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科學家成功克隆 水稻白葉枯病「剋星」基因

2021-01-18 瀟湘晨報

我省科學家近日讓水稻配上了克隆技術的「探測儀」,由此分離鑑定出一種水稻白葉枯病的「剋星」基因——Xa7,成功破解了生物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難題,有望突破水稻白葉枯病長效防控的瓶頸。

白葉枯病是我國水稻生產上的三大病害之一,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稻米品質,已成為威脅糧食安全的重要問題。尤其在江浙沿海地區,每年颱風過後,水稻葉片破損以及溫度的升高,都成為白葉枯病滋生的「溫床」。

利用水稻自身的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種是防控白葉枯病的最佳手段。專家指出,此前我國在主栽水稻中也引入過部分抗性基因,但絕大多數高抗基因持久性較差,經歷數輪栽種後,這些品種又逐漸失去抗病性。而Xa7基因對白葉枯病菌抗性高,並且溫度越高,效果越好,適應全球氣候變暖條件下的水稻育種與生產利用。在已知的46個抗白葉枯病基因中,它因為抗譜廣且抗性持久,高溫反而增強抗性,是當前國際公認對抗白葉枯病菌的「明星」。

據了解,Xa7基因從最初發現其持久抗病性到現在已有20多年。由於該抗病位點的序列與參考基因組完全不同,國際上許多實驗室在基因的分離鑑定上一直未獲成功。我省科學家首次揭示了該基因編碼的一個新型「執行者」抗病蛋白,解析了該基因兼具高抗、廣譜、持久、耐熱特性的新抗病分子機制。

浙江師範大學馬伯軍教授團隊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錢前院士團隊的這項研究,巧妙利用圖位克隆與缺失突變體創製相結合的戰略,縮小探測範圍,對獲得的候選基因進行互補甄別,成功克隆到了Xa7這個「剋星」基因。

「這個基因就像是一把『雙管獵槍』,有兩個『扳機』。白葉枯病菌分泌的兩類重要效應因子一旦被識別,它就會秣馬厲兵,阻止白葉枯病菌入侵。」馬伯軍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明水稻抗病基因可以識別病原菌所攜帶的效應因子,監控病菌的入侵,並啟動防衛反應。

專家認為,該基因的成功分離鑑定,為發現其他持久抗病基因提供了一個範例。「Xa7基因的獲取,為長效防控水稻白葉枯病鋪平了道路,它激活水稻防衛反應的獨特機制,值得期待。」錢前說。

【來源:浙江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剋星」基因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剋星」基因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消息,近日,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的「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
  • 【科技日報】我成功克隆水稻多個功能基因
    我科學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個產量、品質、抗逆和生長發育相關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等頂尖學術刊物上,基因申請了發明專利,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研究論文產生了重大影響,多個基因已被用於培育多抗、優質、高產、營養高效的新型超級水稻品種。
  • 「專家評述」無限風光在險峰——水稻的白葉枯病害難題被攻克
    該研究成功分離鑑定到水稻白葉枯病的「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為水稻白葉枯病的長效防控鋪平了道路。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1.100143專家評述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球超過半數人口的主糧。
  • 研究揭示水稻NLR類抗病基因突變導致的白葉枯病感病機制
    該突變導致水稻對大多數白葉枯病病原小種的感病性增強。而這一表型在某些遺傳組合中表現為顯性,在某些組合中則表現為隱性。基因克隆發現wed引起了一個新的水稻NLR蛋白上核苷酸結合結構域中一個苯丙氨酸突變成亮氨酸。
  • 科學網—水稻DNA雙鏈斷裂修復基因克隆成功
    本報訊 近日,《植物生理學》在線發表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於恆秀團隊在水稻中成功克隆的與DNA雙鏈斷裂修復有關的基因OsATM
  • 克隆出首個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
    原標題:克隆出首個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萬建民團隊成功克隆了第一個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STV11,並闡述了該基因的功能。該研究為通過分子手段培育抗病蟲水稻品種提供了有效的基因資源,為水稻抗稻飛蝨及其傳播病毒病機制的闡明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雜交水稻、克隆新基因、中和抗體、小...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雜交水稻、克隆新基因、中和抗體、小「月亮」、量子點發光強度倍增方法 2020-11-25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廣親和"基因 應用前景可觀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廣親和"基因 應用前景可觀 2008年08月18日 10:1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如何讓它們相互「通婚」並成功繁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領銜的研究團隊,成功分離克隆出一種基因,該基因可促進秈稻與粳稻成功雜交。  人類目前已栽培利用的水稻主要分為秈稻和粳稻兩種。秈稻一般產於南方,個子矮;粳稻一般產於北方,個子高。
  • 雜交水稻「留種」不再遙遠!我國專家已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雜交稻自留種」成果獲2020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據了解,目前我國雜交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產量約佔水稻總產的65%,雖然雜交水稻在抗逆性、適應性和產量等方面較常規稻優勢明顯,但由於雜交種子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必須雜交第一代種子才能留種,不像常規稻是可以留種且後代不分離的水稻品種。
  • 調控水稻先天免疫力的新基因被克隆,揭秘稻瘟病抗性如何被觸發
    金鳳 科技日報通訊員 許天穎稻瘟病是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水稻病害之一。水稻往往依靠自身免疫系統抵禦病原物的入侵,但是到底是什麼物質觸發了水稻抗性的「閘門」開關,又是什麼物質發揮了「哨兵」的作用,傳遞了入侵信號?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該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基因產物通過調控細胞壁重要組分木質素合成而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為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資源和有效途徑。《自然-遺傳學》屬於遺傳學領域的頂尖雜誌,五年影響因子達到31。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資助。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39期: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為玉米、水稻抗病育種提供有效途徑近日,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取得重大研究,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得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型基因產物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
  •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新華社杭州1月5日電(記者 朱涵)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令雜交稻性狀可以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項成果於4日晚間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
  •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袁隆平:具有重大意義
    新華社杭州1月5日消息,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令雜交稻性狀可以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項成果於4日晚間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
  • 上海交大陳功友團隊開闢水稻廣譜抗病育種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廣譜持久抗病水稻新品系與對照水稻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功友領銜的植物與病原菌分子互作研究團隊通過近20年研究,揭示了病原菌效應蛋白這個「間諜」與植物感病基因「接頭人」之間的協同進化關係,提出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阻斷兩者之間的協同進化進程,從而使植物獲得廣譜抗病(RLS)的育種新途徑,為解決作物抗病性喪失問題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控制水稻粒寬和粒重的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培育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與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等單位合作 (Hu等, 2015) 成功克隆了顯著提高水稻產量的粒形基因GS2,該基因編碼了水稻生長調控因子OsGRF4;其在93-11背景的近等基因系與培矮64s配成雜交稻後,可比對照超級稻品種「兩優培九」增產9.5%。
  • 國內第一張水稻基因晶片在浙大問世
    日前,浙江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運用獨創的基因快速分離技術,成功地獲取了6000條水稻獨立基因,並研製出國內第一張功能獨特的水稻基因晶片。該基因晶片顯現出良好的產業化前景,上海某企業和德國基爾大學表示有意購買。
  • 中國水稻研究所朱麗/錢前克隆到新的水稻LRR-Like1基因
    一波三折,終現「廬山真面目」 :中國水稻研究所朱麗/錢前克隆一個新的水稻LRR-Like1基因責編 | 奕梵LRR但LRR樣蛋白與植物葉片衰老的相互關係在植物中,尤其是水稻中的相互關係尚未有研究。in High Light-Induced Leaf Senescence 研究論文,發現了一個新的水稻LRR-Like1蛋白YELLOW AND PREMATURE DWARF 1參與強光誘導的葉片衰老。
  • 袁隆平水稻新品種為何早熟又高產?科學家挖掘出一個重要基因
    水稻如何能既早熟又高產?我國多個科研團隊合作發現,一個名為Ef-cd的基因可將水稻成熟期提早7天至20天,不造成產量損失甚至具有不同程度的增產效果。挖掘和利用該基因,將有力促進綠色超級稻品種培育的減肥增效需求。該研究成果8月27日在線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 我國成功分離出控制秈粳稻雜種育性的廣親和基因
    新華社武漢8月14日電(記者 俞儉)如何克服秈稻和粳稻雜種育性下降、結實率很低問題,是水稻育種家們幾十年來苦苦求索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領銜的研究團隊最近在這一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發現並成功分離克隆一個控制水稻秈粳雜種育性和廣親和性狀的主效基因,命名為S5。該研究成果在水稻品種改良中具有重大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