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戚益軍等小非編碼RNA參與DNA損傷修復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2-06 生物谷

2014年3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楊運桂研究組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合作研究發現,小非編碼RNA(diRNA)及其效應蛋白Ago2調控DNA同源重組修復重要因子Rad51在DNA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位點的招募,從而調節DNA修復的作用機制,相關論文在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

DSB是真核生物基因組後果最嚴重的損傷,可以導致基因突變、基因組不穩定和細胞死亡,因此與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真核細胞已演化出了複雜的DSB修復機制,涉及到一系列感應蛋白、傳導蛋白和效應蛋白的協調作用。在該合作團隊此前的研究中(Cell ,2012),戚益軍研究組首次發現了植物細胞中存在一類特異性受DSB誘導並在DSB修復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小RNA,diRNA (DSB-induced small RNA),隨後楊運桂研究組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確認這類特異性diRNA的存在。diRNA如何介導DSB修復尚不清楚。

科研人員利用生化和細胞生物學等手段,發現diRNA只調控DSB的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修復途徑,而不影響非同源末端連接(Non-homologous end-joining)修復途徑。這種特異性修復活性依賴於diRNA的效應蛋白Ago2。研究人員發現,Ago2可與同源重組修復重要因子Rad51形成複合物,並且Rad51在DSB位點的招募和同源重組修復活性取決於Ago2的催化活性及其結合小RNA的能力。DSB末端的加工,RPA和Mre11在單鏈DNA末端的裝載不受diRNA和Ago2調控,說明Ago2很可能通過直接調節Rad51的招募發揮作用。這些研究結果表明,Ago2可能在diRNA的指導下,促進Rad51在DNA雙鏈斷裂位點的招募或滯留,從而調控同源重組活性,高效修復DNA損傷。

該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小RNA在DNA雙鏈斷裂修復過程中的保守性和重要功能,為後續從小RNA和DNA修復角度開展對人類疾病如惡性腫瘤發生發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Cell Research     doi: 10.1038/cr.2014.36

Ago2 facilitates Rad51 recruitment and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Min Gao1,4, Wei Wei2,3, Ming-Ming Li1,4, Yong-Sheng Wu1, Zhaoqing Ba2,3, Kang-Xuan Jin1,4, Miao-Miao Li1,4, You-Qi Liao1,4, Samir Adhikari1,4, Zechen Chong1, Ting Zhang1, Cai-Xia Guo1, Tie-shan Tang5, Bing-Tao Zhu6, Xing-Zhi Xu6, Niels Mailand7, Yun-Gui Yang1,4, Yijun Qi2,3 and Jannie M Rendtlew Danielsen1,7

DNA double-strand breaks (DSBs) are highly cytotoxic lesions and pose a major threat to genome stability if not properly repaired. We and others have previously shown that a class of DSB-induced small RNAs (diRNAs) is produced from sequences around DSB sites. DiRNAs are associated with Argonaute (Ago) protein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SB repair, though the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they act remains unclear. Here, we report that the role of diRNAs in DSB repair is restricted to repair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 and that it specifically relies on the effector protein Ago2 in mammalian cells. Interestingly, we show that Ago2 forms a complex with Rad51 and that the interaction is enhanced in cells treated with ionizing radiation. We demonstrate that Rad51 accumulation at DSB sites and HR repair depend on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mall RNA-binding capability of Ago2. In contrast, DSB resection as well as RPA and Mre11 loading is unaffected by Ago2 or Dicer depletion, suggesting that Ago2 very likely functions directly in mediating Rad51 accumulation at DSBs. Taken together,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guided by diRNAs, Ago2 can promote Rad51 recruitment and/or retention at DSBs to facilitate repair by HR.

相關焦點

  • Cell:戚益軍等解析小分子RNA在DNA雙鏈斷裂修復中的作用
    3月22日,國際著名雜誌Cell在線刊登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戚益軍博士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A Role for Small RNAs in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文章中,研究者報導了一類在DNA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修復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小分子RNA。
  • Mol Cell:戚益軍等擬南芥RNA介導DNA甲基化通路研究獲進展
    5月17日,國際著名雜誌Molecular Cell在線刊登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戚益軍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Cytoplasmic Assembly and Selective Nuclear Import of Arabidopsis
  •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3日電 11月2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擬南芥中長非編碼RNA的系統鑑定揭示反義RNA調控MAF4基因」(Global identification of Arabidopsis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Nature:重大進展!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2020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修復由酒精降解產物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突顯了飲酒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 Cell:揭示細胞保護它們的DNA免受機械應力損傷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老化生物學研究所、科隆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不僅通過讓細胞核變形,而且還通過讓遺傳物質變得柔軟來保護自己免受由這樣的機械應力(mechanical stress)帶來的損傷。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果DNA損傷沒有被正確修復,可能發生以下3種情況細胞衰老,加速細胞衰老進程細胞凋亡,DNA損傷過度無法修復時,會啟動凋亡程序來清除損傷的細胞細胞癌變,DNA損傷部分修復的情況下,細胞會出現各種基因組變異,累積到一定程度導致正常細胞癌變成為腫瘤細胞DNA
  • 傳說中的「永久性損傷」可以被修復?看看這個全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當然,我們複雜又強大的機體中,存在著抵禦乙醛的兩道防線:乙醛脫氫酶(ALDH2)以及DNA損傷修復蛋白(FANCD2蛋白),在我們喝完酒之後,他們或許能幫我抵擋住乙醛的傷害。為了減少修復機制的幹擾,增強這一研究成果的說服力,研究團隊小手一揮,在實驗小鼠身上,把這兩個基因敲除了。
  • Science:泛素化過程參與DNA損傷與修復
    來自耶魯大學醫學院治療性放射線學系,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內醫系的研究人員發現受體相關蛋白80(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80,RAP80)參與了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在DNA損傷應答中的作用,而RAP80具有一泛素作用結構域,從而研究人員認為
  • RNAPII的泛素化促進DNA損傷修復
    DNA損傷停滯的RNAPII的泛素化促進轉錄偶聯修復。他們開發了一種鏈特異性的ChIP-seq方法,該方法揭示了RPB1-K1268泛素化對於修復和解決DNA損傷處的轉錄瓶頸非常重要。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RNAPII泛素化為激活TC-NER以及同時處理DNA損傷的RNAPIIo提供了兩級保護機制,共同防止長時間的轉錄停滯並阻止神經衰退。
  • Nat Cell Biol:鑑別出減緩並修復致癌DNA損傷的分子機制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保護細胞免於天然DNA錯誤的特殊機制,這種天然DNA錯誤會永久損傷機體的遺傳代碼,並誘發諸如癌症等多種疾病發生。
  • DNA修復與腫瘤調控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重要病原菌感染與致病過程中蛋白質機器的功能機制」 項目支持下,同濟大學的戈寶學團隊和毛志勇團隊合作,發現了DNA修復與腫瘤調控新機制。
  • Cancer Res:北大鄭曉峰團隊揭示去泛素化酶調控DNA損傷修復新機制
    DNA損傷修復受到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嚴格而精細的調控,其中,去泛素化酶通過兩種主要方式參與到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直接作用到損傷位點或者調控DNA損傷應答關鍵的因子。鑑於DNA損傷應答調控的複雜性,鑑定新的參與到DNA損傷修復中的去泛素化酶,闡明其發揮作用的機制,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DDR修復的分子機制。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DNA損傷修復——老問題還有新進展
    當DNA發生損傷組蛋白γH2AX(紅色螢光)聚集在損傷位置,隨後招募53BP1(綠色螢光)幫助修復 為了保證細胞能夠存活並進行適當的複製,機體需要許多機制修復DNA損傷,雖然這個領域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但是關於這一基本過程仍有許多未解問題等待科學家們去探究。 近日,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就DNA損傷修復機制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揭示了這一過程的一些新信息。
  • Nature新研究:酒精導致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
    當酒精代謝物乙醛沒能被及時分解為乙酸,乙醛就會侵入細胞誘發DNA損傷,增加細胞癌變風險。一則好消息是,Nature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乙醛誘發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新的DNA修復機制那麼,這種損傷就不能修復了嗎?其實,我們的身體針對乙醛帶來的傷害,有兩重保護。第一重保護,與乙醛脫氫酶2(ALDH2)有關,這種酶能將乙醛轉化為無害的乙酸。
  • 非編碼RNA參與顱內動脈瘤病理機制的研究進展
    RNA,siRNA)、長鏈非編碼核糖核酸(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及環狀核糖核酸(circular RNA,circRNA)在顱內動脈瘤致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研究發現miR-29通過轉錄後機制抑制蛋白表達影響動脈瘤的形成、進展和破裂。有研究對經過篩選的miRNA進行生物信息學和功能分析,發現9個靶基因與動脈瘤發病相關。
  • 研究發現生物鐘因子通過改變DNA修復來促進腫瘤的進展
    事實上,研究表明,當睡眠不足、時差或輪班工作擾亂晝夜節律時,包括前列腺癌在內的一些癌症的發病率會增加,前列腺癌是美國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由於迫切需要開發治療前列腺癌的新靶點,西德尼·金梅爾癌症--傑斐遜健康中心(SKCC)的研究人員探索了生物鐘時鐘,並發現時鐘基因哭泣-1在癌症進展中起著意想不到的作用。這項研究於1月15日發表。自然通訊.
  • Cell:科學家鑑別出維持細胞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保持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研究者所使用的DNA損傷製劑能夠引發多種類型損傷,而這些損傷也能通過多種不相關的DNA修復通路來進行修復,在多種類型的DNA損傷劑中最常見的一種就是無鹼基位點,目前研究人員並未發現單鏈DNA中修復無鹼基位點的機制,本文研究中研究者發現HMCES或許就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目前,全球範圍內數百萬人遭受著脊髓損傷帶來的痛苦。脊髓損傷後神經的自我修復能力有限,多種應用於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的治療方法如神經保護及神經再生治療等,其療效均難以令人滿意。本文對脊髓損傷後神經自我修復過程及相關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