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地球早期最原始低等的真後生動物

2020-11-28 中國網

新華網西安5月6日電(記者許祖華馮國)中國科學家對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的研究又取得重要突破,一種名為春光蟲和另一種俗稱「海筆」的八射珊瑚化石被證實是現代兩類最低等的真後生動物――櫛水母類和刺胞類的原始代表,進而首次勾勒出了整個動物界早期譜系演化的全貌輪廓。

美國時間5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以《中國早寒武世的文德生物及地球早期雙胚層動物的演化》為題發表了西北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教授舒德幹與英國劍橋大學康威·莫裡斯教授等人合作完成的這一突破性成果。

舒德幹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按照其細胞核的發育水平可劃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兩大類,後者又包括較低等的原生生物界和由它演化而來的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目前學術界所指的動物僅包括多細胞動物(即後生動物),而不包括單細胞動物。

一般認為,自後生動物起源以來所經歷的無數大大小小的變革事件中,有四大創新被公認為最具轉折意義的裡程碑事件:一是真後生動物的起源,二是兩側對稱動物的起源,三是後口動物譜系的起源,四是脊椎動物的起源。對這四次創新事件的發生過程,儘管現代生命科學曾提出過各種不同的猜測和假說,但都無法進行直接的論證。

在過去十餘年間,舒德乾等人通過從著名澄江軟軀體化石庫獲取的珍貴信息,在英國《自然》和美國《科學》上發表的10篇重要論文,揭示出關於早期後口動物的系列性發現,使後口動物譜系和脊椎動物兩大實證起源探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但是對於動物界的真後生動物的起源的探究則是這一難題中的難題,目前古生物學所能提取到可靠的直接證據極為有限。舒德幹與康威·莫裡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則證實:保存軟軀體構造細節的春光蟲既保留「蕨葉」狀文德生物的基本構型,又具有雙胚層動物、尤其是櫛水母類的一些特有性狀,因而很可能代表著櫛水母的一種祖先類型。此外,作者在論文中還提到發現了另一類雙胚層動物-刺胞類的早寒武世代表八射珊瑚。新發現的春光蟲和八射珊瑚是除海綿動物之外地球早期已知最原始的動物。

正是基於對雲南澄江化石庫中大量雙胚層動物、三胚層動物和四胚層動物類群的新發現,他們首次提出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段整個動物界較為完整的譜系演化輪廓圖。

舒德幹也表示,這一基於實際化石資料建立的動物早期演化假說雖然得到了現代分子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的支持,但仍然有待於今生物學和古生物學更多新發現的檢驗、補充和發展。

相關焦點

  • 動物小百科(原始最簡單的低等動物)
    動物學家一般將身體構造比較簡單、組織器官分化不明顯、無脊椎的動物叫低等動物。生物中佔絕大數。地球上至少有90%以上的動物屬於低等動物。他們當中有的身體柔軟。例如:烏賊,蝸牛;有保護外殼作用的,例如:蝦、蟹。 低等動物包括腔腸動物、棘皮動物、甲殼動物等,大多數生活在水中。他們千奇百怪,形態各異。 (下期介紹千奇百怪的腔腸動物)
  • 早期生命演化的漫長過程:從原核到真核要多久
    後來隨著化石的不斷發現,這段時期又被統稱為前寒武紀,包括了冥古宙(生命出現之前)、太古宙(原核生命時代)和元古宙(真核生命時代)。從冥古宙、太古宙,到元古宙,地球生命經歷了生命誕生,從原核生命到真核生命,從單細胞生命到多細胞生命,從藻類到原生動物再到多細胞動物的漫長演化過程。
  • 全球最早原始動物化石竟然在貴州!
    原始海綿動物化石,雖然體積只有2到3立方毫米,但其歷史已達6億年,它被命名為「貴州始杯海綿」。朱茂炎說:「這一發現將消除學界對6億年前地球上是否出現動物的疑問。」這種最古老的原始動物化石,是整個動物界中最原始的類群。它們沒有真正的組織和器官,只有分化的細胞。朱茂炎說,以前發現的可靠海綿化石是寒武紀早期的海綿骨針化石,距今約5.3億年歷史,因此本次發現把海綿動物的化石記錄向前推進了七千萬年。對於此前某些媒體報導過的寒武紀之前的海綿化石,他認為「均不可靠,因為那些化石沒有保存海綿動物典型的特徵構造」。
  •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我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其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 「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
  •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其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
  • 難倒達爾文的生命懸案被中國科學家成功破解,被譽為最驚人發現
    在地球整個生命進化史上,一直存在一個極大的懸案:在距今約5.4億年前的寒武紀,各種複雜的生命形式——動物——紛紛登上地球生命演化史的舞臺,這被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為什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會被當作生命懸案呢?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五億年前的"四不像"動物化石
    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中國科學家在寒武紀地層裡發現到的這些麒麟蝦化石,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北京時間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 是誰在地球上留下第一個「腳印」?中國發現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6月6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報導了中美科學家在三峽埃迪卡拉紀地層發現的具有附肢的後生動物形成的足跡,代表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簡潔地說就是:科學家們在中國發現了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究竟是誰在地球上踩下了這些「最早」的腳印呢?
  • 地殼演化簡史第二篇:元古代——地球上的原始動物開始出現
    我們的地球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旅程才演化成現在的模樣。每一段旅程都留下了獨特的痕跡,那麼生活在新時期的我們,怎麼去了解地球呢?那必須要知道地殼演化簡史,要去了解每一個年代的過程和特徵。今天我們來介紹地球地殼演化史的第二篇:元古代——地球上的原始動物開始出現。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代表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雖然它們與之後地層中產出的典型足跡相比,稍顯不規律,但通過研究發現,這些足跡所表現出來的特徵,反映了造跡生物可以通過附肢支撐身體脫離沉積物表面。遺蹟明顯是由兩側對稱的後生動物形成,而且這些後生動物具有成對的附肢。同時,這些足跡化石與潛穴相連,反映了造跡生物行為的複雜性。
  • Nature:「藍田生物群」是迄今最古老的宏體真核生物群
    2月17日出版的Nature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主持完成的題為「埃迪卡拉紀早期具形態分異的宏體真核生物組合」的科研論文,該研究為宏體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證據。
  •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遠祖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馮麗)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3月20日在英國《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導》雜誌在線發表了重要科學發現《中國發現寒武紀早期具骨片的多毛類》。
  • Nature:世界上最早的後生動物
    專題:Nature報導動物界中除原生動物外所有其他動物總稱為後生動物(後生動物亞界)。其特徵是體軀由大量形態有分化、機能有分工的細胞構成;與群體原生動物的兼有營養和生殖功能的細胞不同,其生殖細胞和營養細胞有明顯的分化。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
    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環節動物多毛類古扇蟲 Ipoliknus avitus復原圖(楊定華繪)  在地球上三個軀體分節的動物門類——脊索動物、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門中,後者是分節較為簡單、原始的門類。
  • 中國科學家發現5.35億年前毫米級微型人類遠祖至親
    新華社西安1月31日電(記者 許祖華)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當地時間30日以封面亮點文章的形式,網上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舒德幹和劍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單位關於早期生命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陝西寒武紀最早期的微型後口動物》。該成果發現了5.35億年前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
  • 櫛水母動物門演化軼史揭示
    原標題:櫛水母動物門演化軼史揭示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馬愛平)近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早期生命演化實驗室博士歐強及其合作者在《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發表了論文《寒武紀骨骼化櫛水母演化軼史》,揭示了櫛水母動物門距今5.2億年一段隱秘的演化歷史,引起國外眾多學術期刊及傳媒關注。
  • 中國科學家提出新視角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 地球動物的「寒武紀大爆發」之謎是什麼?這一直是各國科學家關注的話題。
  • 西北大學發現原始後口動物
    ,該校地質學系研究員韓健等日前在陝西南部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的研究中,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種成體僅1毫米的微型動物,被認為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的微型人類遠祖至親。這一發現,將對人類早期祖先的認知,由距今5.2億年前推至5.35億年前(十分接近顯生宙起點),其體積則也由「釐米級」推至「毫米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