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 J|馬鈴薯免疫受體Rx1對PVX極端抗性的分子機制

2021-02-15 馬鈴薯公園
近日,plant journal報導了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題為「Perturbation of nuclear-cytosolic shuttling of Rx1 compromises extreme resistance and translational arrest of potato virus X transcripts 」的研究報導。該研究探究了馬鈴薯Rx1對PVX極端抗性的分子機制。許多植物細胞內的免疫受體對病原體的感知產生HR反應。隨之而來的局部細胞死亡被認為是可將病原體(如病毒)困在被感染的細胞內,以防止其傳播。值得注意的是,馬鈴薯免疫受體Rx1對馬鈴薯 X 病毒(PVX)的極端抗性(ER)並不涉及感染細胞的死亡。有趣的是,Rx1可以觸發HR,但只有在PVX或其無毒外殼蛋白(CP)的人工(過)表達。Rx1具有核質分布,在 PVX-GFP的瞬時表達時,核質的分布對HR都需要。目前還不清楚錯誤定位的Rx1變異體是否能在自然的PVX感染中誘發ER。該研究通過構建核或胞漿限制的Rx1變異體的轉基因材料。發現這些變異體仍然可以激活HR。然而,細胞核或胞漿限制的 Rx1變異體不再能觸發ER。有趣的是,與錯誤定位的的Rx1變異體不同,野生型Rx1被發現影響CP蛋白的積累。我們發現缺乏CP的累積並不是由於它的降解,而是由於它的 mRNA的翻譯停滯。因此該研究結果表明,與HR不同,病毒基因的翻譯抑制是ER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它也是抵抗PVX所必需的。

Figure 1: Rx1 localization variants Rx1-NLS and Rx1-NES failed to block PVX-GFP infection. 

Figure 2: Rx1, Rx1-NES, Rx1-NLS or the combination of Rx1-NES + Rx1-NLS trigger HR upon CP106AVR expression, but only wildtype Rx1 is able to prevent CP106AVR protein accumulation

Figure 3: Coat Protein levels remain constant following induction of Rx1 expression

Figure 4: CP transcripts and endogenous transcripts are not massively deadenylated or decapped after Rx1 activation.

Figure 5: PR-1 proteins accumulate after Dex induction of CP expression in Rx1 plants.

Figure 6: The viral suppressor of silencing p38 does not inhibit Rx1-mediated
translational arrest of CP106AVR.

 Frank L. W. Takken

Research interest:

Unravelling the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mechanism underlying disease resistance in plants

Profile:https://sils.uva.nl/profile/t/a/f.l.w.takken/f.l.w.takken.html origin=%2B8%2BXeg%2B%2FRyWPbVqyhdzWWQ

PLoS Pathog|HCPro -VCS高級蛋白複合體參與馬鈴薯A病毒(PVA)的侵染

The plant journal|馬鈴薯-PVY互作免疫信號的精準時空調控

PLOS PATHOGENS|傳播方式影響馬鈴薯 Y病毒的群體結構

Plant Communications|Bromodomain結構域蛋白與Rx1互作並抑制其介導的PVX免疫響應

Front. Genet|馬鈴薯病毒PVX抗性的溫度依賴性研究

相關焦點

  • 發現植物免疫反應中促進細胞存活的分子機制
    董欣年團隊揭示植物免疫反應調控新機制:NPR1形成凝聚體,促進細胞存活責編 | 逸雲植物為了抵禦病原體入侵進化出了高效的先天免疫系統,包括病原體模式分子引發的免疫反應(PAMP-triggeredNB-NLR (nucleotide-binding/leucine-rich repeat) 類蛋白受體通過識別病原體效應分子(effector),激活ETI【1】。在感染部位,ETI快速誘導程序性細胞死亡 (PCD),以限制病原體的生長。
  • 轉錄因子CncC調控多個細胞色素P450基因賦予馬鈴薯甲蟲對馬鈴薯植物異感化合物和吡蟲啉的適應性
    allelochemicals andresistance to imidacloprid in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http://dx.doi.org/10.1016/j.ibmb.2017.02.002InsectBiochemistry
  • Current Biology | 戈峰和孫玉誠研究員團隊發現蚜蟲唾液蛋白cathepsin激發植物韌皮部抗性的分子機制
    但這種自然篩選的寄主適應型桃蚜可有效規避寄主免疫、成功取食的奧秘一直不清楚。10月8日,生物互作卓越創新中心戈峰和孫玉誠研究員團隊在Current Biology上發表題為「An aphid-secreted salivary protease activates plant defense in phloem」的長文,發現菸草非適應型桃蚜唾液分泌蛋白CathepsinB(CathB,組織蛋白酶)是一類植物免疫激發子(elicitor),能夠被菸草特異性識別,從而激活韌皮部抗性
  • 研究揭示抑制植物免疫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Alberto Macho研究組在PLoS Pathogens上,發表了題為A bacterial effector protein prevents MAPK-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f SGT1 to suppress plant immunity的研究論文。
  • 張杰研究組在MOLECULAR PLANT合作發表植物免疫機制綜述論文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多層次的防禦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由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約為17%至30%,嚴重威脅糧食安全。
  • Plant Journal | CAMTA調節植物免疫的分子機制
    擬南芥中共有6種CAMTA,其中CAMTA3 已經被大量研究並且與CAMTA1 和CAMTA2 冗餘調節植物免疫【1】。camta3突變體在低溫條件下表現出組成型免疫而功能獲得性camta3-3D 突變體的抗病性顯著降低,表明CAMTA3負面參與植物基礎抗性、防禦反應以及SAR(systemic required resistance)【2-3】。
  • 遺傳發育所發現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調控免疫受體的穩定性
    >受體的降解,從而調控免疫受體的穩定性和對白粉菌的抗性,並減弱其細胞死亡對植物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植物免疫受體的積累和穩定性受到多種機制的調控,其複雜性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沈前華研究組與謝旗研究組合作,鑑定大麥中的一個新的E3泛素連接酶與大麥多個MLA受體互作,並泛素化免疫受體蛋白,通過UPS系統介導對MLA受體的降解,從而調控免疫受體的穩定性和對白粉菌的抗性,並減弱其細胞死亡對植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8 16:18:45 近日,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與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報導了植物中
  •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小肽信號作為細胞間互作的重要介質,其與受體作用的分子機制是近年植物科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植物磺肽素(Phytosulfokine,PSK)是近些年發現的一種小肽類植物內源激素,由一個五肽和兩個磺酸基團組成,它廣泛存在於大多數植物中,通過促進細胞增大和分裂調控植物生長,並參與花粉萌發和花粉管導向以及植物抗性等多種重要的生物學過程。
  • 聯合免疫療法優於單藥治療的分子機制
    聯合免疫療法優於單藥治療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0 11:24:01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Enfu Hui研究組發現,PD-L1:CD80順式異源二聚體在抑制程序性細胞死亡1(PD-
  • 沈前華研究組發現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調控免疫受體的穩定性
    植物細胞內抗病受體蛋白(NLR)介導對病原菌的專化性抗性並通常伴有侵染部位的細胞死亡,調控這類免疫受體的穩定性對植物抗病意義重大。在擬南芥中的研究表明,結構類似的免疫受體蛋白直接受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PS)調控,而在作物中尤其是麥類作物中沒有NLR受體直接受UPS蛋白降解途徑調控的報導。
  • 水楊酸受體NPR1和NPR3/4在植物免疫中的多重作用被揭示
    Plant Cell | 張躍林團隊揭示水楊酸受體NPR1和NPR3/4在植物免疫中的多重作用責編 | 逸雲NPR1和NPR3/4在植物免疫中具有多種重要作用。此外,病原體模式分子引發的PTI和效應分子引發的ETI在npr1-1 npr4-4D突變體中也大幅度減弱,表明SA受體在調控PTI和ETI方面也有重要貢獻。
  • 研究發現觸發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機理
    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後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並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植物是結瘤還是免疫?受體蛋白的LysM1說了算
    如豆科植物可通過細胞表面的結瘤因子受體(Nod factor receptor,NFR)特異地識別結瘤因子(NOD),誘導根瘤的形成。在植物防禦方面,比如擬南芥中的CERK1(chitin elicitor receptor kinase 1)可感知幾丁質或幾丁質寡聚糖(病原菌分泌的一種典型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誘導植物的防禦信號。
  • 植物免疫誘抗劑的應用研究
    與動物類似,在漫長的進化中,植物已經逐步形成完備的免疫系統。近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以及技術的進步,科學家逐漸解析了植物免疫的相關機制,植物免疫的原理也被廣泛應用於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控。植物免疫通常由外源的激發子誘導產生,科學家根據植物的免疫誘導抗性特點,將能夠激活植物免疫的激發子開發成植物免疫誘抗劑,用於植物的病蟲害防治。
  • 雲南大學科研團隊解析褪黑素調控植物生物逆境脅迫的機制
    . | 雲南大學科研團隊解析褪黑素調控植物生物逆境脅迫的機制責編 | 逸雲褪黑素(N-乙醯基-5-甲氧基色胺,melatonin)是一種起源於35億年前原核細菌的古老分子,在細菌、真菌、原生生物、藻類、動物和植物等生物體中均普遍存在。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植物先天免疫是植物在與病原微生物長期共同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免疫對抗機制,用來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其中一類重要組成部分是效應蛋白引起的先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
  • J Immunol:揭示巨細胞病毒塑造宿主機體免疫系統的分子機制
    ,其能利用機體免疫反應準確檢測病毒感染的狀況,該方法還能幫助早期發現機體的保護缺陷,從而使得某些疾病患者的移植變得更加安全。Moosmann/Helmholtz Centre Munich當人類感染巨細胞病毒後,病毒會在體內隱藏一段時間,通常並不會被注意到;然而,當機體免疫系統功能減弱,比如器官移植或嬰兒在母體中被感染後,病毒就會對機體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傷,比如神經系統等;因此闡明針對該病毒的特殊機體免疫反應對於後期有效預防或抑制機體損傷的發生至關重要。
  • 專家點評NCB|癌症幹細胞的免疫逃逸獨特分子機制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療法(Immunoecheckpoint, IC,簡稱免疫療法)作為新的治療方法為癌症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1】;但免疫療法只在有限類型的癌症,諸如肺癌,黑色素腺瘤,腎癌顯示出好的療效,但很大一部分患者仍在免疫治療後復發【2】。因此探討包括免疫逃逸在內的抗藥性的基本機制是癌症治療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