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1 中國新聞網 張素
語音播報
在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12月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2月1日晚在北京中國古動物館舉辦「博物館之夜」,張彌曼在展出的七鰓鰻化石前介紹成果並接受採訪。
張彌曼表示,七鰓鰻和盲鰻是目前世上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研究七鰓鰻,對於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有頜類脊椎動物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七鰓鰻還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態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
此次展覽共展出三塊七鰓鰻化石,分別表現了七鰓鰻的幼體期、變態過程和成年期。10月,張彌曼等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題為《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這是世界上首次記錄化石七鰓鰻的幼體和變態期幼體特徵,豐富了人們對遠古時期七鰓鰻的生命史認識。
張彌曼介紹,七鰓鰻變態期幼體特徵包括眼睛和鰭條等部位。根據出自內蒙古地區的早白堊世地層的孟氏中生鰻材料,研究人員發現,該化石七鰓鰻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與其現代後裔幾乎沒有差別。這意味著現代七鰓鰻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億年前即已成型並保持至今。
「七鰓鰻和盲鰻哪一個與有頜類脊椎動物關係更近,在學界一直存在爭論。」張彌曼對中新社記者說,新的研究或將提出確鑿證據,「物種定義的依據是否能繁殖後代,但我們已看不到古生物的繁殖過程,只能通過形態來判定誰與誰更接近」。此外,研究七鰓鰻化石還有助於人們了解距今1.25億年前的水生動物群生存狀況。
張彌曼表示,中國的內蒙古地區、遼西地區已相繼發現了大量的七鰓鰻化石,其中包括保存完好的幼年個體。她呼籲外界支持化石保存和科學研究,「七鰓鰻是還活著的人類遠祖,對七鰓鰻的研究或許能為人類繁衍提供有益啟示」。
在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12月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2月1日晚在北京中國古動物館舉辦「博物館之夜」,張彌曼在展出的七鰓鰻化石前介紹成果並接受採訪。
張彌曼表示,七鰓鰻和盲鰻是目前世上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研究七鰓鰻,對於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有頜類脊椎動物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七鰓鰻還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態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
此次展覽共展出三塊七鰓鰻化石,分別表現了七鰓鰻的幼體期、變態過程和成年期。10月,張彌曼等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題為《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這是世界上首次記錄化石七鰓鰻的幼體和變態期幼體特徵,豐富了人們對遠古時期七鰓鰻的生命史認識。
張彌曼介紹,七鰓鰻變態期幼體特徵包括眼睛和鰭條等部位。根據出自內蒙古地區的早白堊世地層的孟氏中生鰻材料,研究人員發現,該化石七鰓鰻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與其現代後裔幾乎沒有差別。這意味著現代七鰓鰻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億年前即已成型並保持至今。
「七鰓鰻和盲鰻哪一個與有頜類脊椎動物關係更近,在學界一直存在爭論。」張彌曼對中新社記者說,新的研究或將提出確鑿證據,「物種定義的依據是否能繁殖後代,但我們已看不到古生物的繁殖過程,只能通過形態來判定誰與誰更接近」。此外,研究七鰓鰻化石還有助於人們了解距今1.25億年前的水生動物群生存狀況。
張彌曼表示,中國的內蒙古地區、遼西地區已相繼發現了大量的七鰓鰻化石,其中包括保存完好的幼年個體。她呼籲外界支持化石保存和科學研究,「七鰓鰻是還活著的人類遠祖,對七鰓鰻的研究或許能為人類繁衍提供有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