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取得進展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於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
-
研究揭示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特殊「調節閥」—新聞—科學網
不同氧氣條件下水稻土有機碳礦化機制模型圖 李宇虹供圖 稻田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而有機碳礦化是決定土壤固碳效率的關鍵過程。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通過室內培養試驗發現, 「調節閥」機制對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調控由氧氣條件決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關鍵限速因子及其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土壤有機碳礦化是關係到碳固定效率的重要過程。水稻土乾濕交替的特殊水分管理方式,導致水稻土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與旱地土壤和溼地土壤迥異,而水稻土的有機碳礦化過程以及其中關鍵作用因子是否會因水分管理引起的氧氣條件變化而改變,目前仍未有定論。
-
亞熱帶生態所在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關鍵限速因子及其機制研究中獲...
土壤有機碳礦化是關係碳固定效率的重要過程。水稻土乾濕交替的特殊水分管理方式,導致水稻土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與旱地土壤和溼地土壤迥異。然而,水稻土的有機碳礦化過程以及其中關鍵作用因子是否會因水分管理引起的氧氣條件變化而改變,目前仍無定論。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10 星期六
2、連續製備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研究取得進展5、合肥研究院研製出高場磁體中可旋轉磁力顯微鏡6、聚變堆時序失效系統可靠性評價理論及方法研究獲進展7、大連化物所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早期發現研究中獲進展 8、物理所等在電子級二維半導體與柔性電子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
生物質炭施用對不同深度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
江蘇省有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協同創新中心摘 要本文旨在揭示生物質炭施用下不同深度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特徵的變化,為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質炭施用下的固碳效應提供參考。以太湖地區施用生物質炭2 a 後的水稻土為研究對象,採集了7 個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樣品,通過室內培養試驗,分析了生物質炭施用下不同深度土壤有機碳分布及礦化特徵。結果表明,生物質炭僅顯著增加了表層(0~10 cm)土壤總有機碳含量,而對深層土壤無顯著影響。
-
水稻根際和非根際土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對施肥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陸地生態系統中,微生物在調控碳循環過程中扮演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1)通過分解代謝作用使有機物礦化向大氣釋放CO2;2)將非穩態的有機碳通過微生物「碳泵」的形式不斷形成穩定態有機碳庫。微生物這種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的相對過程強弱可以通過碳源利用效率(CUE)反映,其決定了土壤中碳周轉的去向。
-
揭示不同活性碳輸入量對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激發效應的影響機制
外源活性碳輸入引起的土壤碳礦化激發效應,是影響全球土壤碳平衡的重要過程,其對土壤有機質(SOM)礦化的影響強度,甚至超過溫度等環境因子。一般認為,激發效應的產生,是由於外源碳輸入導致土壤微生物C-N計量學上的不平衡,驅使微生物加快分解SOM以獲取更多的N——這稱為「N-mining」假說。然而,激發效應可能隨土壤活性碳輸入量的增加而改變其強度甚至方向(即由正激發變為負激發效應);在不同碳輸入量下,激發效應的機制是否都可用「N-mining」假說加以解釋,至今尚難定論。
-
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光合碳是「大氣-植物-土壤」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根際沉積作用)等進入土壤碳庫。
-
不同鹽漬化程度下濱海鹽漬土有機碳礦化規律
在255 d 的培養期內,各鹽漬土有機碳礦化速率隨時間的動態變化均為對數函數關係(P<0.01),表現為培養前期礦化速率較快、中期顯著下降、後期趨於平緩,其中「光板地」鹽漬土BZ1、BZ2 有機碳礦化速率顯著小於農田鹽漬土 BZ3~BZ6(P<0.05)。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蘇以榮研究員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www.huaue.com 2020年5月25日 來源:天津大學 日前,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陳春梅副教授,與美國喬治亞大學、愛荷華州立大學、德拉瓦大學的同行合作,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
SBB綜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分解酶活性對降水變化的差異響應
有機碳的濃度主要受植物碳輸入和損失之間的平衡控制,而降水操縱實驗中的這種複雜聯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生物酶活性的影響。微生物對有機碳的分解主要是通過產生降解碳的胞外酶(EEAs)來實現。微生物酶被認為是有機碳分解的最直接因素和限速步驟。
-
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研究獲進展
——科學家在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研究中獲進展 BG1可顯著提高水稻及擬南芥的生物量和產量 種子大小是水稻產量構成的要素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很多作物育種改良的重要目標。儘管生長素的合成、運輸和信號轉導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研究已比較深入,然而其在作物中的研究和對作物產量的影響仍知之甚少。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條件是微生物呼吸活性及生態功能實現的重要因素,乾旱或極端淹水均不利於土壤中多數微生物實現最佳能量生產與代謝。土壤從乾旱向淹水的轉變過程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微生物活動受到刺激並被抑制。目前,對該過程中潛在微生物的響應機制仍缺乏了解。
-
針闊葉混交林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義勇在該站森林生態系統移位實驗平臺中,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機碳累積對溫度改變的響應機制
-
針葉林地下生態過程對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但受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限制,目前有關全球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而鮮為人知的地下部分嚴重製約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研究的理論拓展。這其中,尤以根系生命活動調控為核心的根際過程及其生態學效應的認知最為缺乏。
-
水稻土碳氮循環關鍵酶動力學特徵及其溫度敏感性對外源碳添加的...
亞熱帶地區是水稻主產區之一,高強度的人為耕作幹擾使水稻土物理化學生物特性與旱地土存在顯著差異。已有研究表明水稻土是全球重要的碳匯,但升溫造成溫室氣體(如CO2和CH4)排放增加,產生進一步的溫室效應,這種正反饋作用不容忽視。 溫度敏感性往往用溫度變化10℃反應速率的相對變化(Fractional changes)來表示,即Q10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