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空學院雙聘教授張彌曼院士等對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15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4/10/17 信息來源: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本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地空學院雙聘教授張彌曼院士等最新研究成果《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

七鰓鰻和盲鰻是現代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地質歷史上,無頜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被有頜類代替。七鰓鰻從遙遠的古生代繁衍至今,為科學家還原早期脊椎動物演化歷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七鰓鰻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態」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其生命周期開始於一個漫長的幼體期(長達7年甚至更久),爾後經歷一個特殊的變態過程進入成年期,此時其解剖特徵和生態習性與幼體已迥然不同。七鰓鰻幼體只能存活於淡水,營寄生的成體除因產卵而溯河而上外,多半時間生活在海洋,非寄生生活的七鰓鰻由海洋寄生型祖先繁衍而來並終生囿於淡水。雖然現生七鰓鰻的許多成體特徵在泥盆紀晚期(約3.6億年前)即已出現,但由於缺乏幼體和變態期的化石材料,人們對遠古時期七鰓鰻的生命史知之甚少。

2006年《自然》雜誌刊登了張彌曼等對內蒙古寧城早白堊世孟氏中生鰻的研究成果。孟氏中生鰻是迄今全世界淡水沉積物中七鰓鰻的唯一記錄,且呈現出相似於現代海生七鰓鰻成體的諸多解剖結構和寄生習性,引起廣泛的關注。從那以後,內蒙和遼西地區相繼發現了大量七鰓鰻化石,包括很多保存完好的幼年個體。張彌曼等根據產自內蒙古早白堊世地層的孟氏中生鰻新材料,首次識別了該化石七鰓鰻幼體和變態期幼體。這些幼體七鰓鰻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與其現代後裔幾乎沒有差別,結合先前對孟氏中生鰻的認識,張彌曼等人新發現顯示現代七鰓鰻獨特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億前的早白堊世晚期即已成型並保持至今。

孟氏中生鰻生命周期示意圖(A. 幼體期;B. 變態期;C. 成體期)

七鰓鰻是人類的無頜類遠祖,它獨特的生活方式和三階段生命周期,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令科學家們著迷。這項成果的發表,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口,讓我們帶著諸多謎團去溯本求源。

編輯:歆琴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孟氏中生鰻生命周期示意圖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布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這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等研究人員的最新成果。 七鰓鰻和盲鰻是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地質歷史上,無頜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來被有頜類代替,它們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階段。
  • 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原標題: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孟氏中生鰻生命周期示意圖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布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這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等研究人員的最新成果。   七鰓鰻和盲鰻是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地質歷史上,無頜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來被有頜類代替,它們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階段。
  •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張素)在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國...
    > 中 小】 語音播報   在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2月1日晚在北京中國古動物館舉辦「博物館之夜」,張彌曼在展出的七鰓鰻化石前介紹成果並接受採訪。  張彌曼表示,七鰓鰻和盲鰻是目前世上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研究七鰓鰻,對於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有頜類脊椎動物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七鰓鰻還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態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
  • 《自然》刊登中國科學家發現的罕見七鰓鰻化石
    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記者喻菲)中國古生物學家最近在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枚距今1億多年前的罕見七鰓鰻化石,其研究成果被刊登在22日出版的英國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誌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說,這一化石採自內蒙古寧城的下白堊統的義縣組,屬於熱河生物群。
  • 【轉載】中國女科學家張彌曼,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
    「我一直堅持自己採集化石,自己修理化石,自己給化石拍照,自己研究。」化石對她而言,仿佛蘊藏著巨大的吸引力。  在中—新生代含油地層魚化石的研究中,張彌曼探明了這一地質時期東亞魚類區系演替規律,為探討東亞真骨魚類的起源、演化和動物地理學提供了化石證據,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中國東部油田的有關地層時代及沉積環境的看法,在學術上和實際應用上都有重要價值。  時光雖逝,張彌曼開闢新的學科領域和研究的腳步卻從未停止。2008年在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關於伍氏獻文魚的研究成果。
  • 中國古生物學家張彌曼獲頒聯合國「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現年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古生物學家張彌曼與其他四位出色的女科學家共同獲此殊榮。大會授予張彌曼的頒獎詞是:「她在化石記錄方面的開創性工作,開啟了對水生脊椎動物如何適應陸地生活的新見解」。張彌曼是繼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李方華(2003)、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葉玉如(2004)、香港大學教授任詠華(2011)、中國科技大學教授謝毅(2015)之後,第五位獲得該榮譽的中國女科學家。
  • 張彌曼:尋找魚化石之美
    她一生致力於古魚類研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給她的頒獎詞中如此評價:「她開創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推動了人類對生物進化史的認知進入新的階段。」  而對張彌曼本人而言,相比獲獎、當「網紅」,眼下最重要的事依然是做科研。和化石打了一輩子交道,進入「80後」的年紀,對她來說,「退休」依然是個不存在的概念:每天早晨8點半出門,9點到辦公室,繼而開始一天的工作。
  • 七鰓鰻新屬種「浮出水面」(圖)
    圖為在內蒙古發現的七鰓鰻的復原圖。  崔 寧提供  本報北京6月22日訊記者武衛政報導:今天出版的《自然》雜誌,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張江永研究員和美國堪薩斯大學苗德歲博士合作的七鰓鰻化石研究成果。這一化石採自內蒙古寧城,屬著名的「熱河生物群」。
  • 中科院丁林教授受聘合肥工業大學「雙聘院士」
    未來網高校頻道1月8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韓玉潔 錢俊)1月3日,合肥工業大學舉行中科院丁林教授「雙聘院士」聘任儀式暨學術報告會。該校校長梁樑出席聘任儀式並為丁林院士頒發聘書。聘任儀式由該校黨委副書記陳剛主持。
  • 【中國新聞周刊】張彌曼:尋找魚化石之美
    她一生致力於古魚類研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給她的頒獎詞中如此評價:「她開創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推動了人類對生物進化史的認知進入新的階段。」  而對張彌曼本人而言,相比獲獎、當「網紅」,眼下最重要的事依然是做科研。和化石打了一輩子交道,進入「80後」的年紀,對她來說,「退休」依然是個不存在的概念:每天早晨8點半出門,9點到辦公室,繼而開始一天的工作。
  • 中科院院士王中林受聘廣西大學「雙聘院士」
    &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南寧12月12日電 日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教授受聘廣西大學「雙聘院士」聘任儀式在大禮堂舉行。
  • 合肥工業大學舉行中科院丁林教授「雙聘院士」聘任儀式
    1月3日,中科院丁林教授「雙聘院士」聘任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校學術會議中心一樓報告廳舉行。校長梁樑出席聘任儀式並為丁林院士頒發聘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周濤發介紹了丁林的個人簡歷及學術成果,校人才辦主任鄭利平、資環學院班子成員及師生代表200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在聘任儀式上,梁樑代表學校對丁林長期關心支持我校的發展及學科建設表示感謝。
  •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張彌曼:用一個甲子的時光解密遠古化石謎團
    、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林奈學會外籍會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彌曼女士。  「我的古脊椎動物研究生涯始於大概60年前。」張彌曼頒獎典禮上表示,自己最初選擇專業並非出於興趣,而是響應國家號召,但做起研究後「發現非常有意思」,如同「先結婚後戀愛」。  棄醫投身地質 與化石「結婚」  張彌曼1936年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張宗漢是醫學生物學教授,在神經代謝生理領域卓有成就。
  • 張彌曼院士榮獲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該獎今年的得主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  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是以兩位已故哈佛大學教授的姓氏冠名的;羅美爾(Alfred S.  宴會結束後,堪薩斯大學榮退教授、2014年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得主舒爾茨興奮地指出:「我與彌曼1965年相識於斯德哥爾摩,而且是師出同門,她是我最敬重的同事。
  • 高校進入「招兵買馬季」 雙聘院士模式成熱門
    因此,最近不少高校、研究機構紛紛在這個「招兵買馬季」發布了「雙聘院士」加盟的消息。  「雙聘院士」是兼職院士的一種,當一名院士同時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位聘用時,該院士的原工作單位稱其為「院士」,而聘請該院士的其他院校稱其為「雙聘院士」。  與傳統的學者從一所高校(機構)轉會加盟另一所高校(機構)相比,「雙聘院士」既不用卸去原本的職務,也可以實現高校(機構)間的人才互通。
  • 運用「雙聘院士」引才:國內兩高校各收穫重磅人才加盟
    在杭州市副市長陳國妹的見證下,學校黨委書記洪慶華為段樹民院士頒發聘書並佩戴校徽。消息提到:作為城市學院首位雙聘院士,段樹民表示十分榮幸並對平臺的建設充滿信心。他希望新籌建的研究院能和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進行疊加與錯位發展,積極融入杭州市發展需求,推動學校平臺建設和人才引進,促進雙方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教授受聘為北京交通大學雙聘院士
    12月11日,北京交通大學聘任陳湘生院士為雙聘院士儀式在SY613舉行,校長王稼瓊向陳湘生院士頒發了聘書。  王稼瓊代表學校對陳湘生院士表示熱烈歡迎。他希望在陳湘生院士的指導下,我校的隧道及地下工程等相關學科能夠更好地發展,同時希望陳湘生院士能為學校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 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
    原標題: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  中國甘肅網9月7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 (記者武永明)蘭州大學雙聘院士聘任儀式9月3日下午在該校舉行,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並擔任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學術院長
  • 中科院院士高銳受聘吉林大學雙聘院士
    3月21日,中科院院士高銳受聘吉林大學雙聘院士儀式在朝陽校區舉行。吉林大學副校長鄭偉濤,人才工作辦公室、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有關負責人和學院學術委員會成員以及各系、各中心主任出席了聘任儀式。 高銳院士於1981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應用地球物理專業並獲碩士學位,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銳院士長期從事深部地球物理探測與大陸巖石圈構造及地球動力學研究,始終工作在第一線,主持和完成了多項各級科研項目。人才辦公室負責人宣讀了聘任高銳院士為吉林大學雙聘院士的決定。鄭偉濤為高銳院士頒發聘任證書並佩戴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