與技術應用
    一般地,矽與硒配合施用比單施效果好。另外,我國稻田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使得土壤強烈風化、淋溶,脫矽富鋁化程度高,有效矽含量均較低,缺矽土壤比例高達70%以上。元素地球化學分析結果表明,稻田有效矽含量與水稻植株中鎘/砷含量均呈顯著負相關。這一區域地球化學特徵也決定了水稻矽營養調控是降低水稻鎘/砷積累的有效途徑。
  • 浙江大學梁新強教授團隊:土壤膠體磷儲存與流失阻控
    第5章,分析了全國水稻主產區稻田土壤膠體磷含量的地帶性差異。第6章,探究了不同pH影響下稻田和菜地土壤膠體磷的分子形態及其流失機制。第7章,明確了保護性耕作與多樣化輪作對不同時期稻田土壤膠體磷儲存規律的影響。第8章,考察了降雨和施肥對水稻田田面水和稻田排水徑流中的膠體磷流失貢獻的影響。第9~11章,評估了膠體磷在稻田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徵、田面水中的流失風險及其與磷肥輸入的關係。
  • 李國學教授:園林廢棄物不同處理方式的環境影響
    2.3 不同處理產物還田對土壤碳、團聚體及理化性狀的影響2.3.1 對土壤有機碳和活性有機碳的影響比較土壤有機碳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其含量越高,土壤越肥沃,耕性越好,豐產性能越持久。而活性有機碳是土壤有機碳的活性部分,是指土壤中有效性較高、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礦化、對植物養分供應有最直接作用的一部分有機碳。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植物殘體和凋落物經過複雜的分解過程後形成土壤有機碳組分,秸稈還田與有機肥施用也是稻田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由於這兩部分的來源較為直接,目前已有較多研究,認識也較清楚。
  • 分析稻田整地的作用,做好整地工作,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使耕層鬆軟,能抑制雜草和病蟲,使肥料分布均勻和防止肥料損失,使田面平整  稻田整地,對水稻的生長有著重大影響。那麼稻田整地有什麼作用呢?接著,小編就給大家分析分析吧!  為了創造良好的稻田土壤條件,在水稻插秧前必須對稻田進行耕、耙、耖、橫等一系列整地作業。整地一般可達到如下作用:
  • 農田管理措施對土壤有機碳周轉及微生物的影響
    本文綜述了不同農田管理措施(施肥方式、種植制度、耕作模式)對農田土壤有機碳、含碳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的影響。發現有機肥與無機肥配施情景下土壤有機碳增速最快,且施肥量與土壤碳庫存在閾值效應;有機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CO2 排放通量,磷、鉀兩種肥料的施用與施用氮肥相比更能降低農田土壤排放溫室氣體產生的全球增溫潛勢;提高有機肥和磷肥的施用比例有利於土壤中微生物豐富度的提高和微生物量碳的積累。
  • 河南惠農.百奧佳高碳基肥料—有機替代無機的橋梁
    然而,近幾十年我國耕地重用輕養,化學肥料過度使用導致土壤碳庫退化,氮素過量,微生物多樣性及活性大幅度降低,影響了土壤的物質循環及養分供應。     為探索發現土壤及農產品質量的內在關係,破解土壤保育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