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在雲南瀟湘動物群中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吳晶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我國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中,發現了距今4.23億年的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這種魚體長可達1.2米,這一發現挑戰了學術界關於早泥盆世埃姆斯期(4.08億年前至3.93億年前)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觀點。 12日出版的英國著名期刊《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這一發現。據介紹,經過近八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朱敏團隊已在瀟湘動物群中取得了若干轟動性的科學發現,包括世界上最早的完整保存的硬骨魚——夢幻鬼魚等。
-
雲南曲靖發現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了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Megamastax amblyodus)的硬骨魚。現有的證據顯示,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 2014-06-12 21:00:47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孫自法)經過近8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團隊在雲南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發現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圖)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李大慶)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的迄今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的迄今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評述稱,來自中國的系列發現「正改變盾皮魚類已經滅絕的認識,盾皮魚類成為理解脊椎動物的身體結構如何在久遠的過去一步步演化而來的關鍵」。以往的早期魚類化石多發現於泥盆紀地層中,那時各大類群早已分化,缺少處於中間狀態的過渡化石;而向魚類時代之前,更遙遠的志留紀追溯,脊椎動物的演化歷史已經湮滅不清。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只能通過一鱗半爪的零碎材料,盲人摸象式地試圖還原這段歷史。
-
【光明日報】我國發現志留紀1.2米「巨」魚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新發現了一種硬骨魚化石——鈍齒宏頜魚,這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推測其體長可達1.2米。
-
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11篇 |志留紀:脊椎動物大發展
志留紀(距今4.30~4.00億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三個紀。志留紀的顯著標誌是原始脊椎動物開始大發展。無頜類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脊椎動物。這類魚形動物和魚類不同,還沒有頜的形成,所以稱為無頜類。志留紀海洋無脊椎動物在志留紀大致繼承著奧陶紀動物類群的面貌,雖說稍有差異,但看不出明顯激烈的演變。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成果主要基於研究團隊近年來完成的兩條連續的關底組剖面(上鐵路-東坡剖面、劉家衝剖面)的實測資料,並在前人古生物學研究與地層學劃分對比工作的基礎上,依據巖性變化及古生物化石特徵,對曲靖地區含豐富志留紀魚化石的關底組重新進行了釐定與劃分,並在結合關底組中魚類微體化石新發現的基礎上對其地質時代開展了深入討論。」 趙文金告訴《中國科學報》。
-
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原標題: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曲靖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已有若干轟動性發現如初始全頜魚、夢幻鬼魚等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對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研究又取得了新進展——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
5億多年前遠古小魚或為脊椎動物祖先
魚化石或改寫進化史魚鰭或進化為動物後肢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文章說,在加拿大發現的古老魚類化石顯示,四足動物的後肢可能由魚鰭進化而來,而並非脊椎動物適應陸地生活後才出現的。這種古老魚類名為「提塔利克魚」,生活在距今約3.75億年前。科學家們2004年在加拿大埃爾斯米爾島發現了它的化石。
-
志留紀,大變革前奏曲
後來志留系地層的一部分比較年輕的底層被重新命名為泥盆系,志留紀的具體範圍也隨之確定下來。(註:在這裡「紀」為時間,「系」為地層)大陸崛起:志留紀時期的陸地分布與奧陶紀最大的區別是北半球的勞倫古陸。波羅地大陸,東阿瓦隆尼亞大陸已經連在一起,北面的西伯利亞大陸也靠得很近,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仍然是最大的一片陸地,包括今天的南美洲。南極洲,非洲,澳大利亞和印度。
-
雲南曲靖志留紀古魚研究獲新發現
他們描述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為探索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實證。作為志留紀瀟湘脊椎動物群的新成員,甲鱗魚進一步支持雲南曲靖是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中心,表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
-
志留紀有頜魚類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朱幼安、盧靜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他們對一種志留紀有頜魚類——闊背志留魚(Silurolepis platydorsalis)的最新研究,證明這件標本在之前的描述中也被前後顛倒了,過去隸屬胴甲魚類的闊背志留魚實為我國特有的志留紀全頜盾皮魚,對追溯有頜脊椎動物的最早期演化有重要意義。
-
「左子聊史前」之第四期 ——志留紀
志留紀晚期,幾個大陸連接在一起,導致山脈隆起,全球的陸地面積也逐漸變大。古生物學家根據當時造出的一座山——加裡東山,將這場地質運動命名為「加裡東運動」。從寒武紀到志留紀的「早古生代」就隨著這場運動而結束了,也意味著古生代已過去了一半。 志留紀時期的海洋,海底生長著茂盛的珊瑚和腕足動物。其中有兩種特別顯眼——一種像鎖鏈,一種像樹枝。
-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魚類物種 為頂級食肉動物
經過近8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團隊在雲南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發現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這是繼夢幻鬼魚、初始全頜魚之後,朱敏團隊在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的又一重要發現。6月12日最新一期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這一古脊椎動物研究領域重要發現稱,雖然目前鈍齒宏頜魚只發現了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
史前志留紀的龐然大物,當年稱霸整個海洋,統治了2000多萬年
最近,有關科學家在對古生物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了一種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存在的大型水中生物,這種生物與蜘蛛、蠍子有著相似的外形,它們不僅有著極為鋒利的口鉗,而且還有著3米多的體長,毫無疑問這種生物在水下就是霸主的存在。
-
【中國科學報】琥珀解密古生物擴散蹤跡
白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設想一下,印度板塊漂移過程中一定是經歷了極端的環境變化,那麼喜溼熱的櫛蠶存活機率肯定非常低。其中一個例證就是馬達加斯加板塊與印度板塊一起脫離岡瓦納古陸後,共同漂移了約3300萬到5300萬年,直到晚白堊紀(約8700萬年前)才逐漸分開。而馬達加斯加尚未發現櫛蠶,據推測其櫛蠶土著種類已經滅絕。
-
古脊椎所等古老魚類化石研究揭開有頜脊椎動物演化史
9月25日,英國《自然》雜誌在線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古生物學家團隊在早期脊椎動物演化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朱敏等人在中國雲南省古老的志留紀地層中發現了一條保存完好的古魚,並將其命名為初始全頜魚(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