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主要器官,其性狀特徵決定植物對地下資源的獲取,影響植物的生長、生存、分布以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對生態系統的功能和過程具有重要的驅動作用。由於根系的難獲取性以及根繫結構的複雜性,對根系性狀的種間變異規律及其對降水變化的響應機制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白文明研究組以內蒙古典型草原常見植物種為研究對象,利用多倫恢復試驗示範研究站的多年降水控制實驗平臺,結合自然降水梯度樣帶實驗,揭示了內蒙古典型草原植物根系性狀種間和種內變異規律及其對降水變化的響應機制。研究發現,典型草原植物根系性狀為多維的種間變異模式,不同物種的根系性狀對降水變化響應的敏感性不同,不同類群草本植物根系解剖性狀的差異決定其葉片生理過程對降水變化的差異性響應。該研究從根系功能性狀的角度揭示了草原植物多樣的資源利用策略及其對降水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機制,為理解和預測草原植物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7月9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New Phytologist上。白文明研究組博士後周萌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白文明、張文浩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白文明研究組圍繞草本植物根系性狀的種間和種內變異及其對降水變化響應的規律和機制問題在Functional Ecology (2019)和Journal of Ecology (2018)上發表相關研究成果。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的資助。
內蒙古典型草原不同類群植物根系解剖結構的差異
論文連結: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6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