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地區志留系關底組地層(趙文金供圖)
曲靖地區關底組Ⅱ段崇家灣段中的魚類微體化石(趙文金供圖)
近日,《古脊椎動物學報》與《地學前緣》分別在線發表了早期脊椎動物研究團隊趙文金研究員等完成的兩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成果主要基於研究團隊近年來完成的兩條連續的關底組剖面(上鐵路-東坡剖面、劉家衝剖面)的實測資料,並在前人古生物學研究與地層學劃分對比工作的基礎上,依據巖性變化及古生物化石特徵,對曲靖地區含豐富志留紀魚化石的關底組重新進行了釐定與劃分,並在結合關底組中魚類微體化石新發現的基礎上對其地質時代開展了深入討論。」 趙文金告訴《中國科學報》。
據趙文金介紹,該研究團隊取得的主要進展包括四個方面。
其一,曲靖地區的關底組是一套以細碎屑巖為主的濱淺海相紅層沉積,在曲靖周邊廣泛出露於下寒武統龍王廟組或中寒武統雙龍潭組之上、以淺灰色瘤狀灰巖夾頁巖為主的妙高組之下。根據巖性變化特徵將關底組劃分為四段,從下往上依次為I段嶽家山段、Ⅱ段崇家灣段、Ⅲ段彩蓮段及Ⅳ段東坡段,曾從其下部劃分出的嶽家山組一名應予以廢棄。
其二,關底組Ⅱ段崇家灣段中門類齊全且豐富的魚類化石(主要包括無頜類、盾皮魚類、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牙齒以及碎骨片,並以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及牙齒等魚類微體化石為主)的新發現,為關底組的時間下限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依據其中柵棘魚類背棘魚的全球對比分析研究,在結合對牙形類等無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進展及新認識的基礎上,認為關底組崇家灣段的時代應為志留紀羅德洛世高斯特晚期、含有「中華王氏魚」的關底組嶽家山段中上部的時代應為志留紀羅德洛世高斯特早期,而不含魚化石的嶽家山段下部目前並不排除可下延到溫洛克世的可能。
其三,通過棘魚類微體化石的全球對比,關底組上覆地層妙高組可歸入到志留系普裡道利統下部,這與關底組Ⅳ段東坡段中牙形類Ozarkodina crispa頂峰帶指示關底組時代上限為志留紀羅德洛世最晚期是一致的。
其四,曲靖地區關底組的地質時代主要限於志留紀羅德洛世,這也是瀟湘脊椎動物群中揚子魚類組合的主要分布時限。
曲靖素有「魚的故鄉」之稱,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早期魚類棲息和繁衍的天堂,當今世界上已發現的絕大多數古生代魚類,幾乎都能在曲靖找到蹤跡。不僅如此,在曲靖還發現許多獨有屬種,不乏各自門類中最早、最原始的代表。這些來自曲靖地區志留系-泥盆系中的魚化石材料不僅為探討頜的起源、有頜類冠群的起源與早期分化、硬骨魚類的起源、肉鰭魚類的早期分化等演化生物學課題提供了關鍵資料,而且為中國志留紀-泥盆紀含魚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一些重要地質界線的確定等地層學問題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研究人員指出,具有重要地層學意義的魚類微體化石在曲靖地區志留系關底組Ⅱ段崇家灣段中的新發現為解決長期存有爭議的關底組地質時代歸屬問題提供了可靠新證據,相關進展對於全面認知瀟湘脊椎動物群的時空分布格局、深入探討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悉,相關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科學院古生物化石發掘與修理專項等的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9615/j.cnki.1000-3118.200513;
https://doi.org/10.13745/j.esf.sf.2020.6.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