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國...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中國新聞網 張素

【字體:

語音播報

  在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12月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2月1日晚在北京中國古動物館舉辦「博物館之夜」,張彌曼在展出的七鰓鰻化石前介紹成果並接受採訪。

  張彌曼表示,七鰓鰻和盲鰻是目前世上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研究七鰓鰻,對於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有頜類脊椎動物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七鰓鰻還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態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

  此次展覽共展出三塊七鰓鰻化石,分別表現了七鰓鰻的幼體期、變態過程和成年期。10月,張彌曼等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題為《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這是世界上首次記錄化石七鰓鰻的幼體和變態期幼體特徵,豐富了人們對遠古時期七鰓鰻的生命史認識。

  張彌曼介紹,七鰓鰻變態期幼體特徵包括眼睛和鰭條等部位。根據出自內蒙古地區的早白堊世地層的孟氏中生鰻材料,研究人員發現,該化石七鰓鰻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與其現代後裔幾乎沒有差別。這意味著現代七鰓鰻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億年前即已成型並保持至今。

  「七鰓鰻和盲鰻哪一個與有頜類脊椎動物關係更近,在學界一直存在爭論。」張彌曼對中新社記者說,新的研究或將提出確鑿證據,「物種定義的依據是否能繁殖後代,但我們已看不到古生物的繁殖過程,只能通過形態來判定誰與誰更接近」。此外,研究七鰓鰻化石還有助於人們了解距今1.25億年前的水生動物群生存狀況。

  張彌曼表示,中國的內蒙古地區、遼西地區已相繼發現了大量的七鰓鰻化石,其中包括保存完好的幼年個體。她呼籲外界支持化石保存和科學研究,「七鰓鰻是還活著的人類遠祖,對七鰓鰻的研究或許能為人類繁衍提供有益啟示」。

  在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12月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2月1日晚在北京中國古動物館舉辦「博物館之夜」,張彌曼在展出的七鰓鰻化石前介紹成果並接受採訪。
  張彌曼表示,七鰓鰻和盲鰻是目前世上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研究七鰓鰻,對於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有頜類脊椎動物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七鰓鰻還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態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
  此次展覽共展出三塊七鰓鰻化石,分別表現了七鰓鰻的幼體期、變態過程和成年期。10月,張彌曼等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題為《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這是世界上首次記錄化石七鰓鰻的幼體和變態期幼體特徵,豐富了人們對遠古時期七鰓鰻的生命史認識。
  張彌曼介紹,七鰓鰻變態期幼體特徵包括眼睛和鰭條等部位。根據出自內蒙古地區的早白堊世地層的孟氏中生鰻材料,研究人員發現,該化石七鰓鰻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與其現代後裔幾乎沒有差別。這意味著現代七鰓鰻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億年前即已成型並保持至今。
  「七鰓鰻和盲鰻哪一個與有頜類脊椎動物關係更近,在學界一直存在爭論。」張彌曼對中新社記者說,新的研究或將提出確鑿證據,「物種定義的依據是否能繁殖後代,但我們已看不到古生物的繁殖過程,只能通過形態來判定誰與誰更接近」。此外,研究七鰓鰻化石還有助於人們了解距今1.25億年前的水生動物群生存狀況。
  張彌曼表示,中國的內蒙古地區、遼西地區已相繼發現了大量的七鰓鰻化石,其中包括保存完好的幼年個體。她呼籲外界支持化石保存和科學研究,「七鰓鰻是還活著的人類遠祖,對七鰓鰻的研究或許能為人類繁衍提供有益啟示」。

列印 責任編輯:冀正一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23:18:0612月1日電 (記者 張素)在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 《自然》刊登中國科學家發現的罕見七鰓鰻化石
    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記者喻菲)中國古生物學家最近在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枚距今1億多年前的罕見七鰓鰻化石,其研究成果被刊登在22日出版的英國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誌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說,這一化石採自內蒙古寧城的下白堊統的義縣組,屬於熱河生物群。
  • 科學網—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孟氏中生鰻生命周期示意圖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布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這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等研究人員的最新成果。 七鰓鰻和盲鰻是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地質歷史上,無頜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來被有頜類代替,它們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階段。
  • 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原標題: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孟氏中生鰻生命周期示意圖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布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這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等研究人員的最新成果。   七鰓鰻和盲鰻是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地質歷史上,無頜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來被有頜類代替,它們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階段。
  •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研究揭示奧陶紀海水為「方解石海」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研究揭示奧陶紀海水為「方解石海」 2018-06-15 中國新聞網 楊顏慈 南古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6月14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寒武紀—奧陶紀時期海水與現代海水成分截然不同,屬於富Ca低SO4(高鈣離子,低硫酸根離子)的「方解石海」。這為研究地球上海水成分的變化與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2019-02-28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徐明睿 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個苦味受體基因可以決定家蠶的桑葉專食性。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栽桑養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蠶業生產上,桑葉是家蠶的唯一食物來源。為什麼家蠶只取食桑葉?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得到解答的科學問題。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地空學院雙聘教授張彌曼院士等對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4/10/17 信息來源: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本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地空學院雙聘教授張彌曼院士等最新研究成果《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
  • 中國古生物學家張彌曼獲頒聯合國「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張彌曼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圖源:中國科學院大學微信公眾號)張彌曼長期致力於脊椎動物比較形態學、古魚類學、中-新生代地層、古地理學、古生態學及生物進化論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刷新了人們對泥盆紀總鰭魚類、肺魚和陸生脊椎動物間關係的認識,在世界古生物學研究領域獲得一致認可。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阿爾伯格聯合團隊在脊椎動物頜演化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評述稱,來自中國的系列發現「正改變盾皮魚類已經滅絕的認識,盾皮魚類成為理解脊椎動物的身體結構如何在久遠的過去一步步演化而來的關鍵」。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
    目前,關於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的復甦演化過程、不同板塊生物礁演化過程的對比、後生動物礁的最早復甦時間等內容得到科學家的關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副研究員要樂,與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副教授Markus Aretz合作,圍繞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與生物礁生態系統演變開展了詳細研究,在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組成、復甦演化過程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儀器「大連光源」揭示星際中羥基自由基來源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儀器「大連光源」揭示星際中羥基自由基來源 2019-03-26 中國新聞網 楊毅 【字體:大 中 小】
  • 一「石」一乾坤——走進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
    古脊椎所正是憑藉我國得天獨厚的脊椎動物與人類化石資源和獨特地質條件,在國際上形成了「從魚到人」這條脊椎動物演化主線研究的優勢地位。徐星告訴《中國科學報》,研究所許多成果和學術觀點,已經被西方權威教科書所採用。而在大名鼎鼎的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內,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古脊椎所首任所長楊鍾健的照片,與達爾文、歐文等世界級科學泰鬥懸掛在一起,他也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 【中國新聞網】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演化史
    【中國新聞網】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演化史 2018-08-23 中國新聞網 楊顏慈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家揭示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演化的動態歷史
    多倍化現象在脊椎動物中極為罕見;多倍體脊椎動物在多倍化發生和其後的二倍化進程中可能經歷基因組休克效應。但對於相關演化遺傳機制是什麼、機制是否相同等問題,存在不同假說和許多尚待澄清的問題(PNAS 2016及其他文獻)。
  • 「外星生物」塔利怪物,是七鰓鰻近親還是無脊椎動物?歸屬成問題
    2016年,科學家們對1200多個化石進行了分析,認為塔利怪物是一種3.07億年前生活在如今伊利諾州東北部的一個沿海河口的生物,是現代七鰓鰻的祖先。科學家認為:神秘的「塔利怪物」是一種脊椎動物,也是七鰓鰻的近親。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揭示腫瘤代謝新機制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揭示腫瘤代謝新機制 2015-04-03 中國新聞網 楊保國 吳蘭 絲氨酸是哺乳動物體內的非必須胺基酸,在神經系統以及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cMyc與其關係以及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並不十分清楚。  科研人員通過將腫瘤細胞培養過程中的糖或穀氨醯胺這兩種腫瘤細胞生長所必需的重要能源物質去除,讓腫瘤細胞「挨餓」,發現這些營養壓力條件可以激活絲氨酸合成途徑。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了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  鈍齒宏頜魚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頜骨特徵表明,鈍齒宏頜魚是一種典型的硬骨魚。
  •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2020-05-13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字體:大 中 小】
  • 七鰓鰻三期生命史億年前已存在
    原標題:七鰓鰻三期生命史億年前已存在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北京時間10月1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披露中美科學家通過對七鰓鰻化石的研究,發現現代七鰓鰻獨特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億前即已成型並保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