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5.35億年前毫米級微型人類遠祖至親

2020-12-04 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西安1月31日電(記者 許祖華)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當地時間30日以封面亮點文章的形式,網上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舒德幹和劍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單位關於早期生命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陝西寒武紀最早期的微型後口動物》。該成果發現了5.35億年前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種奇特的毫米級微型動物很可能就是學術界期盼已久的後口動物亞界的一個根,因而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的毫米級人類遠祖的至親。

  科學界取得共識,地球上所有動物共同構成了在親緣上彼此關聯的動物界或動物譜系樹,動物界中數以億計的古今成員依其譜系演化關係可以歸併為3個亞界,即較低等的基礎動物亞界以及較高等的原口動物亞界和後口動物亞界。其中,後口動物亞界的起源演化一直受到學術界關注,恰恰在於我們人類是這個獨特的單譜系大家族的成員。

  世界著名的澄江生物群(距今5.2億年)已經為動物譜系樹的起源成型探索做出了劃時代貢獻。科學家不僅在該生物群中發現了基礎動物亞界和原口動物亞界的絕大多數重要動物門類,西北大學團隊還揭示出後口動物亞界幾乎所有門類的原始代表。

  據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舒德幹介紹,澄江生物群中的後口動物的個體大小已經演化至釐米級宏觀水平。動物演化邏輯(科普法則)告訴我們,它們必然源自更古老的毫米級微型祖先。

  多年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的韓健研究員等人運用酸蝕法、顯微電鏡、顯微CT等技術對距今5.35億年的陝南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進行深入研究,發現了毫米級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

  這種動物呈橢球形,成體大小約1毫米,腹面具有可伸縮的環狀口部,表面有4對體錐,卻無尾部和肛門。最重要的是,它出現了被認為是鰓裂構造雛型的成對排水鰓孔。所有特徵顯示,這種最古老、最原始的後口動物,很可能代表著後口動物亞界的一個根,對深入探討兩側對稱動物的軀體構型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人類遠祖在進化上的裡程碑式創新則主要發生在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5.2億年前,澄江動物群中的『天下第一魚——昆明魚目』代表著剛剛創造出頭腦和原始脊椎的『宏型』人類祖先;而5.35億年前的皺囊動物應該與創造雛形鰓裂的微型人類遠祖親密相關。」舒德幹說。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發現毫米級人類遠祖至親
    Nature雜誌以亮點論文並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早期生命研究重要成果
  • 西北大學科研團隊在陝西發現「微型人類遠祖至親」
    ,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種成體僅1毫米的微型動物,被認為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的微型人類遠祖至親。據介紹,該發現將對人類早期祖先的認知,由距今5.2億年前推至5.35億年前,接近顯生宙起點,其體積也由「釐米級」推至「毫米級」。
  • 人類遠祖可追溯到5.35億年前皺囊動物,只有1毫米大小
    西北大學研究表明:目前人類遠祖可追溯到5.35億年前的皺囊動物,它有一張圓圓的大嘴,無肛門,廢物要從身上的排水鰓孔排出。>>科普一下整個動物界劃分為三個亞界,分別是低等的基礎動物亞界,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亞界。
  • 人類祖先從「釐米」推至「毫米」
    5.35億年前的皺囊動物——只有1毫米大小、有著一張大嘴的橢圓形動物     西北大學研究表明:目前人類遠祖可追溯到5.35億年前的皺囊動物,它有一張圓圓的大嘴,無肛門,廢物要從身上的排水鰓孔排出  >>科普一下   整個動物界劃分為三個亞界,分別是低等的基礎動物亞界,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亞界。
  • 西北大學發現原始後口動物
    ,該校地質學系研究員韓健等日前在陝西南部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的研究中,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這種成體僅1毫米的微型動物,被認為代表著顯生宙最早期的微型人類遠祖至親。這一發現,將對人類早期祖先的認知,由距今5.2億年前推至5.35億年前(十分接近顯生宙起點),其體積則也由「釐米級」推至「毫米級」。
  • 雲南發現4.23億年前古魚 長相怪異為人類遠祖
    本報訊 (記者許琦敏)一條4.23億年前的古魚,讓人臉上最重要的骨骼———頜骨,第一次擁有了完整的演化路線圖。今天凌晨,美國 《科學》雜誌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的這一發現,並配發評論稱,這一關鍵突破「掃除了我們在脊椎動物頜演化認識上一個大的盲區」。
  •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或挑戰「被子植物白堊紀起源說」  光明日報錦州3月9日電(記者畢玉才)白堊紀才開始有被子植物,這是以往學界較通行的觀點,但遼寧西部一塊1.25億年前化石的發現,有可能將這一時間提前
  • 大量無可爭議的化石證據表明,曲靖是4億年前人類遠祖的發祥地
    我國幾代科學工作者先後於曲靖的魚化石眾多發現,將曲靖從中國西南的「化石天堂」變成全球獨一無二的「古魚王國」,特別是幾項「世界級」的重大發現,填補了證據鏈上的長期空白,無疑是這條項鍊上的幾顆璀璨明珠。大量無可爭議的化石證據表明,曲靖是4億年前人類遠祖的發祥地。
  • 中國科學家的這項發明,可以快速「製造」毫米級機器人
    近日,來自香港城市大學(CityU)、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IAT)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成功開發出一種製造毫米級機器人(Millirobots)的簡單方法。該方法只需要將類似膠水的磁性噴霧劑噴在物體表面,就可以快速製造出一種運動可控且靈活的毫米級機器人。
  • 中國科學家成功開發出製造毫米級機器人的簡單方法
    1987 年,美國科幻大片《驚異大奇航》(Innerspace)首次向我們展示了科學家對納米機器人的最早構想,在電影情節中,縮小至幾納米的人或飛船被注射進人體後,這些特殊的微小 「探險者」 便在人身體內部開始了一場驚險旅行。近年來,微型機器人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已經得到了快速發展。
  • 中國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具有「節肢」蟲子
    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他們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的葉足動物——「仙掌滇蟲」可在海底行走,屬於首次發現的具有「節肢」的蟲子,從而有望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這一成果公布在2月2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的《中國發現具有「節肢」的早寒武世葉足動物》,是由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青年教師劉建妮博士等人在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
  • 重大發現!科學家發現5.5億年前生物,人類祖先是「樹葉」?
    我們都知道這些年來人類的來源一直都是從進化論而來的,主流的說法人類的先祖是猿人,雖然有一些人不認同這種說法,但是就目前來看還沒有其他論據能推翻進化論。而根據這些年的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哺乳動物最開始都是從海洋中進化到陸地動物的,也就是人類的先祖可能是海洋動物。
  • 中國科學家發現約五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中國科學家發現約五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2014-07-14 17:45:38責任編輯:王永吉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發布,由該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科研團隊認定撫順琥珀是目前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此項研究填補了始新世時期(約5千萬年前
  • 2.5億年前的巨蟲時代,蜻蜓體長能達到一米,可以載著人類飛行
    地球生命史有幾十億年,可是生命真正開始豐富起來的時期大約是在3億年前,也就是是石炭幻時代(大約距今2.5億年-3億年),這個時期還有一個稱呼:巨蟲時代。既然是巨蟲時代,說明這個時期的霸主是我們現在比較常見的昆蟲。
  •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23:18:06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日晚在北京中國古動物館舉辦「博物館之夜」,張彌曼在展出的七鰓鰻化石前介紹成果並接受採訪。  張彌曼表示,七鰓鰻和盲鰻是目前世上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研究七鰓鰻,對於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有頜類脊椎動物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七鰓鰻還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態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
  • 交配時被琥珀封存1億年,科學家在其中發現巨型精子,刷新紀錄
    但最近,科學家們在一枚重約0.676克,長17.5毫米、寬13.5毫米、厚4毫米的琥珀化石中,發現了39個介形蟲化石標本,該琥珀中不僅含有數量較多的介形蟲,而且還保留了軟體組織,甚至還包含從幼年到成年非常完整的發育序列,同時還有一對正處於交配狀態的介形蟲。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新聞—科學網
    西北大學和劍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