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植物先天免疫新突變體

2021-01-08 科學網

 

張躍林博士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遺傳學及遺傳工程專業,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主要為先天性免疫和功能基因組學。近期其研究小組發表文章,解析植物功能基因組研究。

 

研究人員們篩選找到一個重要的突變體:snc4-1D,這為進一步尋找抗病途徑中的新組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植物生理學》(Plant Physiology)雜誌上。

 

植物在與病原菌長期的共同演化過程中,針對病原菌的多種致病因素,發展了極其複雜的抗病機制。PAMPs(Pathogen-Associate Molecular Patterns)激發的免疫反應是其中一類重要的抗病機制。PRRs中最重要的一類受體是RLKs(Receptor-like kinases)。

 

為了進一步尋找抗病途徑中的新組分,我們篩選找到一個重要的突變體:snc4-1D。snc4-1D是在Col-0背景下通過EMS誘變用於篩選抗病反應途徑中的新組分得到的,它是一個半顯性且具有與snc1類似表型特徵的突變體。SNC4的圖位克隆表明它是一個非典型的受體類蛋白激酶,該激酶具有兩個細胞外的GDPD結構。snc4-1D在細胞內的激酶區發生了一個從丙氨酸到蘇氨酸的點突變。通過用snc4-1D轉化野生型植物,得到的轉基因植物同snc4-1D的突變體的表型一致,這表明該突變體是一個功能獲得性的突變體。實驗結果表明ndr1而不是eds1可以抑制該突變體植物的表型。除此之外,MKS的T-DNA插入突變體(同MPK4相關的一個正向調控蛋白)也可以部分抑制snc4-1D的表型。而且該突變體的外部形態和持續對病原菌的抵抗也可以部分被茉莉酸(JA)所抑制,由此表明JA在snc4-1D介導的抗病反應中發揮了作用。snc4-1D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遺傳工具,從而用於分析受體類蛋白激酶下遊的信號傳導機制。(來源:生物通 萬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研究指導作物抗病育種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為主題的第34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有關病原微生物與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之一,進展非常迅速,植物先天免疫製劑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實踐的新策略和新技術。
  • 矛與盾之爭---病原菌通過抑制組蛋白乙醯化而調控宿主先天免疫反應
    景傑編者按: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統可以識別病原菌並啟動抗病基因的表達,但是在進化過程中,病原菌會演化出新的機制來逃避寄主免疫系統的監控。病原菌侵染常常會導致作物絕收,會造成非常大的經濟損失。該研究揭示病原菌通過影響植物組蛋白乙醯化修飾而逃避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防禦,為抗病植物的開發提供新的思路。景傑生物開發的賴氨酸乙醯化泛抗體為本研究修飾水平檢測的順利實施提供了重要保障。景傑生物作為全球蛋白質及蛋白質修飾領域的領跑者,可以為您提供從組學篩選到抗體定製的全套解決方案,為您的科研助一臂之力。
  • 調控雞先天免疫應答和抗病力新機制被發現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闡明了動物重要免疫信號通路的泛素化調控機制,為雞以及其他畜種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PLoS Pathogens)》上。
  • New Phytologist:發現大麗輪枝菌核定位效應分子跨界調節植物免疫...
    與絕大多數病原微生物一樣,該真菌依賴於其分泌的效應分子(effector,或效應蛋白)克服植物先天免疫,從而定殖寄主。而抗性植物往往能夠識別效應分子、激活更加強烈的植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或ETI),抑制病原菌的成功定殖。目前大麗輪枝菌中已發現能夠被植物識別、引起ETI的效應分子極少,並且尚未發現能夠直接進入植物細胞核調控免疫反應的效應因子。
  • 在sars-cov-2變異體中發現的突變改變了天然免疫反應
    Tohoku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編輯酶很可能是新冠肺炎病毒的一種突變背後的原因,這種突變刺激人體免疫細胞釋放促炎症分子,稱為細胞因子。這一發現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這對於了解病毒是如何進化的是很重要的。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小體」
    植物細胞內數目眾多的抗病蛋白,是監控病蟲侵害的哨兵,也是動員植物防衛系統的指揮官。抗病蛋白被發現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人們仍然不清楚它們的工作原理。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和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最近的聯合研究,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英國研究揭示植物氣孔免疫機制
    和人類一樣,植物也能保護自己免受病原菌的侵害。植物有一種獨特的能力,可以通過關閉氣孔來抵禦病原菌。植物氣孔由兩個保護細胞包圍,對鈣離子信號作出反應,調控細胞擴張或收縮,並觸發先天的免疫信號,啟動植物的防禦反應。由於鈣離子不能直接通過細胞膜,所以一定有一個鈣離子通道在工作。但不知道是哪種蛋白充當了鈣離子通道。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9 15:01:37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
  • 調控水稻先天免疫力的新基因被克隆,揭秘稻瘟病抗性如何被觸發
    水稻往往依靠自身免疫系統抵禦病原物的入侵,但是到底是什麼物質觸發了水稻抗性的「閘門」開關,又是什麼物質發揮了「哨兵」的作用,傳遞了入侵信號?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院士團隊成功克隆出調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OsCNGC9,並且揭示了該基因影響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上。
  • 研究發現觸發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機理
    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後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並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南京大學發現植物根應答病原菌的新機制
    在與病原菌共進化過程中,植物形成與動物類似的雙層模式的先天免疫系統。
  • 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環狀RNA在先天免疫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被研究的circRNA傾向於在分子內形成長16~26bp的不完美的RNA雙鏈體(dsRNA)。此外,circRNA優先結合dsRNA激活的蛋白激酶(PKR),並且起著PKR抑制劑的作用。
  • 抗病小體 揭示植物免疫秘密
    近日,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免疫系統的工作原理,有望發展出新的植物防病害手段,提高農作物自身抗病蟲害的能力。 日前,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和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聯合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歷史性重大突破,發現了首個「抗病小體」,並成功解析其作用機理,為研究植物如何控制細胞死亡和免疫提供了重要線索。
  • 重要免疫發現:先天淋巴細胞的關鍵作用
    通過採用強大的基因組技術,美國國家關節炎、肌肉骨骼和皮膚疾病研究所(NIAMS)的研究人員發現,先天淋巴細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s)的發育逐漸讓這些細胞做好了快速響應感染的準備。這項發表在5月5日《細胞》(Cell)雜誌上的研究工作,闡明了一種人們日益認識到在機體免疫防禦中起重要作用的細胞類型的發育和功能。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隨著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 人們發現, 植物抗病基因編碼的免疫受體與20世紀90年代在果蠅和哺乳動物中發現的先天免疫(也稱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natural/native immunity)受體類似, 由此認識到植物雖然不具有脊椎動物中的獲得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但具有同動物相似的先天免疫機制.
  • Nature | 李月明團隊揭示先天免疫系統反應蛋白IFITM3在阿爾茨海默...
    Aβ來源於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通過兩種蛋白酶β-分泌酶(BACE1)和γ-分泌酶產生N和C末端Aβ。γ-分泌酶是由四個必需亞基組成的大分子複合物:尼卡斯汀(NCT),早老素1(PS1)或早老素2(PS2),Pen-2和Aph-1。PS1/PS2是γ-分泌酶的催化亞基. PS1/PS2和APP突變引起家族性AD (FAD),表明了γ-分泌酶在AD中的重要作用。
  • 魚類先天免疫作用機制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先天免疫是機體抵禦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它主要是通過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一系列模式識別受體來識別微生物表面保守的、而又在宿主中不存在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來發揮作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昌鳴先學科組對硬骨魚類的這兩類模式識別受體家族及其所介導的信號通路上關鍵基因的選擇性剪接和免疫功能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該學科組曾發現,硬骨魚類I型幹擾素通過選擇性剪接,既可產生分泌性又可產生功能性的胞內幹擾素系統(PLoS Pathog. 9:e1003736.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3736.)。
  • Cell:經過先天免疫訓練的中性粒細胞可對抗癌症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德國癌症研究中心、英國愛丁堡大學和約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更為普遍地對身體入侵者作出反應的先天免疫系統可能是免疫療法成功的一個重要但被忽視的組成部分。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 | 小柯機器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據了解,莖尖分生組織中的植物幹細胞及其新分化的子代細胞為胚胎後發育期間的所有地上器官提供細胞
  • 水生所肖武漢組揭示SIRT5和琥珀醯化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的功能
    他們研究發現:SIRT5過表達抑制細胞抗病毒先天免疫反應,而SIRT5缺失增強細胞抗病毒先天免疫反應。 進一步分析發現:SIRT5與接頭蛋白MAVS緊密結合於線粒體中。通過質譜分析,他們發現:SIRT5能夠導致MAVS第7位賴氨酸的去琥珀醯化,從而抑制MAVS的多聚化,因此它無法激活轉錄因子IRF3,使細胞的抗病毒先天免疫反應受到強烈抑制。他們還通過Sirt5基因敲除的小鼠證明:Sirt5的缺失,增強了宿主抗病毒先天免疫反應;在病毒感染的情況下,與野生型相比,Sirt5缺失宿主的器官損傷大大減少,其成活率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