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蛋白支架在修復DNA斷裂中起關鍵作用

2020-12-04 生物谷

2019年11月13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某些類型的蛋白如何讓受損的DNA保持穩定,從而保持DNA的功能和完整性。這一新發現也解釋了某些蛋白存在先天或後天缺陷的人為何無法讓他們的DNA保持穩定並患上諸如癌症之類的疾病。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abilization of chromatin topology safeguards genome integrity」。

蛋白支架示意圖,圖片來自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每天,體內的細胞分裂數百萬次,要保持它們的身份,就需要母細胞無誤地將完整的遺傳信息傳遞給子細胞。這不是一項小的任務,這是因為我們的DNA不斷受到環境和細胞自身代謝活動的攻擊。結果就是DNA鏈可以在每個細胞分裂周期中至少斷裂一次,並且這種頻率會因某些生活方式(比如吸菸)或先天性DNA修復缺陷而增加。這就導致不可逆轉的

遺傳

損傷,並最終導致疾病,比如癌症、免疫缺陷、痴呆或發育缺陷。

如今,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蛋白如何協調受損DNA的修復,從而確保它在不同代之間保持穩定,並阻止鄰近未受損DNA受到附帶損害。

簡而言之,兩種稱為53BP1和RIF1的蛋白參與在斷裂的DNA鏈周圍構建三維「支架」。這種支架隨後在局部富集特殊的修復蛋白,這些蛋白供不應求,是不出錯地修復DNA所必需的。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哥本哈根大學諾和諾德基金會蛋白研究中心主任Jiri Lukas教授說,「這是一個獨特的發現。了解身體的自然防禦機制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某些蛋白如何進行溝通和修復受損DNA。這為更好地確定DNA損害如何引起疾病和設計藥物來改善對DNA不能保持穩定性的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機會。」

阻止退化

這項研究使用了高度先進的超解析度顯微鏡。這項技術使得人們能夠聚焦於活細胞,可視化觀察寬度大約是頭髮的千分之一的物體,並追蹤這種保護性蛋白支架如何在斷裂的DNA周圍組裝和生長。

論文第一作者、哥本哈根大學諾和諾德基金會蛋白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Fena Ochs說,「這好比是在發生骨折的腿上貼膏藥;它讓發生骨折的部位保持穩定,並阻止損傷加重而無法癒合。」

招募修復蛋白

那麼,為什麼這個發現如此新穎?先前的假設是諸如53BP1和RIF1之類的蛋白僅在DNA斷裂的最鄰近區域起作用。但是,藉助超解析度顯微鏡,這些研究人員能夠觀察到對斷裂的DNA進行無錯誤的修復需要更大的結構。

Fena Ochs說:「粗略地說,蛋白支架和DNA斷裂位點的比例之差相當於一個籃球和一個大頭針。」

據這些研究人員的說法,這種支持性蛋白支架比DNA斷裂位點要大得多的事實,突顯了細胞不僅要穩定住DNA損傷而且還要穩定住周圍環境的重要性。這樣就可保持受損位點及其附近區域的穩定性,並增加吸引細胞中高度專業化的修復蛋白進行準確修復的機率。

這些來自所謂Shieldin網絡的蛋白最近也被諾和諾德基金會蛋白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來。

缺少支架可能導致癌症等疾病

諸如這項新研究之類的

基礎研究

最顯著的好處之一是它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分子工具,以模擬並因而更好地了解疾病產生過程中發生的狀況。

當這些研究人員阻止細胞在斷裂的DNA周圍建立這種蛋白支架時,他們觀察到相鄰染色體的大部分快速解體。這導致了DNA受損的細胞開始嘗試自我修復,但是這種策略通常是徒勞的,並加劇了

遺傳

物質的破壞。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缺乏這些支架蛋白的人容易患上因DNA不穩定而引起的疾病。(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Fena Ochs et al. Stabilization of chromatin topology safeguards genome integrity.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659-4.

2.Researchers find 'protein-scaffolding' for repairing DNA damage
https://phys.org/news/2019-10-protein-scaffolding-dna.html

相關焦點

  • Nature:揭示DNA依賴性蛋白激酶在rRNA加工和造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2020年3月9日訊/生物谷BIOON/---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DNA-PK)是結合DNA並修復雙鏈斷裂的最重要的酶之一。這種修複方式對於產生能夠幫助免疫系統抵禦入侵者的受體至關重要。但是DNA-PK不僅結合DNA,而且還結合RNA。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Nature:DNA修復可能是亨廷頓舞蹈病的關鍵
    Mayo  Clinic的研究人員和美國健康研究院以及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身體基因修復系統的一個錯誤可以導致亨廷頓症的發生。     亨廷頓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HD)是一種由IT15基因上CAG重複序列異常擴展所致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揭示Shieldin蛋白複合物在DNA修復中起關鍵性作用doi:10.1038/s41586-018-0340-7在一項新的裡程碑研究中,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英國倫敦癌症研究所、荷蘭癌症研究院和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乳腺癌細胞和攜帶著BRCA1基因突變的小鼠。
  • Cell:戚益軍等解析小分子RNA在DNA雙鏈斷裂修復中的作用
    3月22日,國際著名雜誌Cell在線刊登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戚益軍博士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A Role for Small RNAs in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文章中,研究者報導了一類在DNA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修復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小分子RNA。
  • 酒精造成 DNA 損傷的新修復通路
    當人體攝入酒精後,酒精在肝臟中被乙醇脫氫酶(ADH)轉化為有毒的乙醛。乙醛也可以通過其他代謝途徑產生,或從環境中獲得(圖中未顯示)。乙醛經乙醛脫氫酶2(ALDH2)解毒,但有些情況下會在細胞中累積,並在DNA分子鹼基之間形成鏈間交聯(ICL)。這種損傷可以通過範可尼貧血通路修復,修復過程會讓ICL任意一邊的DNA鏈斷裂。但是,DNA斷裂有潛在的危害,還會導致有害的染色體重排和癌症。
  • 近期DNA修復領域成果一覽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知道Mcl-1蛋白在保護細胞免於程序性細胞死亡方面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很多類型的癌細胞都會產生過量的Mcl-1蛋白。揭示蛋白CYREN調節細胞選擇DNA修復途徑之謎doi:10.1038/nature24023是快速地做事情但會犯錯誤更好,還是做得慢些但做得完美更好呢?當決定選擇如何修復DNA中的斷裂時,細胞在兩種主要的修復途徑之間面臨著同樣的選擇。這種決定比較重要,這是因為錯誤的決定可能導致更多的DNA損傷和癌症。
  • Nature:重大進展!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2020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修復由酒精降解產物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突顯了飲酒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 Nature:揭秘PARP酶修復癌細胞斷裂DNA雙鏈的分子機制 有望幫助開發...
    2020年9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聖猶大兒童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PARP酶對雙鏈DNA進行斷裂修復的結構,相關研究結果表明,PARP2能填補這一缺口並將兩條斷裂的DNA端連接在一起。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DNA損傷修復——老問題還有新進展
    >2015年9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人體內存在著幾萬億個細胞,這些細胞內部一直存在分子的合成,轉運和修飾,而在這些過程中難免會發生錯誤。 近日,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就DNA損傷修復機制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揭示了這一過程的一些新信息。
  • 組蛋白修飾H3K4me2在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當DNA損傷發生時,細胞活動會中止,以便於DNA 修復蛋白接近並清除損傷。如果損傷得到及時修復,細胞活動和功能會恢復正常,繼續參與發育和衰老的過程。相反,如果修復沒有及時進行,就會造成細胞功能異常,從而導致發育障礙、癌症以及早衰。因此,了解DNA損傷修復的機制可以幫助人類理解疾病與衰老的成因。
  • 科學網—水稻DNA雙鏈斷裂修復基因克隆成功
    本報訊 近日,《植物生理學》在線發表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於恆秀團隊在水稻中成功克隆的與DNA雙鏈斷裂修復有關的基因OsATM
  • 《自然》子刊:DNA雙股斷裂修復機制的研究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的科學家,利用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簡稱ChIP)以及修飾過的I-Ppol酵素(一種能切斷DNA的酵素)來研究DNA雙股斷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簡稱DSBs)時蛋白質參與修復的機制,除了鑑定出參與DNA修復的蛋白質外,也觀察到這些蛋白質作用的先後順序
  • DNA斷裂橋接通過激活PARP2-HPF1通路修飾染色質
    為了揭示PARP酶識別染色質內DNA斷裂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解析了與核小體結合的人PARP2-HPF1的冷凍電鏡結構。結構表明PARP2-HPF1橋接兩個核小體,斷裂的DNA排列在合適的連接位置,這揭示了雙鏈DNA斷裂修復的第一步。橋接導致PARP2發生結構變化,從而導致催化結構域識別DNA斷裂信號,並結合HPF1和激活PARP2。
  • Nature:DDRNA在DNA損傷應答中的作用
    隨著人們對生物領域研究的深入,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s, ncRNAs)在一系列生物學事件中的作用被越來越多的發現和認識。比如,一些ncRNA可以在DICER和DROSHA的作用下切割成短的雙鏈小RNA,這些小RNA靶向沉默細胞內的mRNA,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RNA幹擾。
  • 孫玉華團隊揭示自閉症相關蛋白ADNP在神經誘導和分化中的關鍵作用
    中國自閉症患者中,青少年患者的比例高達20%,並以每年20萬患者的速度增加。根據個體遺傳背景的不同,患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功能異常,如智力、語言、行為、發育延遲以及顏面部發育缺陷等。但是,由於目前缺乏對相關疾病病因的深入認知,臨床上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功能依賴性神經保護蛋白(ADNP)是一種廣泛表達在大腦的轉錄因子。
  • Nature:蛋白TRAIP是DNA鏈間交聯修復的主調節因子
    2019年3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細胞通常使用多種途徑來修復相同的DNA損傷,並且修復途徑的選擇對於維持基因組保真度具有重要意義。DNA鏈間交聯共價地將兩條DNA鏈連接在一起,因而阻斷DNA複製和轉錄;化學療法就是利用這些交聯物的細胞毒性來發揮作用的。在非洲爪蟾卵提取物中,複製叉與鏈間交聯物的碰撞啟動了兩種不同的修復途徑。
  • 揭示DNA去甲基化與DNA損傷修復之間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 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Nature新研究:酒精導致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
    不過,在亞洲人群中,普遍存在這種酶失活的現象——這也是喝酒上臉的原因所在。第二重保護,就是修復乙醛誘發的DNA交聯損傷。此前,科學家們已經發現,DNA交聯損傷可以通過範可尼貧血(FA)通路修復。方法很直接,就是把「鎖」住的部分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