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葉林地下生態過程對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科學網

 

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的生態學效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但受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限制,目前有關全球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而鮮為人知的地下部分嚴重製約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研究的理論拓展。這其中,尤以根系生命活動調控為核心的根際過程及其生態學效應的認知最為缺乏。作為連結植物和土壤的關鍵通道,根系不但為植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同時地下根系的生長、細根周轉、分泌物、菌根等生命活動過程與土壤生態過程和功能緊密相聯,根際生態學已經成為全球變化研究中最為活躍、最敏感的研究領域。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劉慶課題組在前期對亞高山森林研究的基礎上,以亞高山針葉林主要樹種雲杉為試驗材料,採用紅外輻射模擬增溫和外施氮肥的方法,研究了氣候變暖和施肥對植物根系生長、根際土壤生態過程以及微生物過程的影響,並初步揭示了根系特性與根際土壤過程之間的內在聯繫。結果發現,增溫和施肥總體促進了幼苗的生長和生物量積累,但對根際土壤生態過程的影響各不相同;增溫導致根際土壤有機質和硝態氮含量顯著增加,而施肥卻顯著降低了根際土壤有機質和銨態氮含量;植物總生物量與根系生長特性(比根長、細根活力和細根生物量)呈顯著的正相關性,而與根際土壤微生物過程(微生物生物量C和N、NH4+-N含量)呈顯著的負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地下過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認識。研究論文發表於《生態研究》(

Ecological Research

)。(來源: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版納植物園揭示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其對氣候變化的作用和響應是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問題。因此,研究不同溫、溼條件下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的現狀及時空特徵,探討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可以為不同森林生態系統碳源-匯能力的評價提供基礎數據,為預測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區域生態系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支持。
  • 湖泊熱力循環及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湖泊熱力學過程是湖泊生態系統中最基本的物理過程,與湖泊光學和水動力學過程緊密相關,同時對物質分解、浮遊生物的新陳代謝及初級生產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水溫及其季節變化決定生物群落結構和水生生態系統生產力
  • 封面圖片背後的故事 | 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響應
    圖中上方示意人類生產活動排放溫室氣體、降水格局變化等全球氣候變化情形; 右上方示意氣溫升高導致冰川消融, 進而導致水資源空間分布和水循環的變化; 中間部分示意森林、草地、農田等主要陸地生態系統類型, 以及農田耕作、放牧等不同土地利用情形; 左下方土壤剖面示意全球變化對生態系統地下部分結構、過程和功能產生影響, 右下方示意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響應全球變化。
  • 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宋柱秋在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上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功能生態學》。植物開花物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研究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種內變異性,有助於準確預測物候和評估氣候變化對生物的潛在影響。然而,自然系統中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種內的變異性依然不清楚,尤其是在大空間尺度上。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植物所在植物根系性狀及其對降水變化的響應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主要器官,其性狀特徵決定植物對地下資源的獲取,影響植物的生長、生存、分布以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對生態系統的功能和過程具有重要的驅動作用。由於根系的難獲取性以及根繫結構的複雜性,對根系性狀的種間變異規律及其對降水變化的響應機制知之甚少。
  • 「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年度會議召開
    12月16日至17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2016年度學術交流會議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開。該項目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擔任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所、華南植物園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及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的課題負責人、研究骨幹和研究生,以及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處代表40餘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山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中的植物多樣性尤其敏感,氣候變化改變物種的分布,進而影響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導致群落結構和生態系統功能變化。
  •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0-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人類活動已顯著改變了綠洲自然地下水循環過程,那麼,斷流河道中下遊的地下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地下水的時空演變規律、循環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等成為關注熱點。
  • 土壤微生物對溫溼度交互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在土壤生態過程對溫度、溼度等環境變化的響應方面已有大量的相關研究,但關於調控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對溫溼度響應行為的研究還較為缺失。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土壤溫度和溼度的變化的響應規律是準確模擬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過程、氮磷周轉過程的生物學基礎,也是改進全球氣候和陸面模型模擬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 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項目啟動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啟動會於2月19日至20日在昆明召開。  李德銖從項目的立項背景和意義、國際研究動態和趨勢、項目的關鍵科學問題、課題的設置與研究內容、項目實施方案和預期目標等方面向專家組介紹了項目的總體情況。各課題負責人和部分學術骨幹對各自課題和專題的相關情況進行了匯報。  項目組專家就項目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各課題的實施方案等進行了認真質詢,並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2017年度總結會議。項目旨在揭示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與荒漠生態系統的互動關係,解析荒漠植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適應機制,發展溫帶荒漠生態系統穩定性理論,構建荒漠生態系統安全體系,制定溫帶荒漠區應對氣候變化的生態調控策略,為保障我國和中亞的資源和生態安全提供科學支撐。    劉學軍簡要介紹了項目在本年度的總體進展情況。
  • 土壤食物網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同時,土壤食物網中各生物類群地下生態過程會對全球變化產生反饋,加強或削弱全球變化給生態系統帶來的影響(Schmidt et al.,2004)。以往的研究關注更多的是全球變化對地上生態系統的影響,對地下生態系統的研究十分有限(Allison and Reseed,2008)。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華南植物園樹木生長對全球變暖的響應研究獲多項進展
    因此,樹木芽或葉片物候和木質部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是生態學需全面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重點問題,這對準確評估未來全球變化背景下北方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此研究問題,生態中心博士後張邵康在合作導師任海研究員和黃建國研究員的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
  • 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物候被認為是物種功能性狀中最重要的基礎生物多樣性指標之一,是構成生態系統功能各個方面的基礎,也是決定物種分布的重要因素。植物開花物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研究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種內變異性,有助於準確預測物候和評估氣候變化對生物的潛在影響。然而,自然系統中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種內的變異性依然不清楚,尤其是在大空間尺度上。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或存滯後效應
    日前,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磊教授實驗室提出了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存在滯後效應的設想。該成果以技術評論的形式,於2月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氣候與土壤,一個「天」一個「地」,兩者的聯繫涉及一個十分重要的科學問題——全球碳循環。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全球土壤有機碳作為地球系統中最大的活性碳庫,其碳儲量是大氣的三到四倍。土壤是否為氣候變暖的「減緩器」,這在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論。
  • 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的地球系統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近期,第二次青藏科考隊提出了關於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的新認識。通過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具體為:暖溼差異化、水體液相化、生態趨同化、災害頻發化、圈層鏈式化。在大氣圈表現為暖溼差異化,導致極端事件區域差異分布,其中高原北部以乾旱、暴風雪等為主,南部以洪水為主。
  • 研究揭示草地和森林兩類生態系統土壤呼吸對降水量變化的不對稱響應
    氣候變暖導致水循環過程增強,使全球範圍內極端降水事件引起的旱澇災害發生頻率提高,這將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產生顯著影響。研究表明,地上淨初級生產力對極端降水量變化的響應為非線性,且顯著區別於其對中強度降水量變化的響應。然而,作為碳循環關鍵過程的土壤呼吸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響應並不清楚。
  • 理加聯合應邀出席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循環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2017年10月13日-14日,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循環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機制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sponse and Feedback of Forest Ecosystem Carbon, Nitrogen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