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水稻先天免疫力的新基因被克隆,揭秘稻瘟病抗性如何被觸發

2020-12-04 科技日報

金鳳 科技日報通訊員 許天穎

稻瘟病是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水稻病害之一。水稻往往依靠自身免疫系統抵禦病原物的入侵,但是到底是什麼物質觸發了水稻抗性的「閘門」開關,又是什麼物質發揮了「哨兵」的作用,傳遞了入侵信號?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院士團隊成功克隆出調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OsCNGC9,並且揭示了該基因影響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上。

OsCNGC9調控植物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

在植物免疫反應過程中,植物通過細胞膜上的受體「識別」病原相關分子,從而激活一系列的抗性反應,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南京農業大學王家昌博士表示,細胞質中鈣離子濃度的瞬時上升是植物免疫反應的早期重要「信號燈」,通過向防禦系統發出敵人入侵的信號,從而啟動一系列的防禦機制。但是,鈣離子到底是通過什麼「閘門」迅速匯聚,又是什麼觸發了這一關鍵「閘門」的開關,一直以來未被揭示。

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院士團隊通過突變體鑑定、遺傳分析和基因定位等方法,成功克隆了新基因OsCNGC9,其編碼的環核苷酸門控離子通道蛋白9能夠「傳輸」鈣離子流,研究還發現,與抗性機制相關的類受體激酶OsRLCK185能夠與OsCNGC9相互作用,並通過磷酸化修飾改變其通道活性,過量表達OsCNGC9可顯著提高水稻的PTI反應和苗期稻瘟病抗性。

文章通訊作者、萬建民院士打了個生動的比喻,這一系列的過程猶如一場「軍備演練」:「哨兵」觸發開關、「閘門」隨之開啟、「衛兵」大量匯聚、釋放重要信號、系統投入戰鬥。此前研究者們只是看到了「信號燈」,對於之前的「閘門」和「哨兵」如何發揮作用知之甚少。他向記者解釋,首先,植物通過細胞膜上的受體PRR識別病原相關分子,PRR發揮的是「傳令兵」的角色,接著,類受體激酶OsRLCK185充當了一個稱職的「哨兵」,它觸發了關鍵「閘門」OsCNGC9的開關,「閘門」一開,鈣離子便能迅速集結形成「信號燈」,緊接著「衛兵」進行一系列的免疫反應。

該研究建立了一條從病原識別到鈣通道激活的免疫信號傳導途徑,揭示了OsCNGC9在介導細胞質鈣離子升高和水稻抗病中的作用,為水稻抗稻瘟病育種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理論基礎。中科院植生所和中科院遺傳所也參與了部分研究工作。

相關焦點

  • 稻瘟病是如何被預警的?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在經歷了8年的深入研究後,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院士團隊通過突變體鑑定、遺傳分析和基因定位等方法,成功克隆出調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OsCNGC9,揭示了該基因影響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機制,發現了水稻依靠鈣離子通道激發自身免疫系統抵抗稻瘟的內在本質,揭開了水稻大戰稻瘟的神秘面紗。日前,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
  • 揭開水稻「智慧」基因的奧秘,川農首次登上頂級《科學》期刊
    據悉,該論文題為「水稻轉錄因子IPA1促進高產並提高免疫」。由四川農業大學作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完成。通俗來講,研究揭示了一個有「智慧」的基因,它不僅能提高水稻產量,更能根據水稻生長實際情況,使水稻在受到「水稻癌症」稻瘟病侵襲時,化身「超人」,激活水稻的免疫系統。該研究對水稻產量和安全意義重大。
  • 繼Science、Cell Res後,何祖華團隊登Mol Cell,在水稻廣譜抗稻瘟病...
    這是該研究組繼2017年3月在國際頂級雜誌Science上發表持久廣譜抗稻瘟病基因Pigm、揭示水稻廣譜抗病與產量平衡的表觀調控新機制後,在Pigm廣譜抗瘟機制上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該研究成功克隆了持久廣譜抗稻瘟病基因Pigm,並揭示了水稻廣譜抗病與產量平衡的表觀調控新機制(點擊閱讀)。
  • 稻瘟病對主要防治藥劑三環唑抗性如何?
    三環唑對黑龍江省19個水稻稻瘟病菌菌絲生長抑制中濃(EC50)中,對富錦地區水稻稻瘟病菌株菌絲抑制濃度最大,為234.5 mg/Kg。這可能是富錦地區對同一品種三環唑使用年限過長,致使該地區的稻瘟病菌菌株產生一定程度的抗藥性。
  • 研究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高產抗病的分子機理
    水稻株型是決定水稻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IPA1(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是此前克隆的調控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主效基因,編碼一個含有SBP-box結構域的轉錄因子,調控多個生長發育過程,其功能獲得性突變體具有無效分櫱少、莖稈粗壯抗倒伏、穗大粒多產量高等優異農藝性狀(Jiao et al., Nat Genet, 2010),該基因已應用於培育「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
  • NC|稻瘟病菌的兩個核效應子通過轉錄重編程調節宿主免疫力
    MoHTR1 和 MoHTR2 下遊靶標識別為了探究這兩個效應子引起水稻稻瘟病的原因作者獲得了敲除MoHTR1和MoHTR2的菌株。在突變菌株侵染的水稻中OsMYB4表達量升高了1.6倍。為了鑑定整個基因組中受這些核效應子影響的基因,作者對水稻中MoHTR1-OX和MoHTR2-OX系進行了RNA序列分析。OsMYB4、OsHPL2和OsWRKY45在超表達株系中顯著下調。進一步說明該效應子通過下調抗病相關基因影響水稻的抗病性。
  •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剋星」基因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剋星」基因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消息,近日,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的「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
  • 我省科學家成功克隆 水稻白葉枯病「剋星」基因
    我省科學家近日讓水稻配上了克隆技術的「探測儀」,由此分離鑑定出一種水稻白葉枯病的「剋星」基因——Xa7,成功破解了生物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難題,有望突破水稻白葉枯病長效防控的瓶頸。專家指出,此前我國在主栽水稻中也引入過部分抗性基因,但絕大多數高抗基因持久性較差,經歷數輪栽種後,這些品種又逐漸失去抗病性。而Xa7基因對白葉枯病菌抗性高,並且溫度越高,效果越好,適應全球氣候變暖條件下的水稻育種與生產利用。在已知的46個抗白葉枯病基因中,它因為抗譜廣且抗性持久,高溫反而增強抗性,是當前國際公認對抗白葉枯病菌的「明星」。
  •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研究指導作物抗病育種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為主題的第34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有關病原微生物與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之一,進展非常迅速,植物先天免疫製劑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實踐的新策略和新技術。
  • 【科技日報】我成功克隆水稻多個功能基因
    我科學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個產量、品質、抗逆和生長發育相關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等頂尖學術刊物上,基因申請了發明專利,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研究論文產生了重大影響,多個基因已被用於培育多抗、優質、高產、營養高效的新型超級水稻品種。
  • P450介導的除草劑交互抗性: Stephen Powles團隊在黑麥草中成功克隆到除草劑交互抗性基因CYP81A10v7!
    除草劑的抗性機理一般包括靶標抗性和非靶標抗性。非靶標抗性指雜草通過加速除草劑分解代謝(代謝抗性),減少除草劑吸收和運輸以及增加向液泡的分泌來減少其對靶標分子的結合。在雜草中,代謝抗性是最常見的除草劑非靶標抗性機理。許多植物體內大型基因家族包括細胞色素P450, GST, GT,AKR,ABC transporter和esterase可能參與除草劑的代謝解毒。
  • 研究發現相關基因調控水稻細胞死亡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研究發現病斑突變體基因ELL1通過影響葉綠體的發育來調控水稻中活性氧的穩態,進而觸發由活性氧介導的細胞死亡。該項研究豐富了對植物中細胞程序性死亡產生與活性氧穩態之間聯繫的理解。
  • 研究揭示水稻NLR類抗病基因突變導致的白葉枯病感病機制
    該突變導致水稻對大多數白葉枯病病原小種的感病性增強。而這一表型在某些遺傳組合中表現為顯性,在某些組合中則表現為隱性。基因克隆發現wed引起了一個新的水稻NLR蛋白上核苷酸結合結構域中一個苯丙氨酸突變成亮氨酸。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雜交水稻、克隆新基因、中和抗體、小...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雜交水稻、克隆新基因、中和抗體、小「月亮」、量子點發光強度倍增方法 2020-11-25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吡唑醚菌酯有很好的防病、促增產作用,能不能治療水稻稻瘟病?
    吡唑醚菌酯是近年來比較火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廣譜殺菌劑,在水稻上使用面積逐年增加,很多農資企業及經銷商用它搭配芸苔素內酯、磷酸二氫鉀組成套餐,有很好的防病、促增產作用。近日有農友問吡唑醚菊酯能不能治療稻瘟病?
  • 研究揭示VOZ轉錄因子介導的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VOZ)轉錄因子是植物抗病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為創製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抗病分子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控制水稻粒寬和粒重的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培育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實驗室克隆了控制粒長和粒重的主效QTL—GS3和控制粒寬、結實率和粒重的主效QTL—GS5。GS3基因編碼含植物特有調節器官大小結構域的跨膜蛋白,為負調控因子 (Mao等, 2010) ;GS5基因編碼屬於肽酶S10家族的絲氨酸羧肽酶,是穀粒大小的正調控因子,因此在粒形調控高產育種中的應用前景較大 (Li等, 2011) 。
  • 科技創新進展:發現水稻P450家族基因調控細胞死亡新機制
    11月15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在The Plant Journa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Disruption of EARLY LESION LEAF 1, encoding a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induces ROS accumulation and celldeath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該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基因產物通過調控細胞壁重要組分木質素合成而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為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資源和有效途徑。《自然-遺傳學》屬於遺傳學領域的頂尖雜誌,五年影響因子達到31。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資助。
  • 稻瘟病菌侵染新機制,一個激酶膨壓感受器被鑑定到!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 (Magnaporthe oryzae) 引起的毀滅性病害,有「水稻癌症」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