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水稻DNA雙鏈斷裂修復基因克隆成功

2020-11-30 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植物生理學》在線發表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於恆秀團隊在水稻中成功克隆的與DNA雙鏈斷裂修復有關的基因OsATM。該研究為進一步探析水稻育性分子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論文作者於恆秀介紹,DNA雙鏈斷裂是最嚴重的損傷形式,威脅到細胞的正常生命活動。ATM蛋白在DNA雙鏈斷裂的修復過程中起到核心作用,但其與減數分裂同源重組的關係一直未獲解析。

於恆秀團隊發現,在Osdmc1 Osatm雙突變體中,同源染色體無法聯會,但染色體之間仍然存在嚴重的粘連及大量染色體碎片。這表明,Osatm減數分裂染色體的異常不依賴於同源重組過程,OsATM可能在平行於同源重組的DNA雙鏈斷裂修復途徑中起作用。

在體細胞產生DNA雙鏈斷裂損傷後,損傷位點附近的組蛋白H2AX會迅速被ATM磷酸化(稱為γ-H2AX),以啟動損傷響應。進一步觀察發現,在Osatm花粉母細胞中依然能觀察到γ-H2AX信號,且信號點數目與野生型無顯著差異。這一結果表明,水稻體細胞與生殖細胞H2AX的磷酸化可能存在機制上的差異。(王一凡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04/pp.20.00053

《中國科學報》 (2020-06-02 第3版 農業科技)

相關焦點

  • 德研究發現與DNA雙鏈斷裂修復相關基因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BER全稱為Basic excision repair,稱之為鹼基切除修復,由DNA糖基化酶啟動,識別缺失,錯配,烷基化等損傷類型,可以切除或者替換單個受損的鹼基。2. NER全稱為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稱之為核苷酸切除修復,識別異常的DNA雙螺旋結構,針對連續多個鹼基的受損進行修復。3.
  • 雙鏈DNA同源重組與修復研究
    雙鏈斷裂的DNA能夠以其同源染色體為模板,通過同源重組的方式修復,這一過程對DNA複製、DNA損傷的修復及減數分裂中重組和同源染色體分離等有重要作用。
  • 項目文章PC:水稻 RDR6 在減數分裂DNA雙鏈斷裂形成中的作用機制
    DSB(雙鏈斷裂,Double-strand Break)形成的分子機製做了深入探索。當 OsCOM1 功能喪失會導致非同源染色體粘連(這類非同源染色體的粘連是由於DSB修復異常所致,故粘連的發生依賴於DSB的形成),而在雙突變體中,異常染色體粘連的現象受到部分抑制。該結果在遺傳上證實 Osrdr6-mei 中形成的DSB較少。
  • Cell:戚益軍等解析小分子RNA在DNA雙鏈斷裂修復中的作用
    3月22日,國際著名雜誌Cell在線刊登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戚益軍博士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A Role for Small RNAs in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文章中,研究者報導了一類在DNA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修復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小分子RNA。
  •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剋星」基因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剋星」基因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消息,近日,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白葉枯病的「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
  • 我省科學家成功克隆 水稻白葉枯病「剋星」基因
    我省科學家近日讓水稻配上了克隆技術的「探測儀」,由此分離鑑定出一種水稻白葉枯病的「剋星」基因——Xa7,成功破解了生物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難題,有望突破水稻白葉枯病長效防控的瓶頸。專家指出,此前我國在主栽水稻中也引入過部分抗性基因,但絕大多數高抗基因持久性較差,經歷數輪栽種後,這些品種又逐漸失去抗病性。而Xa7基因對白葉枯病菌抗性高,並且溫度越高,效果越好,適應全球氣候變暖條件下的水稻育種與生產利用。在已知的46個抗白葉枯病基因中,它因為抗譜廣且抗性持久,高溫反而增強抗性,是當前國際公認對抗白葉枯病菌的「明星」。
  • 【科技日報】我成功克隆水稻多個功能基因
    我科學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個產量、品質、抗逆和生長發育相關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等頂尖學術刊物上,基因申請了發明專利,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研究論文產生了重大影響,多個基因已被用於培育多抗、優質、高產、營養高效的新型超級水稻品種。
  • ...組開發出優化基因編輯和追蹤DNA修復的新方法 | Cell Discovery
    2019年3月2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胡家志課題組在Cell Discovery 上發表題為Optimizing genome editing strategy by primer-extension-mediated sequencing的論文。
  • Nature:揭秘PARP酶修復癌細胞斷裂DNA雙鏈的分子機制 有望幫助開發...
    2020年9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聖猶大兒童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PARP酶對雙鏈DNA進行斷裂修復的結構,相關研究結果表明,PARP2能填補這一缺口並將兩條斷裂的DNA端連接在一起。
  • Mol Cell:科學家揭示DNA斷裂被修復的分子機制
    DNA損傷的過程或許遠比我們想像之中要複雜得多,DNA雙鏈破碎的末端結構或許並不僅僅是加入進去那麼簡單,其首先會發生一種精細化地改變以便原來的遺傳信息能夠被儲存起來。DNA作為攜帶遺傳信息的載體,其容易發生持續性地損傷,其中最嚴重的損傷就是DNA雙鏈斷裂,雙螺旋結構就會被一分為二,如果細胞中類似的DNA損傷不能夠被有消修復的話,重要的遺傳信息就會出現缺失,這時候就會伴隨細胞死亡的發生,或者誘發永久性的遺傳改變以及細胞轉化;隨著人類機體進化,機體中修復DNA損傷的方法也會不斷革新,在DNA損傷修復過程中很多酶類都會一起發揮作用來最大限度地恢復DNA中的遺傳信息
  • CDK12控制著DNA修復基因的RNA轉錄本長短
    基因BRCA1和BRCA2發生突變對乳腺癌和卵巢癌構成嚴重風險,這是因為它們通過幹擾同源重組修復(HR)來危害細胞的基因組穩定性,其中同源重組修復是一種準確地修復有害的DNA雙鏈斷裂的關鍵機制。如果沒有利用這種機制修復DNA雙鏈斷裂的能力,那麼細胞就不得不採用更容易出錯因而更容易發生癌變的DNA修複方式。
  • 科學網—科學家以RNA為模板首次在植物中實現同源重組修復
    RNA/DNA雙重切割能力的基因編輯系統,獲得後代無轉基因成分的抗ALS抑制劑類除草劑水稻植株。該研究在植物中首次利用RNA作為同源重組修復模板,開闢了利用植物RNA作為同源供體模板進行同源修復的新思路。相關論文當地時間3月18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據介紹,基因組編輯首先在基因組靶向位置產生DNA雙鏈斷裂,這些產生的雙鏈斷裂可通過非同源末端連接或者同源重組修復途徑進行修復。
  • Nature:揭示蛋白支架在修復DNA斷裂中起關鍵作用
    結果就是DNA鏈可以在每個細胞分裂周期中至少斷裂一次,並且這種頻率會因某些生活方式(比如吸菸)或先天性DNA修復缺陷而增加。這就導致不可逆轉的遺傳損傷,並最終導致疾病,比如癌症、免疫缺陷、痴呆或發育缺陷。如今,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蛋白如何協調受損DNA的修復,從而確保它在不同代之間保持穩定,並阻止鄰近未受損DNA受到附帶損害。
  • CDK12控制著DNA修復基因的RNA轉錄本長短
    2018年12月8日/生物谷BIOON/---基因BRCA1和BRCA2發生突變對乳腺癌和卵巢癌構成嚴重風險,這是因為它們通過幹擾同源重組修復(HR)來危害細胞的基因組穩定性,其中同源重組修復是一種準確地修復有害的DNA雙鏈斷裂的關鍵機制。
  • Nature:蛋白TRAIP是DNA鏈間交聯修復的主調節因子
    2019年3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細胞通常使用多種途徑來修復相同的DNA損傷,並且修復途徑的選擇對於維持基因組保真度具有重要意義。DNA鏈間交聯共價地將兩條DNA鏈連接在一起,因而阻斷DNA複製和轉錄;化學療法就是利用這些交聯物的細胞毒性來發揮作用的。在非洲爪蟾卵提取物中,複製叉與鏈間交聯物的碰撞啟動了兩種不同的修復途徑。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自然》子刊:DNA雙股斷裂修復機制的研究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的科學家,利用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簡稱ChIP)以及修飾過的I-Ppol酵素(一種能切斷DNA的酵素)來研究DNA雙股斷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簡稱DSBs)時蛋白質參與修復的機制,除了鑑定出參與DNA修復的蛋白質外,也觀察到這些蛋白質作用的先後順序
  • RNA為模板 首次實現植物同源重組修復
    科技日報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瞿劍)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轉基因技術與應用創新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合作,使用核糖核苷酸(RNA)作為同源重組修復(HDR)的模板,成功獲得後代無轉基因成分的抗ALS抑制劑類除草劑水稻植株。
  • 克隆出首個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
    原標題:克隆出首個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萬建民團隊成功克隆了第一個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STV11,並闡述了該基因的功能。該研究為通過分子手段培育抗病蟲水稻品種提供了有效的基因資源,為水稻抗稻飛蝨及其傳播病毒病機制的闡明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