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23:18: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張素)在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日晚在北京中國古動物館舉辦「博物館之夜」,張彌曼在展出的七鰓鰻化石前介紹成果並接受採訪。

  張彌曼表示,七鰓鰻和盲鰻是目前世上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研究七鰓鰻,對於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有頜類脊椎動物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七鰓鰻還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態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

  此次展覽共展出三塊七鰓鰻化石,分別表現了七鰓鰻的幼體期、變態過程和成年期。10月,張彌曼等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題為《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這是世界上首次記錄化石七鰓鰻的幼體和變態期幼體特徵,豐富了人們對遠古時期七鰓鰻的生命史認識。

  張彌曼介紹,七鰓鰻變態期幼體特徵包括眼睛和鰭條等部位。根據出自內蒙古地區的早白堊世地層的孟氏中生鰻材料,研究人員發現,該化石七鰓鰻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與其現代後裔幾乎沒有差別。這意味著現代七鰓鰻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億年前即已成型並保持至今。

  「七鰓鰻和盲鰻哪一個與有頜類脊椎動物關係更近,在學界一直存在爭論。」張彌曼對中新社記者說,新的研究或將提出確鑿證據,「物種定義的依據是否能繁殖後代,但我們已看不到古生物的繁殖過程,只能通過形態來判定誰與誰更接近」。此外,研究七鰓鰻化石還有助於人們了解距今1.25億年前的水生動物群生存狀況。

  張彌曼表示,中國的內蒙古地區、遼西地區已相繼發現了大量的七鰓鰻化石,其中包括保存完好的幼年個體。她呼籲外界支持化石保存和科學研究,「七鰓鰻是還活著的人類遠祖,對七鰓鰻的研究或許能為人類繁衍提供有益啟示」。(完)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國...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中國新聞網 張素 12月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 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原標題: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孟氏中生鰻生命周期示意圖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布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這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等研究人員的最新成果。   七鰓鰻和盲鰻是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地質歷史上,無頜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來被有頜類代替,它們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階段。
  • 科學網—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孟氏中生鰻生命周期示意圖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布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這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等研究人員的最新成果。 七鰓鰻和盲鰻是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地質歷史上,無頜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來被有頜類代替,它們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階段。
  • 地空學院雙聘教授張彌曼院士等對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4/10/17 信息來源: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本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地空學院雙聘教授張彌曼院士等最新研究成果《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
  • 《自然》刊登中國科學家發現的罕見七鰓鰻化石
    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記者喻菲)中國古生物學家最近在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枚距今1億多年前的罕見七鰓鰻化石,其研究成果被刊登在22日出版的英國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誌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說,這一化石採自內蒙古寧城的下白堊統的義縣組,屬於熱河生物群。
  • 七鰓鰻三期生命史億年前已存在
    原標題:七鰓鰻三期生命史億年前已存在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北京時間10月1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披露中美科學家通過對七鰓鰻化石的研究,發現現代七鰓鰻獨特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億前即已成型並保持至今。
  • 中國科學家發現脊椎動物起源演化的"第一步"
    東方網3月1日消息:據新華網報導,脊椎動物起源演化的「第一步」究竟是什麼?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這就是始見於中國雲南澄江化石庫地層最底部的古蟲類和雲南蟲類。這一成果將脊椎動物實證起源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步。2月28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舒德乾等人與英、日等國學者合作完成的這一重要成果。
  • 「外星生物」塔利怪物,是七鰓鰻近親還是無脊椎動物?歸屬成問題
    2016年,科學家們對1200多個化石進行了分析,認為塔利怪物是一種3.07億年前生活在如今伊利諾州東北部的一個沿海河口的生物,是現代七鰓鰻的祖先。科學家認為:神秘的「塔利怪物」是一種脊椎動物,也是七鰓鰻的近親。
  • 撐死了國王的吸血魚,來自三億六千萬年前的七鰓鰻
    然後它們就開始變態了,變態的過程類似於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眼睛和牙齒也在這個過程中長出來了。接下來是喜聞樂見的「能好怎」環節七鰓鰻最大可以長到一米多,平均的長度在30-60釐米。由於它們屬於軟骨魚類,沒有硬刺,全身只有好吃的脆骨。而且肉質鮮美,口感滑嫩。
  • PNAS:miRNA揭示脊椎動物進化起源
    圖片說明:海七鰓鰻 (圖片來源:J. Ellen Marsden, University of Vermont) 美英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脊椎動物這種複雜生命形式的出現源於miRNA。
  • 因為它,七鰓鰻甚至認錯了祖先
    基本上沒有物種是可以從誕生開始一直延續下去,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後,都會被大自然淘汰,然後被新的物種代替。科學家們想要揭開地球上的物種演化之謎,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考古來找到不同時期的古生物化石,通過研究分析它們,來繪製梳理出不同時期地球生物的形態來。
  • 兩篇CELL|中心王文、何舜平、張國捷等團隊合作揭示脊椎動物水生到陸生演化過程中的遺傳創新基礎
    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飛躍,也是脊椎動物演化中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然而,長期以來,關於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遺傳創新基礎一直知之甚少。根據古生物學和脊椎動物系統學的研究,認為脊椎動物登陸事件發生於有頜類的硬骨魚綱中。硬骨魚綱包含肉鰭魚亞綱和輻鰭魚亞綱。
  • 一「石」一乾坤——走進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
    在化石發現和物種描述的基礎上,需要重建脊椎動物的系統發育關係,揭示脊椎動物重要類群的起源、形態功能演化以及宏演化機制。」他直言,這才是古生物學研究真正的價值所在,也是實驗室科研成果的內涵所在。化石是塵封的印記,而找到打開印記的方法考驗的是研究人員的洞察力。鄧濤說:「如果研究者沒有完整、深厚的知識積累,就很難以小見大,闡明化石在演化歷程中的角色和關鍵作用。」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文昌魚
    文昌魚是早已適應海洋環境的一種古老的脊索動物,其形態、結構和發育方式都與脊椎動物存在諸多相似性。同時,由於文昌魚介於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之間,在系統演化上佔據關鍵節點位置,因此,長期以來,其一直被視為研究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脊椎動物起源和演化的珍貴模式動物。對文昌魚的研究迄今已有240 多年的歷史。
  • 脊椎動物祖先的「活化石」: 文昌魚
    同時,由於文昌魚介於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之間,在系統演化上佔據關鍵節點位置,因此,長期以來,其一直被視為研究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脊椎動物起源和演化的珍貴模式動物。 對文昌魚的研究迄今已有240 多年的歷史。
  •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大爪子 短胳膊 體型「迷你」  據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屈婷)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和命名了兩種新的恐龍
  • 七鰓鰻的頭部,它的分布範圍,以及它們的繁衍習性
    七鰓鰻腦部的各部分不很發達,尤其是小腦很不發達,僅為延腦前端背面的一個小突起。腦部尚無神經物質,但腦神經已有10對,脊神經和文昌魚相同之處是背根和腹根不癒合成混合神經。眼已具有脊椎動物眼的基本結構,即有角膜、晶體、視網膜等構造,視覺調節由角膜肌控制。
  • 七鰓鰻,你不敢吃的一種魚
    七鰓鰻。世界上神秘而奇異的動物數以千萬,但若論到底什麼樣的動物能叫人大吃一驚,亦或是大嚇一跳?恐怕許多海洋動物都比陸地動物更具有資格,更具有發言權。而我們今天要給大夥說的七鰓鰻便是其中的一種,七鰓鰻是生長在很多國家河流中的古老鰻魚,它們附著在鮭鱒魚之類的魚身上,吸血,然後把魚肉從骨頭上刮下來吃掉。他們這樣的捕食方式給捕魚業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使得美國北部五大湖地區的人們對他們是頭疼不已。
  • 科學家揭示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演化的動態歷史
    多倍化現象在脊椎動物中極為罕見;多倍體脊椎動物在多倍化發生和其後的二倍化進程中可能經歷基因組休克效應。但對於相關演化遺傳機制是什麼、機制是否相同等問題,存在不同假說和許多尚待澄清的問題(PNAS 2016及其他文獻)。
  • 中國科學家解析脊椎動物RNA病毒「詮釋」生命起源進化 成果今刊於...
    生命起源進化,中國科學家提供了更有力研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所研究員、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兼職教授張永振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脊椎動物RNA病毒的發現、遺傳與進化上實現突破性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於今天在《自然》雜誌上以研究論文形式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