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在植物根系性狀及其對降水變化的響應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主要器官,其性狀特徵決定植物對地下資源的獲取,影響植物的生長、生存、分布以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對生態系統的功能和過程具有重要的驅動作用。由於根系的難獲取性以及根繫結構的複雜性,對根系性狀的種間變異規律及其對降水變化的響應機制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白文明研究組以內蒙古典型草原常見植物種為研究對象,利用多倫恢復試驗示範研究站的多年降水控制實驗平臺,結合自然降水梯度樣帶實驗,揭示了內蒙古典型草原植物根系性狀種間和種內變異規律及其對降水變化的響應機制。研究發現,典型草原植物根系性狀為多維的種間變異模式,不同物種的根系性狀對降水變化響應的敏感性不同,不同類群草本植物根系解剖性狀的差異決定其葉片生理過程對降水變化的差異性響應。該研究從根系功能性狀的角度揭示了草原植物多樣的資源利用策略及其對降水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機制,為理解和預測草原植物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7月9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New Phytologist上。白文明研究組博士後周萌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白文明、張文浩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白文明研究組圍繞草本植物根系性狀的種間和種內變異及其對降水變化響應的規律和機制問題在Functional Ecology (2019)和Journal of Ecology (2018)上發表相關研究成果。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的資助。

內蒙古典型草原不同類群植物根系解剖結構的差異

論文連結: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6797

相關焦點

  • 植物性狀網絡理論、方法研究獲進展
    植物性狀種類繁多,可簡單分為葉性狀、枝性狀、乾性狀、根性狀、繁殖性狀、整體性狀等。經過多年研究,人們認識到每個或每類植物性狀均具有明顯的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例如,葉片上的微毛在反射太陽輻射從而降低輻射對葉片損傷的同時,也有效防止了葉片水分的散失。
  • 「養分濃度對植物根系親緣識別作用的影響」文獻綜述
    陳青青(2015)等[6]對植物通過根系進行自我/非我和親緣識別能力、作用及其影響機制進行了綜述,同時指出了當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疑點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植物身份識別研究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王鵬(2012)等[7]論述了多種因素都會影響植物根的競爭結果,含有養分條件、養分異質性的程度、根系塑性的表達等。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趙春江院士: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及其研究進展
    近日,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趙春江院士在《農業大數據學報》發表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及其研究進展》,該文章概括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的發展背景、含義、產生過程和特點,系統綜述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研究進展,植物表型資訊介紹如下:
  • 科學網—研究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的響應規律
    本報訊 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王正文、左小安和博士雒文濤等以內蒙古草原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植物群落功能性狀的響應能力在不同草原類型之間的差異及其原因
  • 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光合碳是「大氣-植物-土壤」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2019-04-15 植物研究所 一般認為,草地生態系統中的氮富集會提高其生產力。但近年來的研究卻顯示氮富集引起的磷限制、多樣性降低和群落組成改變,可能會抵消氮輸入對生產力的促進效應。因此,闡明氮富集對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機製成為當前全球變化生態學領域的焦點話題。作為連接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橋梁,植物功能性狀為解析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對氮富集的響應機制提供了可能途徑。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機制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目前關於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雷研究組發現,在轉錄水平,水稻生OsPRR(Oryza sativa Pseudo-Response Regulator)基因家族的5個成員中只有OsPRR73基因可以特異性地響應鹽脅迫信號。
  • 上海交大張大兵課題組合作闡明植物根系響應外界土壤硬度的機制
    圖1 疏鬆土壤和堅硬土壤的區別。該合作團隊經過近7年的攻關,闡明了植物響應外界土壤硬度的機制,為未來培育適應不同土壤硬度的作物新品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自1854年起,科學家為了探究植物對外界土壤硬度響應的機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的觀點認為植物對外界土壤的響應是一個被動過程,是由土壤的機械硬度決定植物根系的生長情況。因此,人們認為培育能夠適應不同硬度土壤的作物新品種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 植物所等在植物生物量分配模式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性狀反映植物對環境的適應策略。植物生物量是重要的生產性狀,其分配模式是植物生態學和進化學研究的重要問題。目前對決定植物各器官間生物量分配模式的生態機制仍有爭議。最優分配理論認為,植物優先將生物量分配給可獲取更多限制性資源的器官以促進生長,因此生物量分配會對環境中資源的可利用性做出響應;異速分配理論認為,生物量在各器官間的分配與環境變化無關,是僅與植物大小有關的冪函數。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黃振英研究組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Johannes H.C.
  • 針葉林地下生態過程對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但受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限制,目前有關全球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而鮮為人知的地下部分嚴重製約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研究的理論拓展。這其中,尤以根系生命活動調控為核心的根際過程及其生態學效應的認知最為缺乏。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2019-09-18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網—植物根系生命活動調控土壤生態過程
    本報訊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生態中心劉慶課題組採用紅外輻射加熱的原位模擬控制試驗,並通過定期移除凋落物,比較研究了亞高山針葉林兩種主要樹種
  • 科學網—揭示植物水力性狀與樹高的協調機制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揭示植物水力性狀與樹高的協調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葉清等人,通過建立全球369個樣地1281種木本植物的最大樹高和11個水力性狀資料庫,探討了最大樹高對植物水分運輸 「效率—安全」權衡關係的影響模式。
  • 植物所揭示樹木遺傳多樣性對功能性狀和群落生產力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組以全球最大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實驗(BEF-China)平臺為基礎,選擇具有基於母樹來源遺傳信息的樹木個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測量物種內和物種間的個體在功能性狀的差異,及個體所在群落的生產力在種植
  • 全球根系性狀資料庫GRooT
    ,為了克服概念和方法上的障礙,我們創建了全球根系性狀(GRooT)資料庫,植物表型資訊介紹如下。性狀數據是植物形態和功能定量描述的基礎。儘管根系性狀反映了植物對環境條件變化的反應和對生態系統過程的影響,但很少被納入大規模的比較研究和全球模型中。例如,幾乎所有定義植物形態和功能的全球光譜研究也缺少根系特徵。
  • 封面圖片背後的故事 | 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響應
    (陳偉彬、陳保冬繪製)封面圖片示意了氣候變化(如氣溫升高、降水格局變化)、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升高, 以及人類生產活動導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等不同全球變化情形對森林、草地、農田、海洋等不同生態系統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 專家點評Cell|植物根系利用細胞損傷「門控」機制調節自身免疫
    該項研究對植物根系如何利用細胞損傷機制來調控自身免疫系統從而識別土壤中的「朋友」(有益細菌)和「敵人」(有害細菌)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我們有幸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研究員對該工作進行了點評,以饗讀者!
  • 朱健康院士2020年度發表6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及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
    該綜述從鹽脅迫誘導的生理反應、氧化脅迫、鹽脅迫感受機制、離子和滲透脅迫信號傳遞、細胞器脅迫、激素調控、基因表達和表觀遺傳調控、離子平衡機制、代謝變化、鹽生植物耐鹽機制等多方面系統闡述了最近20多年在鹽脅迫領域取得的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