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免疫誘抗劑的應用研究

2020-11-30 騰訊網

茶葉綠色生產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植保、加工、營銷、品牌等各個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集成生物技術,為復興國茶產業而努力。

長期以來,人們在防治植物病害的過程中,多以病原菌為直接靶標,以能夠快速全面殺死病菌為目標。由於化學殺菌劑的使用量大,加之施藥方法不夠科學,帶來了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殘留超標、作物藥害、病原菌抗藥性、環境汙染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嚴重製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已經直接危及人類健康。

因此,尋找經濟高效、安全環保的植物保護新方法、新技術,是在保障糧食產量前提下解決當前環境汙染和食品安全危機的迫切需求。在使用化學殺菌劑防控植物病害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忽視了寄主植物本身對病菌的抵抗能力。與動物類似,在漫長的進化中,植物已經逐步形成完備的免疫系統。近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以及技術的進步,科學家逐漸解析了植物免疫的相關機制,植物免疫的原理也被廣泛應用於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控。植物免疫通常由外源的激發子誘導產生,科學家根據植物的免疫誘導抗性特點,將能夠激活植物免疫的激發子開發成植物免疫誘抗劑,用於植物的病蟲害防治。

植物免疫誘抗劑作用機理

隨著對植物免疫系統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員發現在病原菌與植物的互作初期,病原菌除了要突破植物表面的物理屏障(細胞壁、蠟質層等)外,還必須要突破植物的主動防衛系統,才能實現成功侵染。

在侵染初期,病原菌會分泌一些毒性因子攻擊植物,而植物為了逃避病原菌的攻擊,逐步進化出細胞膜表面模式識別受體(PRRs,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用於識別病原菌遺傳保守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s,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s)並激發植物的PTI(PAMP-triggeredimmunity)。PTI是一種普遍存在但強度較弱的抗性,可以抵抗多數病原菌的侵染。而病原菌則進化出效應分子(effector)進入植物細胞,抑制寄主產生的PTI,克服植物的抗病性;植物針對病原菌效應分子會進化出相應的抗病蛋白NLR(nucleotide-bindingleucine-richrepeat),產生新的免疫反應ETI(effector-triggeredimmunity);病原菌則通過效應分子的變異,逃避識別或分泌新的效應分子幹擾ETI。

在進化的過程中,病原菌與寄主植物均在這種無休止的鬥爭之中不斷協同進化,相互進行著「軍備競賽」。相對於PTI而言,植物ETI抗性強度較強,但是只針對特定的病原菌,且田間大規模使用單一抗病品種會導致病原菌承受更強的選擇壓力,加快病原菌的進化,不利於植物病害的持久防控。植物的誘導免疫抗性,則充分利用了植物自身對病害發生的潛在控制能力,通過調節植物防衛、代謝系統,誘導產生基礎免疫反應,延遲或減輕病害的發生和發展。能夠激活植物免疫的生物因子統稱為植物免疫激發子,在許多微生物中廣泛存在,且對微生物的適應和生存起著重要作用。

植物免疫激發子通常是一類非常保守的物質,主要包括寡糖、多肽、蛋白、脂質等類型。用以識別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s)的植物蛋白被稱為細胞表面模式識別受體(PRRs,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這些模式識別受體包括類受體激酶(receptor-likekinases,RLKs)和類受體蛋白(receptor-likeproteins,RLPs)。其中,類受體激酶定位於質膜上,包含一個胞外配體結合結構域、一個跨膜結構域以及胞內的蛋白激酶結構域;而類受體蛋白僅含有胞外結構域和跨膜結構域,缺少胞內的激酶結構域,因此類受體蛋白需要與其他的胞內共受體激酶結合共同傳遞下遊信號。雖然有很多報導鑑定了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s)以及它們相應的模式識別受體(PRRs),但是,其功能以及相應互作機制仍知之甚少。目前研究相對清楚的主要有植物FLS2(Flagellin-sensing2)對細菌鞭毛蛋白的識別、EFR(LRR-RLKEF-Tureceptor)對細菌延伸因子Tu(elongationfactorTu,EFTu)的識別等。鞭毛蛋白是構成細菌鞭毛的粒狀蛋白,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鑑定到負責識別鞭毛蛋白的PRR,即富含亮氨酸重複序列的類受體蛋白激酶FLS2。

目前,在所有已知基因組信息的高等植物中,均發現有FLS2的同源基因存在。已經證明在菸草、水稻以及番茄中FLS2同源蛋白均能夠識別細菌鞭毛蛋白。說明植物利用FLS2識別鞭毛蛋白這種方式在進化上是保守和古老的。植物細胞膜表面受體對病原微生物PAMPs的識別,僅僅是它們做出免疫應答的開始。當在細胞膜上確定有病原菌來襲後,PRRs還需要和其它質膜蛋白一起作用,將這個信號通過相應的信號轉導途徑傳遞到下遊,從而使植物做出進一步免疫應答。BAK1(BRI1associatedreceptorkinase1)是一個在多種信號轉導途徑中普遍存在的共受體蛋白,研究發現其參與多種PAMPs受體複合體介導的PTI信號轉導。受體被激活後,通常經過磷酸化將信號傳遞到下遊,並引起下遊Ca2+信號內流、活性氧積累、胼胝質積累、氣孔關閉、水楊酸產生等一系列抗病相關免疫反應。

植物免疫激發子的種類

植物免疫激發子可來源於動物、植物、微生物活體或者其代謝產物,亦可來源於植物微生物互作產生的活性分子。根據其化學性質,可將植物免疫激發子分為糖類激發子、糖肽類激發子、脂類或脂肽類激發子、蛋白類激發子以及小分子代謝產物類激發子等。

1

蛋白類激發子

蛋白類激發子是目前鑑定到種類最多的激發子類型。近年來從細菌、真菌、卵菌、病毒及植物等物種中鑑定到諸如過敏致病性蛋白(harpin)、壞死及乙烯誘導相關蛋白(nep1-likeprotein)、過敏反應誘導蛋白(Hrip)、隱地蛋白(elicitin)、纖維素酶(cellulase)等幾十種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為後續植物免疫誘抗蛋白質農藥的開發積累了大量的蛋白資源。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團隊從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大豆疫黴的培養濾液中鑑定到一個GH12家族糖基水解酶XEG1。XEG1在大豆疫黴侵染植物早期上調表達,其糖基水解酶活性能夠降解植物的細胞壁從而幫助疫黴菌順利侵染。同時,除了攻擊植物免疫系統以外,XEG1也是疫黴菌以及其他一些病原真菌和細菌中廣泛存在的植物免疫激發子。XEG1能夠誘導一系列的植物免疫反應,包括活性氧迸發、胼胝質積累、抗病相關基因的高量表達,並誘導植物產生過敏性壞死反應。XEG1可以被大豆疫黴的寄主植物大豆和非寄主植物菸草、番茄、辣椒等多種植物識別。表明植物中存在一種對XEG1的保守識別機制。此外,植物對XEG1的識別依賴於植物細胞膜上的共受體蛋白BAK1,BAK1通過與其他受體蛋白協作共同傳遞免疫信號、。進一步的研究構建了菸草PRRs基因沉默篩選系統,並成功鑑定到疫黴菌免疫激活蛋白XEG1的受體RXEG1。RXEG1屬於受體類蛋白,其能夠特異性的結合XEG1,從而激活相應的免疫通路。

2

寡糖類激發子

寡糖類激發子多來源於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外殼或細胞壁,在自然界含量極為豐富。目前鑑定到的寡糖類激發子主要有胞外多糖、幾丁質、殼寡糖、木葡聚糖、海藻糖、海帶多糖等。海藻糖是一類廣泛分布於多種物種中的非還原性二糖,研究表明使用海藻糖處理小麥能夠顯著提高小麥對白粉菌的抗性。進一步研究發現海藻糖處理後顯著提高小麥的防禦反應相關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過氧化物酶的酶活性,提高了植物的抗性。海帶多糖是一類水溶性的β-1,3-葡聚糖,能夠誘導菸草、擬南芥、水稻等多種植物產生防禦反應,誘導植物體依賴於水楊酸信號途徑的免疫通路,包括植保素的積累和一系列病程相關蛋白的表達。研究發現,植物中包含溶菌酶結構的受體激酶LysMRKs在識別真菌的細胞壁成分幾丁質上起到重要作用。幾丁質能夠直接與擬南芥和水稻的幾丁質激發子受體激酶CERK1結合,並誘導受體二聚化,激活相應的免疫信號。另外,在擬南芥和水稻中分別鑑定到類受體蛋白AtLYM2、OsLYP4、OsLYP6在幾丁質的識別上發揮重要功能。

3

脂類激發子

目前鑑定到的脂類激發子主要有脂多糖、麥角固醇、二十碳五烯酸、花生四烯酸等。脂多糖是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成分之一,其對細菌的侵染非常重要。此外,脂多糖也能夠被植物識別,誘導植物免疫反應。進一步研究從擬南芥中鑑定到脂多糖的受體蛋白為凝集素-S-結構域-類受體激酶LORE。另外,研究發現從真菌中分離到的麥角固醇,僅需要微量濃度即可誘導番茄細胞的胞外鹼化,誘發番茄的免疫反應。類似的,從植物病原卵菌致病疫黴中分離得到的花生四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能夠激活馬鈴薯的免疫反應。

4

其他類型的激發子

除了上述幾種常見的激發子類型以外,研究人員還鑑定到諸如外源ATP、腦苷脂等物質同樣能夠激活植物免疫,誘導植物抗性。例如,研究人員發現一定濃度的植物產生的外源ATP能夠誘導植物氣孔的關閉,後續研究從植物中鑑定到外源ATP的受體為類受體激酶DORN1。DORN1對外源ATP的識別誘導了植物的鈣離子迸發、MAPK的激活等免疫相關應答。

相關焦點

  • 人體免疫VS植物免疫
    提高植物體免疫力的物質就是植物免疫誘抗劑,也稱其為植物疫苗,它就是植物使用的「中醫藥」,山東科技報對山東農業大學丁新華教授做過專訪——「治未病」讓植物更「強壯」,丁新華與協作團隊共同開發的超高活性植物免疫誘抗劑——「智能聰」已經推廣上市,「智能聰」是一種來源於內生真菌基於生物質的新材料,具有促進植物生長、增加作物產量、提高抗病性、增強抗逆性等作用,對農作物普遍有效,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 植物免疫——億萬年進化留下的"大市場"
    其實,植物也具有和人類類似的免疫效應,對植物抵抗生物脅迫、適應非生物脅迫具有重要作用。由於長期的自然選擇,那些對病蟲害沒有抵抗能力的植物陸續被淘汰,現存的植物一般都有很好的防禦保護系統,其免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廣譜性,對病原體的免疫能力還有一定的特異性。
  • 第八屆植物生長調節劑發展與應用交流會透露了哪些重磅信息?
    11月8日,由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主辦的第八屆植物生長調節劑發展與應用交流會在中國南昌召開。會上對植物生長調節劑(以下簡稱植調劑)行業發展走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系統解讀了相關檢測規定、登記以及新產品開發、應用等情況,並對該領域存在的問題給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發展對策。
  •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研究指導作物抗病育種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為主題的第34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有關病原微生物與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之一,進展非常迅速,植物先天免疫製劑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實踐的新策略和新技術。
  • 研究揭示抑制植物免疫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Alberto Macho研究組在PLoS Pathogens上,發表了題為A bacterial effector protein prevents MAPK-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f SGT1 to suppress plant immunity的研究論文。
  • 權威科普:西甜瓜綠色防控—植物誘導免疫及其在西甜瓜防病中的應用
    70年代,美國學者Kuc博士等對菸草、黃瓜等作物誘導免疫防病效果及其生理機理的系統研究,使植物誘導免疫得到植物病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1 植物誘導免疫的特點誘導免疫主要是外界因子處理後激活和調控植物內在免疫反應系統以抵抗病原菌的侵染為害。
  • 高空昆蟲控誘設備的優點與應用方法
    雲飛科技生產研製的高空昆蟲控誘設備利用光譜變頻技術突破了傳統殺蟲燈使用單一光波段的局限性,使有效光波範圍更廣,誘殺害蟲種類及數量更多。夜晚害蟲們被高空昆蟲控誘設備的特製燈光及波長所吸引,便會奮不顧身撲過來,而在光源的外圍有一層高達三千-五千伏的高壓電網,害蟲們便會在飛往燈光的過程中觸電身亡,從而達到良好的殺蟲效果。這種產品的應用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保證蔬果的品質。
  • 研究發現觸發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機理
    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後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並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該文從植物免疫受體及信號轉導研究、病原基因組研究、病原效應蛋白研究、植物與病毒互作機制研究、免疫與生長平衡、抗病蟲基因的分離鑑定和抗病蟲育種、植物病蟲害防控與生物技術7個方面對我國植物免疫領域工作進展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和梳理,並對我國植物免疫領域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分析討論。
  • 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植物莖頂端分生組織的抗病毒性是這一技術應用的生物學基礎,根據此前研究所知,植物莖頂端分生組織病毒含量少,甚至沒有病毒,但這一技術應用的作用機制卻一直是生物界的未解之謎。研究證實,如果在擬南芥葉片中異位表達WUS蛋白,可以保護整株植物不受CMV病毒的侵染。反之,在植物幹細胞中可誘導的降解WUS蛋白,則導致CMV病毒侵染整個莖頂端分生組織。通過正反改變內源WUS的含量,研究人員證實了幹細胞重要調控基因WUS在免疫病毒中的關鍵作用。
  • 英國研究揭示植物氣孔免疫機制
    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因為世界上農業產生的食物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被病原菌奪走了,現在知道了植物對病原菌的免疫反應的第一個也是最相關的信號之一—侵染後的鈣離子爆發背後的分子機制,找到與該鈣離子通道相關的機制,可以進一步研究其調控過程,這將改善對該通道活性調節並最終提高植物對病原菌免疫反應方式的理解。
  • 葉酸代謝如何影響植物免疫?——獨立於SA信號通路的植物免疫機制
    為應對外界生物和非生物脅迫,植物進化出多種機制提高自身的免疫,例如,加強細胞壁結構性防禦;活性氧爆發誘導HR;信號傳導如乙烯通路調節,以及其他病程相關激素調控等。鑑於高等植物複雜的代謝活動,有很多未知的途徑有待進一步挖掘,其中胺基酸代謝也是組成植物免疫系統的一部分【1】。
  • 抗病小體 揭示植物免疫秘密
    近日,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免疫系統的工作原理,有望發展出新的植物防病害手段,提高農作物自身抗病蟲害的能力。 日前,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和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聯合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歷史性重大突破,發現了首個「抗病小體」,並成功解析其作用機理,為研究植物如何控制細胞死亡和免疫提供了重要線索。
  • 張杰研究組在MOLECULAR PLANT合作發表植物免疫機制綜述論文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多層次的防禦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由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約為17%至30%,嚴重威脅糧食安全。
  • 研究發現植物先天免疫新突變體
    張躍林博士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遺傳學及遺傳工程專業,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主要為先天性免疫和功能基因組學。近期其研究小組發表文章,解析植物功能基因組研究。
  • 桂花葉可以做誘蜂水嗎?養蜂人分享誘蜂核心技術,簡單高效
    對於誘蜂水,很多朋友把它想得太神秘了,網絡上很多朋友分享的誘蜂水加入這樣那樣的,看起來五味俱全,似乎是什麼靈丹妙藥,其實誘蜂水非常簡單,蜂部落認為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的誘蜂水加入了什麼名貴藥材,而是我們誘蜂的方法是否正確,選用的材料是否滿足蜜蜂的習性。那麼究竟誘蜂的核心是什麼呢?
  • 30年植物免疫研究後,還有哪些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在這裡,我們總結了細胞外免疫、細胞表面和細胞內免疫受體對免疫原性信號的感知、組織和細胞內免疫反應的異質性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和我們的觀點,翻譯調控作為植物免疫誘導的關鍵控制層,以及生物鐘在打破植物疾病三角中的作用。在根部不斷暴露於土壤微生物的情況下,植物如何區分有益微生物與病原體並建立根際免疫仍然大部分未知。
  • 【癌症防治】腫瘤過繼免疫療法進入臨床
    由吉林大學承擔的「在體外培養系統中誘導腫瘤特異性CTL過繼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研究」日前通過鑑定。  生物治療已逐漸成為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後的腫瘤四大治療方法之一,過繼免疫治療也逐漸成為腫瘤生物治療中最受關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