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細胞壁結構調節卵菌病原體抗性的機制

2020-09-13 BioArt植物

Current Biology | 植物細胞壁結構調節卵菌病原體抗性機制


撰文 | SHR

責編 | 逸雲


細胞壁是植物細胞與其周圍環境發生互作的主要界面,因此細胞壁必須同時兼顧植物生長、有益微生物定殖以及抑制病原微生物入侵等功能。研究表明棕櫚疫黴在侵染植物根系時,會分泌植物細胞壁降解酶促進孢子的入侵;此外,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定殖則依賴於細胞壁重塑以促進共生微生物的定殖和營養交互界面的形成,進一步證明細胞壁在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的關鍵作用【1,2】。

初生細胞壁的主要結構成分為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而多糖和重塑蛋白等則通過內膜運輸以合成細胞壁,因此植物細胞壁的生物合成依賴於細胞分泌和細胞骨架。研究表明,果膠和半纖維素在細胞壁上的沉積取決於肌動蛋白細胞骨架動力學,並且肌動蛋白絲會影響植物細胞壁的建立和重塑【3】。在植物中的研究表明,formins蛋白和ARP2 / 3(actin-related protein 2/3)是兩個與肌動蛋白絲分支有關的肌動蛋白絲成核因子(actin filament nucleators)。此外,植物ARP2 / 3的激活僅依賴於SCAR/WAVE (suppressor of cyclic AMP [cAMP] Receptor/Wiskott-Aldrich syndrome protein-family Verprolin homologous protein) 複合體,這意味著SCAR/WAVE複合體在肌動蛋白絲的發育及細胞壁合成中發揮關鍵作用【4】。SCAR/WAVE複合體也被證明在植物-微生物共生和動物-病原菌關係中發揮作用,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其在植物-病原菌互作中的地位。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塞恩思伯裡實驗室(Sainsbury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Sebastian Schornack課題組在Current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Developmental Modulation of Root Cell Wall Architecture Confers Resistance to an Oomycete Pathogen 的研究論文,在苜蓿中揭示了SCAR / WAVE複合體通過介導根系細胞壁發育影響植物-微生物互作的機制。



該團隊前期研究結果表明,根瘤菌定殖有缺陷的api ( altered nodule primordia invasion)突變體表現出對棕櫚疫黴菌的抗性增強【1】。本研究進一步發現棕櫚疫黴菌在api 突變體的根系入侵階段受阻且菌絲變短變少,表明API的突變除抑制共生根瘤菌的定殖外,還導致棕櫚疫黴菌的侵染及孢子形成受損。該研究還鑑定了api 中SCAR2蛋白編碼基因(MtrunA17_Chr4g0004861)的突變位點並且該突變導致了終止密碼子提前。有趣的是,該研究發現api 突變體僅在根毛長度上變短,而在生長發育和細胞結構上與野生型並無顯著差異。在api 突變體中表達API基因可以恢復根毛表型、根瘤菌侵染和對病原菌的易感性。此外,該研究發現擬南芥SCAR2的異位表達能夠與api 突變體表型互補,這表明豆科植物在根瘤菌定殖過程中並未進化出SCAR2蛋白的其他功能。


此外,該研究發現API的轉錄水平不會受到棕櫚疫黴菌侵染的影響,但是會隨著根瘤菌的侵染進程逐漸增加,這表明SCAR基因的表達與根瘤原基的細胞分裂活性有關而不是侵染進程。該研究表明,儘管api 突變體的肌動蛋白動力學受損,但是在根中防禦相關的轉錄組變化與野生型相似。進一步的研究發現api 突變體的內膜運輸延遲,並且這種內膜動力學的改變導致細胞壁成分的選擇性分泌改變,其中分泌的木葡聚糖減少,這種細胞壁結構生化特性的改變最終影響了棕櫚疫黴菌的侵染。


Subtly altered plant cell walls can be decisive for disease


總之,該研究表明SCAR / WAVE複合體蛋白API可以調控根中肌動蛋白細胞骨架動力學,而API缺失會影響細胞壁的生化特性進而阻礙卵菌病原體的侵染進程。該研究強調了由SCAR / WAVE驅動的細胞壁修飾在平衡細胞壁發育和微生物入侵方面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Rey, T., Chatterjee, A., Buttay, M., Toulotte, J., and Schornack, S. (2015). Medicago truncatula symbiosis mutants affected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a biotrophic root pathogen. New Phytol. 206, 497–500

【2】Rich, M.K., Schorderet, M., and Reinhardt, D. (2014). The role of the cell wall compartment in mutualistic symbioses of plants. Front. Plant Sci. 5, 238

【3】Kim, S.-J., and Brandizzi, F. (2014). The plant secretory pathway: an essential factory for building the plant cell wall. Plant Cell Physiol. 55,687–693

【4】Yanagisawa, M., Zhang, C., and Szymanski, D.B. (2013). ARP2/3-dependent growth in the plant kingdom: SCARs for life. Front. Plant Sci. 4, 166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08.011

相關焦點

  • New Phytologist:發現大麗輪枝菌核定位效應分子跨界調節植物免疫...
    大麗輪枝菌是一種具有廣泛寄主的土傳植物病原真菌,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嚴重的黃萎病害,每年對我國棉花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與絕大多數病原微生物一樣,該真菌依賴於其分泌的效應分子(effector,或效應蛋白)克服植物先天免疫,從而定殖寄主。而抗性植物往往能夠識別效應分子、激活更加強烈的植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或ETI),抑制病原菌的成功定殖。目前大麗輪枝菌中已發現能夠被植物識別、引起ETI的效應分子極少,並且尚未發現能夠直接進入植物細胞核調控免疫反應的效應因子。
  • 發現植物免疫反應中促進細胞存活的分子機制
    董欣年團隊揭示植物免疫反應調控新機制:NPR1形成凝聚體,促進細胞存活責編 | 逸雲植物為了抵禦病原體入侵進化出了高效的先天免疫系統,包括病原體模式分子引發的免疫反應(PAMP-triggered如果沒有對抗機制,ETI引發PCD可以擴散到未感染的組織,嚴重損害植物生存【2】。水楊酸 (SA) 介導的系統獲得性抗性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就是這樣一種對抗機制【3】。
  • 當植物受到病原體攻擊 細胞膜到細胞核會一路拉「警報」
    科技日報訊(王筱驕記者王春)像人類一樣,植物也需要面對來自周圍的各種威脅,會受到病毒和細菌的攻擊。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  那麼,植物是如何感知這些攻擊呢?
  • 30年植物免疫研究後,還有哪些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已經提出了伸展蛋白和伸展蛋白樣分子,以及根邊界和邊界樣細胞,以形成起防禦網絡作用的「根細胞外陷阱」(Brinkmann等,2004;Driouich等,2013)。根細胞外陷阱介導與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潛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質外體是植物和微生物之間封閉的活躍戰場之一,病原體侵入植物體內後遇到的第一個環境。
  • 當植物受到病原體攻擊 細胞膜到細胞核會一路拉「警報」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那麼,植物是如何感知這些攻擊呢?研究人員發現,植物能夠通過細胞膜發現潛在攻擊者,並發出「警報」。這些「警報」會傳遞給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
  • Plant physiology:山大侯丙凱團隊揭示水楊酸甲酯葡糖基化調節植物防禦信號傳導和系統獲得性抗性
    植物系統獲得性抗性(SAR)為病原體提供有效的廣譜免疫應答。SAR涉及由受感染組織產生並轉運至全身組織的移動信號分子。水楊酸甲酯(MeSA)是一種可轉化為水楊酸(SA)的分子,是建立SAR的重要信號,特別是在病原體感染後短時間暴露於光線下。因此,MeSA穩態的控制對於SAR最佳的響應是重要的。
  • NC|稻瘟病菌的兩個核效應子通過轉錄重編程調節宿主免疫力
    質外體效應子被分泌到植物細胞的外部,而胞質效應子則通過幾種機制轉移到植物細胞質中。然而,需要更多的工作來確定感染過程中的核定位或它們是否控制宿主體內免疫相關基因的表達。通過比對分析和侵染後的轉錄組分析確定了兩個在細胞核內起作用效應子MoHTR1和MoHTR2。該效應子是含有C2H2鋅指結構域的轉錄因子。作者將這兩個效應子在植物中進行了亞細胞定位,證明這兩個效應子是在細胞核中發揮功能。
  • Plant J|馬鈴薯免疫受體Rx1對PVX極端抗性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探究了馬鈴薯Rx1對PVX極端抗性的分子機制。許多植物細胞內的免疫受體對病原體的感知產生HR反應。隨之而來的局部細胞死亡被認為是可將病原體(如病毒)困在被感染的細胞內,以防止其傳播。值得注意的是,馬鈴薯免疫受體Rx1對馬鈴薯 X 病毒(PVX)的極端抗性(ER)並不涉及感染細胞的死亡。有趣的是,Rx1可以觸發HR,但只有在PVX或其無毒外殼蛋白(CP)的人工(過)表達。
  • 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真核植物細胞由兩大部分組成:細胞壁(cell wall)和原生質體(protoplast)。細胞壁包圍著原生質體,原生質體包括細胞質(cytoplasm)、細胞核(nucleus)和液泡(vacuole)(圖1-1)。一、細胞壁植物細胞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具有細胞壁。細胞壁是包圍質膜的一層堅硬外殼,它是由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質、木質素和蛋白質組成的。
  • 中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中新社合肥10月9日電 植物如何抵抗病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研究發現,一種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這一研究成果9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據介紹,科研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兩個領域的交叉研究,找到了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
  • Plant Journal | CAMTA調節植物免疫的分子機制
    擬南芥中共有6種CAMTA,其中CAMTA3 已經被大量研究並且與CAMTA1 和CAMTA2 冗餘調節植物免疫【1】。camta3突變體在低溫條件下表現出組成型免疫而功能獲得性camta3-3D 突變體的抗病性顯著降低,表明CAMTA3負面參與植物基礎抗性、防禦反應以及SAR(systemic required resistance)【2-3】。
  • Rho-actin信號途徑在擬南芥木質部導管細胞壁邊界形成中的機制
    Rho GTP 酶是重要的信號轉導分子,參與多種重要的細胞生命活動,在細胞骨架重組調控方面其重要作用【1,2】。ROP(Rho-like GTPases from Plant)為植物中特有的小分子G蛋白 Rho 家族的成員,通過控制微管和肌動蛋白絲調控細胞壁沉積模式,從而確定細胞形狀和功能【3】。
  • 中國科大解析致病菌細胞壁成分胞壁酸翻轉酶的結構和功能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學學院陳宇星教授、周叢照教授和孫林峰教授課題組合作闡明了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胞壁酸(WTA)翻轉酶TarGH轉運WTA的機制和TarGH特異性抑制劑Targocil的抑制機制。
  • 植物水楊酸抗病信號途徑先驅董欣年院士與NPR1的故事
    此外,將克隆的野生型NPR1基因轉化為NPR1突變體不僅補充了突變,恢復了對PR基因表達和對感染的抗性的SAR誘導的響應性,而且還使轉基因植物對細菌感染更具抗性。我們發現NPR1以劑量依賴性方式賦予對病原體丁香假單胞菌和寄生蟲Peronospora的抗性。NPR1的過表達導致抗性增強,對植物沒有明顯的不利影響。
  • 植物水楊酸信號途徑先驅董欣年美國科學院院士與NPR1的故事
    此外,將克隆的野生型NPR1基因轉化為NPR1突變體不僅補充了突變,恢復了對PR基因表達和對感染的抗性的SAR誘導的響應性,而且還使轉基因植物對細菌感染更具抗性。我們發現NPR1以劑量依賴性方式賦予對病原體丁香假單胞菌和寄生蟲Peronospora的抗性。NPR1的過表達導致抗性增強,對植物沒有明顯的不利影響。
  • 葉酸代謝如何影響植物免疫?——獨立於SA信號通路的植物免疫機制
    為應對外界生物和非生物脅迫,植物進化出多種機制提高自身的免疫,例如,加強細胞壁結構性防禦;活性氧爆發誘導HR;信號傳導如乙烯通路調節,以及其他病程相關激素調控等。鑑於高等植物複雜的代謝活動,有很多未知的途徑有待進一步挖掘,其中胺基酸代謝也是組成植物免疫系統的一部分【1】。
  • 科學家發現新的植物細胞凋亡調節因子及其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機制
    植物細胞凋亡調節因子MLKLs的發現及其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機制細胞凋亡是動植物細胞免疫反應常見且有效的生理過程,其中四聚螺旋的HeLo結構域在多個細胞凋亡調節因子中非常保守,如動物細胞中的MLKL(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蛋白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今天凌晨出版的《科學》雜誌報導了中國科技大學趙忠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了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並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同行專家如此評論:此研究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且備受關注的問題,是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發育領域的一個開創性研究。
  • 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4 17:25:24 奧地利科學院Christoph Bock研究組的最新工作表明,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 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今天凌晨出版的《科學》雜誌報導了中國科技大學趙忠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了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並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同行專家如此評論:此研究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且備受關注的問題,是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發育領域的一個開創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