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戚益軍小組首次在單細胞生物中發現miRNA

2021-01-08 生物谷

    5月15日《Genes & Development》一篇文章報導,由中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戚益軍(Yi-Jun Qi)博士率領的國際研究小組,在單細胞綠藻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中發現microRNAs,這是首次在單細胞生物中發現miRNAs。

    新發現不僅顛覆了長期以來人們對「miRNAs只存在於多細胞生物中」的教條認識,還為日益繁榮的小RNA世界又增加了一條重要信息。但這些miRNAs在綠藻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

    miRNAs是一組保守的、長度大約21核苷的RNA序列,通過劈開與之互補的mRNA靶標或抑制基因翻譯,調節基因的表達。miRNAs在動物和植物都存在,它們是多細胞發育的關鍵調節者。

    戚博士等將他們在綠藻中發現的大量miRNAs,在單細胞生命中進一步深入,發現單細胞miRNAs與植物miRNAs有相似的功能特徵,能夠在體內和體外指導靶mRNAs斷裂;另外,配子分化時,miRNAs的表達模式發生變化,說明其可能有調節有性生殖的作用。

    在單細胞生物中發現miRNAs還有進化學上的意義,單細胞和多細胞生物都有miRNAs,說明miRNAs途徑在多細胞生命形式出現之前即以存在,缺乏普遍存在的保守miRNAs基因的藻類、動物和植物,則可能是單獨進化產生的。


原始出處: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April 30, 2007
Genes and Development, DOI: 10.1101/gad.1543507

A complex system of small RNAs in the unicellular green alga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Tao Zhao1,4, Guanglin Li2,4, Shijun Mi1, Shan Li1, Gregory J. Hannon3, Xiu-Jie Wang2,6, and Yijun Qi1,5

1 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Zhongguancun Life Science Park, Beijing 102206,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Genomics,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3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Watson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Cold Spring Harbor, New York 11724, USA

Endogenous small RNAs function in RNA interference (RNAi) pathways to control gene expression through mRNA cleavage, translational repression, or chromatin modification. Plants and animals contain many microRNAs (miRNAs) that play vital roles in development, including helping to specify cell type and tissue identity. To date, no miRNAs have been reported in unicellular organisms. Here we show that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a unicellular green alga, encodes many miRNAs. We also show that a Chlamydomonas miRNA can direct the cleavage of its target mRNA in vivo and in vitro. We further show that the expression of some miRNAs/Candidates increases or decreases during Chlamydomonas gametogenesis. In addition to miRNAs, Chlamydomonas harbors other types of small RNAs including phased small interfering RNAs (siRNAs) that are reminiscent of plant trans-acting siRNAs, as well as siRNAs originating from protein-coding genes and transposon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miRNA pathway and some siRNA pathways are ancient mechanisms of gene regulation that evolved prior to the emergence of multicellularity.

[Keywords: Chlamydomonas; miRNA; mRNA cleavage; small RNA; RNAi; RISC]

戚益軍 博士簡介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教育經歷

2001 浙江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
1995 南京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06-present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4-2006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博士後
 
2001-2004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後
 
研究概述:

    RNA幹擾 (RNA interference, RNAi) 是真核生物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它在很多不同的生物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過程包括發育調控,抵抗病毒侵染,以及染色質修飾。RNAi的重要特徵包括Dicer切割產生小分子RNA和RNA誘導的沉默結合體 (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 的形成。RISC可以導致轉錄或轉錄後水平的基因沉默。在植物中存在多種RNAi通路,這包括siRNA介導的轉錄後水平的基因沉默,miRNA介導的切割或翻譯抑制和轉錄水平的基因沉默。轉錄水平的基因沉默通常與染色質的修飾(DNA和histone的甲基化)緊密相關。

    我們實驗室綜合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方法,以擬南芥和衣藻為模式生物,研究中RNAi的作用機理和功能。我們的興趣包括RISC的形成,小分子RNA如何識別和導致同源染色質的修飾,RNAi組分如何在不同通路中特異化,以及小分子RNA在擬南芥和衣藻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作用。

    RNAi的發現不但拓寬了本實驗室對RNA在基因表達中調控作用的了解,同時給我們提供了研究基因功能的強大工具。我們實驗室也對RNAi在植物功能基因組中的應用有興趣。

相關報導:

果蠅中miRNA像原癌基因一樣

miRNA 的生物合成過程

miRNA和siRNA的基本介紹及區別

高峰:Nature子刊講述miRNA過程新成員

RNAi & miRNA專題

miRNA:一種新的基因表達調節子

PNAS:發現miRNA在調節卵生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植物miRNA功能研究有新發現

miRNA證明癌症和炎症有關

相關焦點

  • 首個miRNA發現者合力開發miRNA分析技術
    該論文首次報導了在單細胞生物中存在miRNAs。《基因和發展》發表了對該論文的評論文章(Perspective)「Expanding RNA physiology: microRNAs in a unicellular organism」和題為「Unicellular miRNA Discovery」的新聞稿(Press release)。
  • 首次證實:單細胞生物具備「高智商」行為!擱置百年的生物學大發現終於確認
    直到大約 6 億年前,一些單細胞生物才跨越了多細胞生物的界限。在今天,單細胞生物是原始和簡單的代名詞。然而,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些單細胞生物的能力可能遠遠超出它們的遠親人類的想像。10 年前,在英國生物學家 Dennis Bray 的一次演講中,Herbert Spencer Jennings 在 1906 年發表的著作《低等生物的行為》中有一個特別的實驗引起了 Gunawardena 的注意。Jennings 當時正在研究廣泛分布的淡水原生生物 S. roeselii。這些單細胞生物以其相對較大的體積和獨特的喇叭狀身體而著稱。
  • Cell:戚益軍等解析小分子RNA在DNA雙鏈斷裂修復中的作用
    3月22日,國際著名雜誌Cell在線刊登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戚益軍博士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A Role for Small RNAs in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文章中,研究者報導了一類在DNA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修復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小分子RNA。
  • 馬裡亞納海溝發現世界最大單細胞生物 超過10釐米
    在一次由美國聖地牙哥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執行的夏季考察航程中,海洋生物學家們首次確認了一種生活於極深大洋海底的巨型阿米巴蟲的存在。考察小組首次在此確認了一種名為「xenophyophore」的單細胞生物的最深生存深度紀錄。這種生物僅生存於深海環境中。「Xenophyophores」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大小,它的單個細胞直徑常常可以超過10釐米,以及它們在海床上分布的數量之多,還有它們在海底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
  • 科學家首次用單細胞測序方法分類神經細胞
    美國史丹福大學駱利群和史蒂芬·夸克兩名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美國《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首次將單細胞RNA(核糖核酸)測序技術運用到果蠅的嗅覺神經研究上,發現通過分析基因表達圖譜,能準確地把神經細胞分類。這是在基因水平上首次給不同神經細胞準確分類。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李紅傑博士在美國科學院院士、駱利群教授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
  •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3日電 11月2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擬南芥中長非編碼RNA的系統鑑定揭示反義RNA調控MAF4基因」(Global identification of Arabidopsis
  • 深海發現不怕熱的單細胞生物,120℃還能生存!
    近日,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在意想不到的區域發現單細胞微生物,它們存活於溫度高於水沸點的深海沉積物中。該國際研究小組包括3位美國羅得島大學海洋學研究生院科學家,其中海洋學教授阿瑟·斯皮瓦克(Arthur Spivack)稱,地球表面的水沸點為100攝氏度,然而我們發現溫度達到120攝氏度的深海沉積物中也存在單細胞微生物。該研究結果是基於2016年為期兩個月的海洋考察數據,並於2020年12月發表在《科學》上。
  • 單細胞生物竟具備「高智商」行為!擱置百年的生物學大發現被證實
    曾經,單細胞生命獨霸地球。在大約 30 億年的時間長河裡,一代代單細胞生物只在彼此之間進食、生長和繁殖,在地球上的每個生態位上形成複雜而動態的生態系統。直到大約 6 億年前,一些單細胞生物才跨越了多細胞生物的界限。在今天,單細胞生物是原始和簡單的代名詞。
  • 微小無腦的單細胞生物也可以做出複雜「決定」
    當單細胞生物Stentor roeselii表面接觸某些物質時,會迅速收縮擺脫它們。一個多世紀前,美國動物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詹寧斯對一種叫做Stentor roeselii的相對較大、喇叭狀單細胞生物進行試驗,結果顯示,當他在這些單細胞生物周圍釋放一種刺激性胭脂紅粉末時,觀察到單細胞以一種可預見的模式進行反應。
  • 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報導葉綠體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
    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報導葉綠體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的重要機制清華新聞網12月29日電 12月2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研究組在《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葉綠體到細胞核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Chloroplast-to-Nucleus
  • 中國科學家發現地球早期最原始低等的真後生動物
    新華網西安5月6日電(記者許祖華馮國)中國科學家對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的研究又取得重要突破,一種名為春光蟲和另一種俗稱「海筆」的八射珊瑚化石被證實是現代兩類最低等的真後生動物――櫛水母類和刺胞類的原始代表,進而首次勾勒出了整個動物界早期譜系演化的全貌輪廓。
  • 清華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揭示植物AGO1促進基因轉錄新功能
    清華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揭示植物AGO1促進基因轉錄新功能清華新聞網1月2日電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在《發育細胞》期刊(Developmental Cell)發表了題為《擬南芥ARGNAUTE1在植物響應激素和脅迫過程中結合染色質並促進基因表達》(Arabidopsis ARGONAUTE 1 Binds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中新社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引起國際物理學界巨大反響,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10日稱讚其是諾貝爾獎級的成績。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三年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不用呼吸的生物:在鮭魚體內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不需要呼吸的生物?
    生活特別閱讀:科學家首次發現在鮭魚體內存在不需要呼吸的生物? 大家好,這裡是「青柳悅生活」!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這種在鮭魚體內不需要呼吸的生物是什麼?
  • Nature Comm | 戚益軍/程祝寬合作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
    在禾本科植物雄性生殖器官花葯中特異表達著一類小RNA—phasiRNA (phased small interfering RNA) 。在水稻生殖細胞中,眾多phasiRNA與生殖細胞特異表達的MEL1/OsAGO5c相結合。phasiRNA生成通路關鍵因子的功能缺失或特定phasiRNA的異常可導致溫敏或光敏雄性不育,表明phasiRNA在調控雄性生殖細胞發育和植物育性中發揮重要功能。但迄今為止,phasiRNA的靶標及其功能機制尚不清楚。
  •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在北太平洋深海中,鯨落維持了至少有43個種類12490個生物體的生存,促進了深海生命的繁榮。據中山大學官網顯示,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謝偉副教授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1600米水深處,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一具長約三米的「鯨落」。此次發現的鯨落處於南海中部海山上,根據其形態特徵,估計為一隻齒鯨屍體,初步被認為是鳥嘴鯨。
  •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新社深圳10月18日電(記者 鄭小紅)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首次證實線蟲基因組中存在DNA甲基化現象,從而改寫了傳統觀念中線蟲中沒有該表觀遺傳修飾的歷史,同時也使以DNA甲基化序列做靶標進行抗寄生蟲藥物研發成為可能,為抗旋毛形線蟲病的藥物開發提供了全新思路。
  • Cell Res:戚益軍等小非編碼RNA參與DNA損傷修復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4年3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楊運桂研究組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合作研究發現,小非編碼RNA(diRNA)及其效應蛋白Ago2調控DNA同源重組修復重要因子Rad51在DNA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位點的招募,從而調節DNA修復的作用機制,相關論文在Cell Research
  • MALDI質譜成像首次用於單細胞3D化學成像
    探索如何調節代謝物和脂質是理解生物系統中發生的生物途徑和發育過程的關鍵。傳統分析方法研究小代謝物和脂質需要大量的樣品製備、費力的提取、衍生化以及先期對目標化合物的了解。由於樣品製備方案和儀器的發展,質譜成像(MSI)已成為這些研究中廣泛使用的分析工具。
  • 單細胞生物是簡單的代名詞?不!
    不可小覷的單細胞 曾幾何時,單細胞生物獨霸著整個星球。在大約30億年的時間裡,一代代單細胞生物只在彼此之間相互為食、生長和繁殖。它們在原始的水域和陸地上繁衍生息,在地球上的各個生態位上形成複雜而動態的生態系統。大約到了6億年前,有的甚至跨越了邊界,成為了多細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