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Cell|植物根系利用細胞損傷「門控」機制調節自身免疫

2020-12-05 BioArt生物藝術

2020年2月6日,瑞士洛桑大學Niko Geldner教授實驗室在Cell 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Co-incidence of Damage and Microbial Patterns Controls Localized Immune Responses in Roots的研究論文(Niko Geldner團隊周峰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對植物根系如何利用細胞損傷機制來調控自身免疫系統從而識別土壤中的「朋友」(有益細菌)和「敵人」(有害細菌)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我們有幸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研究員對該工作進行了點評,以饗讀者!

專家點評

周儉民 研究員(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植物利用免疫管控機制區分有害和有益微生物

眾所周知,植物生長的環境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其中既有無害或有益微生物,也有病原微生物。及時感應並抵禦病原微生物侵害,同時維繫與有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是植物在自然環境中健康生存的前提條件,也是植物免疫和植物微生物組研究中的重大科學問題。人們知道,植物利用細胞表面形形色色的免疫受體,識別來自微生物的分子(微生物相關分子,英文縮寫MAMPs),激活一系列防衛反應,使其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但是,有益微生物也普遍攜帶MAMPs。植物如何管控免疫系統,保障同有益微生物良性互作,一直以來是一個謎。

在最新的這項工作中,作者創造性的應用了新型報告系統,實現了對各個根細胞響應能力的精確檢測。他們發現,擬南芥成熟根組織細胞中的免疫受體表達極低。這些健康的根細胞並不能響應MAMPs,因此在同有益或無害微生物的互作時不會激活免疫反應。當根細胞受到損傷時,相鄰的根細胞開始表達免疫受體並迅速響應MAMPs,激活免疫反應。這一機制,巧妙地利用了病原微生物侵染對植物細胞帶來的損傷,精準的在感染點附近激活免疫。這些發現,第一次揭示了植物如何管控免疫受體,通過整合損傷和MAMP兩種不同信號,區分不同微生物的機制,對未來相關研究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論文解讀

微生物種群如細菌、真菌、病毒等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和動物一樣,植物長期受到這些微生物的侵襲。與此同時,植物也利用嚴格控制的免疫系統來實現自我保護。高效的免疫反應確保植物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但另一方面,過度的免疫反應則會導致植物生長發育受阻。例如,植物根系長期被大量土壤微生物包圍,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效的區分「敵」(病原菌)、「我」(共生菌),精確控制生長發育和免疫防禦之間的動態平衡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大多數植物天然免疫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地上部分組織,如葉片、莖稈、果實等,且檢測的手段多是離體的生理、生化分析方法,包括蛋白激酶的活性檢測,活性氧水平的測定,免疫響應基因的定量表達等。雖然這些檢測方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植物免疫反應機制的認知,但同時也存在其局限性,如檢測的精度只能停留在組織或器官層面、無法觀察特定細胞的免疫響應等。在該研究中,科研人員以易於顯微觀察的擬南芥根細胞為研究對象,結合新構建的免疫響應螢光標記(Fluorescent immune response markers)和高解析度雷射誘導的細胞消融(Cell ablation)技術,在單個細胞水平(Single cellular resolution)對天然免疫響應的時空變化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

首先,研究人員利用不同類型的微生物相關的分子模式(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MAMPs)來處理擬南芥並觀察免疫響應螢光標記基因,如FRK1PER5WRK11MYB51等在根細胞中的時空表達模式。結果顯示,在大多數MAMP處理下,只有根分生區、伸長區等未成熟的細胞才會表現出穩定而強烈的免疫響應。奇怪的是,大部分根分化區和成熟區的細胞對這些處理是不敏感的,沒有出現顯著的應答反應。

但與此同時,他們發現在一些側根發生和細胞受損的根分化細胞區域,局部而特異的免疫響應往往能夠被穩定觀察到。因此,研究人員推測應該存在某些特定的刺激或條件才能讓這些已經分化的根細胞開啟免疫應答。緊接著,為了更精準的研究細胞損傷誘導的局部化的免疫響應,研究人員採用了雷射誘導的細胞消融技術。結果顯示,在根的分化區細胞損傷(Cell damage)和微生物分子模式(Microbial Patterns)「雙保險」的同時存在,嚴格把控著局部細胞間的天然免疫響應,兩者缺一不可。

其次,為了進一步探究「細胞損傷門控(Cell damage gating)」現象對局部免疫響應的調控機制,研究人員嘗試從植物天然免疫響應信號途徑中最上遊的分子元件入手。通過構建一系列重要的微生物分子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的螢光報告基因標記,如FLS2EFRCERK1RLP23LORE 等,證實細胞損傷能夠誘導大多數模式識別受體基因的上調表達。此外,利用分子模式識別受體與免疫響應標記相結合的「雙螢光報告系統」,研究人員進一步得出結論:局部細胞損傷誘導的受體蛋白水平的增加是開啟根細胞局部免疫響應的前提條件,它們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

最後,為了探究「細胞損傷門控」機制在植物與微生物互作中的應用,研究人員利用兩種不同類型根際細菌(共生菌——Pseudomonas protegens CHA0和病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GMI1000)分別在擬南芥根系進行侵染實驗並觀察其相關免疫響應的變化。結果表明,植物根系統利用這一「門控」方式實現對「敵我」的識別,即只要在沒有細胞損傷的前提下,對有益菌或共生菌持「包容的態度」,不會激活強烈的免疫反應,兩者可以相互依存,互惠共生;但對於病原菌,由於其具有先天的破壞作用,植物會立刻識別受損細胞並以「零容忍的態度」迅速而高效的開啟免疫響應的「開關」,從而阻止局部病原微生物的進一步入侵。

論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周峰博士最後指出,這一重要發現對深入了解植物天然免疫系統在協調免疫防禦和生長發育之間的動態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並對實際的農業病蟲害微生物「綠色」防治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周峰 博士 (文章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簡介:

2005年畢業於安徽農業大學農學系。2006年考入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博連讀,師從萬建民院士。期間,先後在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從事水稻顯性矮化多分櫱基因DWARF 53D53)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工作(Zhou et al, Nature2013),並於2014年獲得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此後,其獲得歐洲分子生物學會博士後獎學金資助(EMBO Long-Term Fellowships)並於2015年進入瑞士洛桑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系Niko Geldner教授實驗室開展博士後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模式植物擬南芥根系統天然免疫響應在單細胞水平上的調控機制(Zhou et al,Cell2020)。2020年1月全職回國。

未來研究方向:

1. 水稻根不同細胞類型的發育調控及其對外界環境的響應

2. 水稻獨腳金內酯信號途徑在根系發育中的分子機理

3. 擬南芥根內皮層細胞與土壤微生物互作的作用機制

4. 植物中non-coding RNA的產生和功能機理研究

熱忱歡迎海內外各類優秀畢業生和熱愛農業科研事業的年輕人加入我們的團隊!聯繫郵箱:feng.zhou@unil.ch

近期主要發表論文:

1. Feng Zhou*, Aurélia Emonet, Valérie Dénervaud Tendon, Peter Marhav, Dousheng Wu, Thomas Lahaye, Niko Geldner*. Co-incidence of damage and microbial patterns controls localized immune responses in roots.Cell.2020,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1.013. (*Co-corresponding authors)

2. Feng Zhou, Qibing Lin, Lihong Zhu, Yulong Ren, Kunneng Zhou, ……, Jianmin Wan*. D14–SCFD3-dependent degradation of D53 regulates strigolactone signalling. Nature. 2013, 504: 406-410.

論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060-X

相關焦點

  • Cell 突破!發現植物免疫反應中促進細胞存活的分子機制
    董欣年團隊揭示植物免疫反應調控新機制:NPR1形成凝聚體,促進細胞存活責編 | 逸雲植物為了抵禦病原體入侵進化出了高效的先天免疫系統,包括病原體模式分子引發的免疫反應(PAMP-triggered在感染部位,ETI快速誘導程序性細胞死亡 (PCD),以限制病原體的生長。如果沒有對抗機制,ETI引發PCD可以擴散到未感染的組織,嚴重損害植物生存【2】。
  • 專家點評NCB|癌症幹細胞的免疫逃逸獨特分子機制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療法(Immunoecheckpoint, IC,簡稱免疫療法)作為新的治療方法為癌症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1】;但免疫療法只在有限類型的癌症,諸如肺癌,黑色素腺瘤,腎癌顯示出好的療效,但很大一部分患者仍在免疫治療後復發【2】。因此探討包括免疫逃逸在內的抗藥性的基本機制是癌症治療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
  • Cell Death Dis:TLR4調節聽覺損傷炎症反應機制
    作為防護性的機制,耳蝸的免疫系統參與了由於聲損傷引發的生理反應。動物實驗表明一些免疫調節因子參與了耳蝸組織的免疫反應,其中包括促炎性因子TNFa、IL-6以及IL-1b,它們能夠促進炎症反應;另外,一些流動性的單核細胞能夠進入耳蝸分化為巨噬細胞發揮功能。耳蝸巨噬細胞參與了耳蝸的炎症反應,死亡細胞的清除以及抗原呈遞過程。儘管我們知道在耳蝸疾病發生過程中不免有免疫系統的介入,但其中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植物細胞壁結構調節卵菌病原體抗性的機制
    Current Biology | 植物細胞壁結構調節卵菌病原體抗性機制撰文 | SHR責編 | 逸雲細胞壁是植物細胞與其周圍環境發生互作的主要界面,因此細胞壁必須同時兼顧植物生長、有益微生物定殖以及抑制病原微生物入侵等功能。
  • 專家點評Cell Res | 程序性細胞壞死的全新功能:創造組織修復的微環境
    敲除細胞壞死關鍵蛋白MLKL或者RIPK3的表達並不影響小鼠的發育【11-13】。傳統上普遍認為,過度的細胞壞死會通過釋放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molecular patterns, DAMP)引起大量炎症反應,介導免疫因子風暴導致的免疫性損傷等有害的病理反應【14-17】。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理
    MSC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它不僅能夠在外周免疫耐受、移植耐受、自身免疫中發揮作用,也能在母-胎耐受中進行調節。MSC還具有顯著的免疫調節特性,可抑制異基因細胞或組織移植誘導的免疫排斥和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等自身免疫反應,因而對免疫損傷性疾病的治療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 Cell:利用CRISPR-Cas9鑑定出新的輔助性T細胞調節基因
    2019年1月15日/生物谷BIOON/---T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關鍵細胞。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威康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和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研究人員構建出首個逆轉錄病毒CRISPR-Cas9基因編輯文庫來探究對小鼠T細胞的調節。他們繪製出控制輔助性T細胞(T helper cell, Th)的最為重要的基因的圖譜,並鑑定出幾個新的調節基因。
  • 葉酸代謝如何影響植物免疫?——獨立於SA信號通路的植物免疫機制
    為應對外界生物和非生物脅迫,植物進化出多種機制提高自身的免疫,例如,加強細胞壁結構性防禦;活性氧爆發誘導HR;信號傳導如乙烯通路調節,以及其他病程相關激素調控等。鑑於高等植物複雜的代謝活動,有很多未知的途徑有待進一步挖掘,其中胺基酸代謝也是組成植物免疫系統的一部分【1】。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9 15:01:37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
  • NPR1調控植物免疫反應過程中的細胞存活
    NPR1調控植物免疫反應過程中的細胞存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8 16:45:19 美國杜克大學Xinnian Dong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鈉離子門控通道結構及其門控機制被解析
    鈉離子門控通道結構及其門控機制被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0 20:11:37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William A.
  • Plant Journal | CAMTA調節植物免疫的分子機制
    擬南芥中共有6種CAMTA,其中CAMTA3 已經被大量研究並且與CAMTA1 和CAMTA2 冗餘調節植物免疫【1】。camta3突變體在低溫條件下表現出組成型免疫而功能獲得性camta3-3D 突變體的抗病性顯著降低,表明CAMTA3負面參與植物基礎抗性、防禦反應以及SAR(systemic required resistance)【2-3】。
  • Cell:腸道神經元幫助免疫系統調節腸道炎症
    2016年1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 --免疫系統主要負責防禦機體可能遭受的感染,因此會始終保持警覺保護機體免受外來威脅,但是免疫系統過度敏感也會造成過度炎症反應並會導致永久性組織損傷,因此保證免疫系統應答的平衡對於機體健康狀況的調節非常重要。
  • 《植物細胞》封面:中國科學家找到促進植物根系發育「密碼」
    植物的根越多、越長,吸收水分和養分就越多,但究竟是誰在左右植物的根系生長?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發表封面文章,揭示植物根尖分生區發育過程中PLT1的轉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植物核轉運蛋白參與的信號途徑提供了新線索。
  • 科學家發現新的植物細胞凋亡調節因子及其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機制
    植物細胞凋亡調節因子MLKLs的發現及其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機制細胞凋亡是動植物細胞免疫反應常見且有效的生理過程,其中四聚螺旋的HeLo結構域在多個細胞凋亡調節因子中非常保守,如動物細胞中的MLKL(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蛋白
  • 《植物細胞》封面:植物根系發育又多又長的「密碼」找到了
    植物的根越多、越長,吸收水分和養分就越多,但究竟誰在左右植物的根系生長?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發表封面文章,揭示植物根尖分生區發育過程中PLT1的轉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植物核轉運蛋白參與的信號途徑提供了新線索。
  • Cell:Aire基因在免疫耐受調節中的作用
    哈佛大學醫學院病理系,Broad研究所,哈佛大學幹細胞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的Cell上發表免疫耐受研究機制新進展Aire's Partners in the Molecular Control of Immunological
  • Cell:土傳遺產
    >寫在前面分享標題:Cell:土壤遺產關鍵字:根際微生物組,根系分泌物,求援,植物免疫,營養脅迫,土傳遺產點評:植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其根的微生物群落來吸收養分和抵禦脅迫。植物微生物組高通量分子分析令人興奮的發展表明,增強營養吸收、改善根繫結構和保護宿主免受生物和非生物脅迫是微生物組的關鍵功能。目前,形成植物寄主與其有益菌群成員共同進化的生命過程逐漸浮出水面。植物進化出適應策略,由此它們利用根相關的微生物群來優化營養獲取和免疫。這些發現可為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 陸前進/趙明團隊揭示E4BP4調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機制
    SLE中常伴有大量生發中心的形成,這有助於自身抗體的產生,繼而引起結締組織中的炎症。研究表明,系統性紅斑狼瘡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中的循環Tfh(cTfh)細胞數量增加,與自身抗體滴度和疾病進展呈正相關【3-5】。因此,針對Tfh細胞的靶向性治療有助於恢復免疫耐受以達到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目的。
  • 近期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一覽!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小鼠模型和人細胞樣品,研究了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特定的被稱作C1q的組分。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5月4日的Science期刊上。這些研究人員說,他們還發現這種自身免疫反應能夠利用抗生素或靶向這些細菌的疫苗加以抑制。這些發現提示著治療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和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內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前景的新方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3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腸道細菌已與包括以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組織為特徵的自身免疫疾病在內的一系列疾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