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ell Biol:鑑別出減緩並修復致癌DNA損傷的分子機制

2020-12-06 生物谷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保護細胞免於天然DNA錯誤的特殊機制,這種天然DNA錯誤會永久損傷機體的遺傳代碼,並誘發諸如癌症等多種疾病發生。研究者表示,這種機制能給給予細胞有機會停止突變細胞在體內的複製和分裂,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抵禦癌症等多種疾病的新型療法。

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

為了限制遺傳代碼的有害改變所誘發的潛在疾病,機體中的細胞會依賴一種天然的防禦機制,研究者揭示了特殊蛋白質如何吞沒並保護受損的DNA,直至其損傷被修復,該過程依賴於細胞中的定時精確控制機制。研究者Jiri Lukas說道,人類細胞中的這種特殊機制能減緩分裂細胞中DNA損傷的擴散和傳播。

此前研究人員發現,在DNA複製期間遺傳性的DNA損傷在被稱之為53BP1核小體的特殊細胞器中會處於被保護的狀態;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利用螢光染料對人類活細胞中的53BP1核小體進行標記,隨後在顯微鏡下連續追蹤其多代細胞的狀況,這就能夠幫助研究者首次觀察到遺傳性DNA損傷的命運,即直接從母體細胞傳遞到子代細胞中的命運。研究者指出,這種「修復工具箱」中關鍵的分子是一種名為RAD52的酶類,其是一種腫瘤抑制蛋白家族成員。

研究者Kai John Neelsen教授說道,當其修復母體細胞製造或並未修復的DNA損傷時,53BP1核小體能夠減緩子代細胞中的細胞分離,從而使其達到細胞生命周期中的剩餘時間,目前研究者能夠預測到,第二次機會的失敗就會將最初能夠治癒的DNA損傷轉化為後期無法修復的損傷,而這種錯誤的積累就會誘發諸如癌症等多種疾病的發生。

本文研究對於癌症療法的開發至關重要,由於很多癌症藥物能夠破壞快速分裂的癌細胞中的DNA,因此理解修復DNA的機制對於開發新型癌症療法並減少藥物的副作用至關重要。最後研究者指出,本文研究揭示了細胞應對遺傳性DNA損傷的特殊機制,隨著研究人員在細胞分裂過程中鑑別出關鍵的蛋白質,研究人員就有望開發出新型潛在的癌症療法。(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Julian Spies, Claudia Lukas, Kumar Somyajit, et al. 53BP1 nuclear bodies enforce replication timing at under-replicated DNA to limit heritable DNA damage. Nature Cell Biology, 2019; DOI: 10.1038/s41556-019-0293-6

相關焦點

  • Cell:科學家鑑別出維持細胞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保持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研究者表示,這種機制是由一種名為HMCES的蛋白質所開啟的,HMCES是此前研究者所鑑別出的200多種蛋白質家族的一種,這些蛋白質屬於特殊分子機器的一員,其能在細胞分裂時幫助DNA進行複製。其中有些蛋白質是用於與DNA複製相關的功能,而包括HMCES在內的一些蛋白質則並未發現該功能。
  • Nat Cell Biol:鑑別出幫助機體抵禦癌症的特殊「染色體掃描儀」蛋白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修復人類DNA嚴重損傷的一種新型機制,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Cell Biology上,研究者指出,細胞中的這種特殊「掃描儀」能夠決定無瑕疵的DNA修復過程是否被開啟。
  • Nat Struct Mol Biol:DNA損傷修復因子的結構
    因此,有效修復機制是細胞存活和細胞功能所必需的,所謂的MRN複合物就是修復機制的重要組分,其結構已被闡明。MRN複合物由核酶Mre11、三磷酸腺苷酶Rad50和蛋白質Nbs1構成,其中Nbs1蛋白負責招募ATM蛋白,ATM蛋白在DNA損傷及損傷部位的早期細胞反應中起重要作用,但還不清楚MRN複合物如何確切地識別雙鏈斷裂。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損傷與修復機制在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和腫瘤發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經過科學家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對於DNA損傷修復機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別1.
  • 臺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細胞DNA損傷修復調控機制
    臺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細胞DNA損傷修復調控機制 2008年06月20日 16: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6月20日電 臺「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暨生物化學研究所代理所長蔡明道研究團隊,新發現人體細胞中的DNA損傷修復機制的調控
  • DNA損傷與修復(注意區分!!)
    DNA突變是指個別dNMP(脫氧單磷酸核苷)殘基以至片段DNA在結構、複製或表型功能的異常變化,也稱為DNA損傷。DNA損傷修復(repair of DNA damage)在多種酶的作用下,生物細胞內的DNA分子受到損傷以後恢復結構的現象。DNA損傷修復的研究有助於了解基因突變的機制,衰老和癌變的原因,還可應用於環境致癌因子的檢測。
  • 酒精造成 DNA 損傷的新修復通路
    但直到2011年,研究人員才通過遺傳證據表明,乙醛導致的DNA損傷是FA的一個致病因素[5]。不過,這一損傷如何修復當時尚不知曉。自從在小鼠體內發現幫助小鼠防禦乙醛的雙層系統後,清除細胞中的這一高度活躍分子以防止DNA損傷免就顯得很有必要[5]。第一層保護涉及乙醛脫氫酶2(ALDH2),這種酶將乙醛轉化為無害的醋酸鹽分子(圖1)。
  • Cell:揭示細胞保護它們的DNA免受機械應力損傷機制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3.052。保護DNA內的遺傳密碼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DNA中發生的突變會導致大量的疾病,比如發育障礙或癌症。論文共同第一作者Michele Nava說,"我們的大部分組織都含有組織特異性的幹細胞,它們是長壽的細胞,其功能對組織功能和維護至關重要。
  • 傳說中的「永久性損傷」可以被修復?看看這個全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核心提示:在2018年,頂級期刊Nature發表研究表示,喝酒會對我們的DNA造成永久性損傷,提高患癌風險,並給出了他們認為的最佳飲酒量:0!這一研究成果無疑給眾多有飲酒習慣的人造成巨大壓力,不過,近期Nature又發布了一項新研究成果:這個由乙醛造成的「永久性」DNA損傷,或許可以被修復。
  • Nat Commun:揭秘DNA破碎的新型修復機制
    2020年2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染色體的斷裂是對細胞最有害的損傷,如果其沒有被恢復的話就會阻斷染色體的複製和分離,從而導致細胞周期生長停止並促進細胞死亡,這些突變經常會在腫瘤細胞中頻繁發生,而且在遺傳物質複製期間會自發產生,為了能夠有效地修復遺傳物質中的損傷,細胞會將信息從完整的子代拷貝中轉移到破碎的拷貝中,這被稱之為姐妹染色單體的重組(recombination
  • 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2020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修復由酒精降解產物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突顯了飲酒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 Nat Commun:修復神經細胞損傷的新信號機制
    這一過程對於神經損傷的修復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許能夠應用於大腦以及脊椎神經損傷的修復。來自Nagoya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了一系列參與線蟲受損傷神經元再生的關鍵分子,這些分子過去被發現參與了對死亡細胞的吞噬效應。
  • Nat Cell Biol:科學家鑑別出抑癌基因p53的新角色
    p53蛋白能夠充當基因組「護衛」的角色,其會開啟因紫外線輻射、化學物質等方式所引發的DNA損傷的修復過程,然而當該蛋白發生突變時,其就會失控,變得比未發生突變的同類蛋白更加穩定,並容易在細胞核中積累,最終引發癌症。這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了驅動突變p53蛋白穩定性的一種新型機制,即名為PIPK1-α的酶類和其脂質信使PIP2,其似乎與p53主要調節子的行為一樣。
  • Nat Commun:超級酶或可加速細胞DNA的修復
    在我們機體中,突變往往產生自未及時修復的DNA損傷,而突變往往會誘發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症和神經變性疾病等;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酶類PARP3如何識別並且發送破碎DNA鏈存在的信號,PARP3簡稱為多聚ADP核糖聚合酶3。
  • RNAPII的泛素化促進DNA損傷修復
    DNA損傷停滯的RNAPII的泛素化促進轉錄偶聯修復。他們開發了一種鏈特異性的ChIP-seq方法,該方法揭示了RPB1-K1268泛素化對於修復和解決DNA損傷處的轉錄瓶頸非常重要。最後,敲除RPB1-K1268R的小鼠表現出壽命短、早衰和神經退行性變。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1】Cell:科學家鑑別出維持細胞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doi:10.1016/j.cell.2018.10.055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保持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
  • 諾貝爾化學獎頒獎詞:DNA修復機製取得重大突破
    201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以下三位科學家:託馬斯·羅伯特·林達爾;保羅·莫德裡奇和阿齊茲·桑賈爾,因為他們研究出細胞在分子層面如何進行DNA修復和遺傳信息保護。他們的突破性研究研究成果為醫學界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信息:一個活細胞如何在分子層面活動及被運用,例如,可以被應用於治療癌症的新手段的研究。分子系統修復受損DNA每天我們體內的DNA細胞都被紫外線、自由基以及其它致癌物質所破壞,但即使沒有這些外在的破壞源,DNA分子本身就是不穩定的。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改變發生在細胞的基因組中。
  • Nat Chem Biol:科學家鑑別出誘導抑癌蛋白產生的特殊分子
    正常的細胞會分泌少量的Par-4分子,但是這種含量並不足以殺滅癌細胞,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Par-4的分泌被抑制就會促進腫瘤生長;文章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利用培養基和動物模型進行研究揭示了,低水平的Arylquin 1分子在不損傷生產細胞(產生Par-4分子)時,其會誘導Par-4分子的分泌。
  • 科學家:基因突變是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
    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基因突變是如何由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機制共同造成的。然而,細胞有無數的修復機制來修復DNA損傷,這是生物細胞維持自身穩定性的一大優勢。但是如果修復過程發生失敗,比如往錯誤的方向進行修復,或者未能完全檢測到DNA損傷而未完全修復,就會導致基因突變。如果其中某些用來控制細胞正常分化的DNA發生突變,細胞可能就會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瘋狂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就產生了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