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A.幼體期;
B.變態期;
C.成體期。
孟氏中生鰻生命周期示意圖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布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這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等研究人員的最新成果。
七鰓鰻和盲鰻是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地質歷史上,無頜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來被有頜類代替,它們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階段。雖然現生七鰓鰻的許多成體特徵在泥盆紀晚期(約3.6億年前)即已出現,但由於缺乏幼體和變態期的化石材料,人們對遠古時期七鰓鰻的生命史知之甚少。
2006年《自然》雜誌刊登了張彌曼等對內蒙古寧城早白堊世孟氏中生鰻的研究成果。孟氏中生鰻是迄今全世界淡水沉積物中七鰓鰻的唯一記錄,且呈現出相似於現代海生七鰓鰻成體的諸多解剖結構和寄生習性,為了解古代七鰓鰻的形態特徵和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從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從那以後,內蒙古和遼西地區相繼發現了大量的七鰓鰻化石,包括很多保存完好的幼年個體。新的化石被陸續送到中科院古脊椎所,張彌曼等把握時機,潛心研究,終於取得了重要成果。
張彌曼等根據產自內蒙古早白堊世地層的孟氏中生鰻新材料,首次識別了該化石七鰓鰻的幼體和變態期幼體。這些幼體七鰓鰻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與其現代後裔幾乎沒有差別。而體量較大的變態個體則耳囊較大,口笠加厚或吻部變尖,眼睛稍有增大,背鰭褶內輻狀軟骨已現,但鰓區位置仍靠前且口部吸盤尚未發育,這些都是現生七鰓鰻變態期早期階段所出現的變化。
結合先前對孟氏中生鰻成體或晚期變體的認識,張彌曼等人的新發現,不僅首次記錄了化石七鰓鰻的幼體和變態期幼體特徵,而且顯示現代七鰓鰻獨特的三期生命史(見圖)早在距今1.25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晚期即已成型並保持至今。
七鰓鰻是還活著的人類遠祖,它獨特的生活方式和三階段的生命周期,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這令科學家們著迷。這項成果的發表,恰恰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口,讓我們帶著諸多謎團去溯本求源。(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