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戚益軍等解析小分子RNA在DNA雙鏈斷裂修復中的作用

2020-12-05 生物谷

3月22日,國際著名雜誌Cell在線刊登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戚益軍博士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A Role for Small RNAs in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文章中,研究者報導了一類在DNA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修復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小分子RNA。

DNA雙鏈斷裂可以導致突變、基因組不穩定性和細胞死亡,因此DNA雙鏈斷裂的修復對保持基因組的完整性和細胞的存活至關重要。真核生物具有複雜的DNA雙鏈斷裂修復通路,這些通路涉及一系列蛋白質的協調參與。戚益軍研究組利用DNA雙鏈斷裂修復報告系統在擬南芥中發現,小分子RNA可以特異性地從DNA雙鏈斷裂位點的鄰近序列產生。這些小分子RNA被命名為diRNA (DSB-induced small RNA)。進一步研究發現,diRNA的產生依賴於PI3激酶ATR,RNA聚合酶IV和DCL(Dicer-like),其產生後被AGO2蛋白招募而起作用。在擬南芥中,這些因子的突變可導致DNA雙鏈斷裂修復效率的下降。戚益軍研究組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研究組合作研究發現,diRNA也可在人細胞中產生並且參與DNA雙鏈斷裂的修復。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小分子RNA在真核生物DNA雙鏈斷裂修復過程中具有保守的重要功能,並為人們對DNA雙鏈斷裂修復機理的認識提供了突破性的新概念。

博士研究生韋薇和巴肇慶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參與該論文研究的還有技術員吳楊和馬妍亭,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楊運桂研究員,高敏博士和Jannie Danielsen博士,法國Clermont Université的Charles White教授和Simon Amiard博士。戚益軍博士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該項研究由科技部973項目資助。(生物谷Bioon.com)

A Role for Small RNAs in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Wei Wei, Zhaoqing Ba, Min Gao, Yang Wu, Yanting Ma, Simon Amiard, Charles I. White, Jannie Michaela Rendtlew Danielsen, Yun-Gui Yang, Yijun Qi

Eukaryotes have evolved complex mechanisms to repair DNA double-strand breaks (DSBs) through coordinated actions of protein sensors, transducers, and effectors. Here we show that ∼21-nucleotide small RNAs are produced from the sequences in the vicinity of DSB sites in Arabidopsis and in human cells. We refer to these as diRNAs for DSB-induced small RNAs. In Arabidopsis, the biogenesis of diRNAs requires the PI3 kinase ATR, RNA polymerase IV (Pol IV), and Dicer-like proteins. Mutations in these proteins as well as in Pol V cause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DSB repair efficiency. In Arabidopsis, diRNAs are recruited by Argonaute 2 (AGO2) to mediate DSB repair. Knock down of Dicer or Ago2 in human cells reduces DSB repair. Our findings reveal a conserved function for small RNAs in the DSB repair pathway. We propose that diRNAs may function as guide molecules directing chromatin modifications or the recruitment of protein complexes to DSB sites to facilitate repair.

相關焦點

  • Cell Res:戚益軍等小非編碼RNA參與DNA損傷修復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4年3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楊運桂研究組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合作研究發現,小非編碼RNA(diRNA)及其效應蛋白Ago2調控DNA同源重組修復重要因子Rad51在DNA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位點的招募,從而調節DNA修復的作用機制,相關論文在Cell Research
  • 科學網—水稻DNA雙鏈斷裂修復基因克隆成功
    本報訊 近日,《植物生理學》在線發表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於恆秀團隊在水稻中成功克隆的與DNA雙鏈斷裂修復有關的基因OsATM
  • 德研究發現與DNA雙鏈斷裂修復相關基因
  • Nature:揭示蛋白支架在修復DNA斷裂中起關鍵作用
    結果就是DNA鏈可以在每個細胞分裂周期中至少斷裂一次,並且這種頻率會因某些生活方式(比如吸菸)或先天性DNA修復缺陷而增加。這就導致不可逆轉的遺傳損傷,並最終導致疾病,比如癌症、免疫缺陷、痴呆或發育缺陷。如今,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蛋白如何協調受損DNA的修復,從而確保它在不同代之間保持穩定,並阻止鄰近未受損DNA受到附帶損害。
  • Mol Cell:戚益軍等擬南芥RNA介導DNA甲基化通路研究獲進展
    ARGONAUTE4/siRNA Complexes,」,文章中,研究者報導了擬南芥RNA介導DNA甲基化(RdDM)通路中,ARGONAUTE4/siRNA複合體在細胞質內組裝和選擇性進入細胞核的分子機制。
  • Mol Cell:科學家揭示DNA斷裂被修復的分子機制
    來自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修復DNA損傷的過程或許遠比我們想像之中要複雜得多,DNA雙鏈破碎的末端結構或許並不僅僅是加入進去那麼簡單,其首先會發生一種精細化地改變以便原來的遺傳信息能夠被儲存起來。
  • 雙鏈DNA同源重組與修復研究
    雙鏈斷裂的DNA能夠以其同源染色體為模板,通過同源重組的方式修復,這一過程對DNA複製、DNA損傷的修復及減數分裂中重組和同源染色體分離等有重要作用。
  • Nature:揭秘PARP酶修復癌細胞斷裂DNA雙鏈的分子機制 有望幫助開發...
    2020年9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聖猶大兒童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PARP酶對雙鏈DNA進行斷裂修復的結構,相關研究結果表明,PARP2能填補這一缺口並將兩條斷裂的DNA端連接在一起。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CDK12控制著DNA修復基因的RNA轉錄本長短doi:10.1038/s41586-018-0758-y基因BRCA1和BRCA2發生突變對乳腺癌和卵巢癌構成嚴重風險,這是因為它們通過幹擾同源重組修復(HR)來危害細胞的基因組穩定性,其中同源重組修復是一種準確地修復有害的DNA雙鏈斷裂的關鍵機制。
  •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3日電 11月2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擬南芥中長非編碼RNA的系統鑑定揭示反義RNA調控MAF4基因」(Global identification of Arabidopsis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損傷與修復機制在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和腫瘤發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經過科學家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對於DNA損傷修復機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別1.
  • 中國科學家戚益軍小組首次在單細胞生物中發現miRNA
    5月15日《Genes & Development》一篇文章報導,由中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戚益軍(Yi-Jun Qi)博士率領的國際研究小組,在單細胞綠藻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中發現microRNAs,這是首次在單細胞生物中發現miRNAs。
  • Nature:揭示DNA依賴性蛋白激酶在rRNA加工和造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2020年3月9日訊/生物谷BIOON/---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DNA-PK)是結合DNA並修復雙鏈斷裂的最重要的酶之一。這種修複方式對於產生能夠幫助免疫系統抵禦入侵者的受體至關重要。但是DNA-PK不僅結合DNA,而且還結合RNA。
  • CDK12控制著DNA修復基因的RNA轉錄本長短
    基因BRCA1和BRCA2發生突變對乳腺癌和卵巢癌構成嚴重風險,這是因為它們通過幹擾同源重組修復(HR)來危害細胞的基因組穩定性,其中同源重組修復是一種準確地修復有害的DNA雙鏈斷裂的關鍵機制。如果沒有利用這種機制修復DNA雙鏈斷裂的能力,那麼細胞就不得不採用更容易出錯因而更容易發生癌變的DNA修複方式。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DNA修復異常會引起癌症?
    在真核細生物細胞中,DNA在細胞核內和線粒體內都存在。DNA在人類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儲存了遺傳信息,能夠讓遺傳信息在生命物體中代代相傳;並且DNA可指導RNA和蛋白質的合成。DNA分子聚集在一起,在細胞中呈現雙螺旋結構。大多數DNA損傷會影響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如,鹼基本身的化學性質改變,引入的原本沒有的化學鍵或加合物,都可以破壞DNA分子原來的雙螺旋結構。
  • CDK12控制著DNA修復基因的RNA轉錄本長短
    2018年12月8日/生物谷BIOON/---基因BRCA1和BRCA2發生突變對乳腺癌和卵巢癌構成嚴重風險,這是因為它們通過幹擾同源重組修復(HR)來危害細胞的基因組穩定性,其中同源重組修復是一種準確地修復有害的DNA雙鏈斷裂的關鍵機制。
  • 近期DNA修復領域成果一覽
    DNA修復機制包括核苷酸池消毒(nucleotide pool sanitization)、直接修復(DR)、鹼基切除修復(BER)、核苷酸切除修復(NER)、錯配修復(MMR)、同源重組修復(HRR)和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糖化是體內的一種重要的DNA損傷來源,與增加的突變率和DNA鏈斷裂相關聯。
  • 清華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揭示植物AGO1促進基因轉錄新功能
    清華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揭示植物AGO1促進基因轉錄新功能清華新聞網1月2日電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在《發育細胞》期刊(Developmental Cell)發表了題為《擬南芥ARGNAUTE1在植物響應激素和脅迫過程中結合染色質並促進基因表達》(Arabidopsis ARGONAUTE 1 Binds
  • NMN中國:NAD+通過這些手段修復DNA
    02、DNA的修復 DNA中的核糖、鹼基以及磷酸二酯鍵都能成為DNA損傷的部位。常見的DNA損傷包括點突變、缺失、插入、倒位或轉位以及雙聯斷裂、鹼基破壞、脫落,DNA-蛋白質鉸鏈等。 DNA損傷之後,機體可以通過一些保護措施修復損傷,包括光逆轉、切除修復、重組修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