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曼魚再研究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之謎提供新證據

2021-01-17 中國網

追溯脊椎動物水域徵服者的崛起之路——

彌曼魚再研究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之謎提供新證據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6年5月19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課題組盧靜等與英國牛津大學同行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前的晨曉彌曼魚腦顱結構進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彌曼魚內顱具有典型的輻鰭魚類特徵,如側顱管與噴水管,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謎團提供了最新證據。該研究還發現「整列層」結構不但見於肉鰭魚類,也存在於某些早期輻鰭魚類,修訂了「整列層」是肉鰭魚類特有結構的傳統假說。

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硬骨魚類分兩大支系,即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大約在3.8億年前的晚泥盆世,肉鰭魚類開始登上陸地,演化出包括人類在內的陸地脊椎動物。然而,留在水中的肉鰭魚類逐漸式微,輻鰭魚類成為地球水域的徵服者。今天的輻鰭魚類擁有龐大的物種數(32219種,約佔脊椎動物物種總數的一半),佔領了從雨後水塘到深海火山口的各種生態環境。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魚類,絕大多數屬於輻鰭魚類。

據盧靜博士介紹,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約4.3億年前到4億年前)是硬骨魚類演化的關鍵階段,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也在這一時期分道揚鑣。在地質歷史上,這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地球環境在短時間內發生了多次改變。舊的生物類群衰落下去,創造了新的演化機會。長著上下頜的魚類朝著不同方向發展出許多新的類群,奠定了之後四億年中脊椎動物演化的基礎。「魚類的時代」開始了。

然而,輻鰭魚類在這一時期留下的化石卻極其稀少。過去對最早期輻鰭魚類的認識主要來自3.9-3.8億年前的鱈鱗魚化石,這是一種長可超過半米,體型流線,長著大的口裂和鋒利牙齒的掠食者。它在歐洲和北美都留下數量眾多,保存完好的化石材料。可是,鱈鱗魚已經擁有了輻鰭魚類的絕大多數典型特徵,跟輻鰭魚類與肉鰭魚類的最近共同祖先相比,它們之間還存在相當大的一段缺口。在過去至今的一百多年古生物學史中,這一缺口一直是困擾學界的一個大謎團。

盧靜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填補這個演化缺口,解開輻鰭魚類起源謎團的關鍵證據也許已經被發現。

據文章通訊作者朱敏研究員介紹,晚志留世到早泥盆世,我國的雲南東部還是一片處於赤道附近的熱帶淺海,這片水域成為了早期硬骨魚類的演化搖籃。4.1億年前生活在這裡的曲靖西屯動物群中,佔據統治地位的是多種多樣的早期肉鰭魚類,它們的數量和種類都很多,可能以體型較小的盔甲魚和盾皮魚類為食。這些肉鰭魚類中有斑鱗魚、楊氏魚、奇異魚等一系列古生物學的「明星物種」,為研究肉鰭魚類的早期演化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窗口。

西屯動物群的化石證據表明,在硬骨魚演化的早期,各個類群的分野並沒有那麼明顯。比如像斑鱗魚那樣的肉鰭魚類,同時也具有一些輻鰭魚類的特徵。這說明西屯動物群已經相當接近輻鰭魚類和肉鰭魚類演化道路的分歧點。

進入21世紀,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動物課題組在持續多年的野外工作中,陸續找到了幾塊不太起眼的頭顱化石,在數量和保存完好程度上都無法與斑鱗魚、楊氏魚等明星物種相比。然而,它即將為輻鰭魚類的起源提供重要的證據。這條魚就是最初被歸入到肉鰭魚類的晨曉彌曼魚。

晨曉彌曼魚的正型標本是一片薄薄的「凸」字形骨片,魚活著的時候,它構成腦顱的頂蓋。骨片的表面有無數的細孔,這種帶細孔的硬組織結構被稱為「整列層」,一直被認為是早期肉鰭魚類獨有的特徵。最早曾把彌曼魚歸入肉鰭魚類,主要依據的就是整列層的存在。然而,原始肉鰭魚類的腦顱分為前後兩個部分,而彌曼魚的腦顱卻和原始輻鰭魚類一樣渾然一體。彌曼魚的歸屬因此成為學界懸而未決的一個問題。要確定彌曼魚的歸屬,還必須尋找更多的證據。

把骨片翻過來後,露出層層疊疊,像丘陵等高線般複雜而不規則的,已經石化的構造,這些構造代表了四億年前古老魚類的腦腔、血管、神經和內耳等精細結構的形態。利用高精度CT技術對這些結構進行的研究表明,彌曼魚還具有好幾種輻鰭魚類才有的特徵,而最關鍵性的證據來自它的噴水孔——人類耳道的前身。

《莊子》中有則神話:混沌是上古的帝神,沒有七竅;他的朋友倏和忽給他鑿出七竅,鑿完混沌就死了。頭顱上的孔竅攸關性命,在演化史上也基本保持著穩定,人的眼、鼻、口,在脊椎動物歷史的早期就都出現並已初具雛形。只有耳朵是個例外,它經歷了最大的演化重組和改變。

我們的耳孔,在原始水生脊椎動物中叫做噴水孔,由靠前的一對鰓孔演化而來。噴水孔名不副實,和噴水沒有多大關係,它的功能在於呼吸和感覺。鯊魚和鰩魚的噴水孔裡有用來輔助平衡感的感覺器官,同時也可以用來吸入新鮮的水流。現生的多鰭魚在缺氧的水體中生活,會利用頭頂部的噴水孔,像鼻孔那樣吸進空氣。魚類登上陸地之後,噴水孔變成了連接內耳和外界聲源的通道,成為我們聽覺系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當一部分輻鰭魚類的噴水孔和其他魚類都不一樣,它在腦顱頂蓋的底部形成了一段骨質的封閉管道,稱作噴水管。彌曼魚的腦顱化石上也顯示了同樣的特徵。此外,它的腦顱在內耳部分還有一個特殊的空腔,這也是只有輻鰭魚類才有的特徵。在現生的鱘魚(屬於較原始的輻鰭魚類)中,這個空腔用來容納造血器官。憑藉這些新證據,盧靜等人將彌曼魚歸入到了輻鰭魚類,彌曼魚也因此成為目前已知最原始,也是最早的輻鰭魚類,它將輻鰭魚類最早的沒有爭議的化石記錄向前推了2千萬年。

在「魚類時代」剛剛拉開帷幕的那個紀元中,水中生活著多種多樣古怪的硬骨魚類,最早的輻鰭魚類也許就在其中,只是外表很可能與後來的典型輻鰭魚類不太一樣。隨著更多更完整的原始硬骨魚類化石材料的發現,輻鰭魚類,這些地球水域徵服者的起源,將會變得越來越清晰。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與科技部973項目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證明晨曉彌曼魚屬輻鰭魚類-光明日報-光明網
    盧靜介紹,但與肉鰭魚類眾多「明星物種」相比,輻鰭魚類在這一階段化石非常少。「過去,我們發現的最早期的輻鰭魚類是距今3.9億至3.8億年前的鱈鱗魚化石,它們曾廣泛分布在歐美大陸。但是這種魚已經擁有了輻鰭魚類的絕大多數典型特徵,跟輻鰭魚類與肉鰭魚類的最近的共同祖先相比,它們之間還存在相當大的一段缺口。」
  • 中國科學家有望揭開肉鰭魚類演化之謎—新聞—科學網
    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年前的掠食魚類箐門齒魚的精細腦腔結構進行詳細研究,揭示了箐門齒魚兼具肉鰭魚類幹群和冠群鑲嵌特徵,開始解開肉鰭魚類早期演化階段的層層謎團。 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下分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兩大支系,它們競逐地球水域的統治權。今天,水中的肉鰭魚類僅剩肺魚和空棘魚,在繁榮多樣的輻鰭魚類陰影中苟延殘喘。
  • 雲南曲靖志留紀古魚研究獲新發現
    他們描述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為探索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實證。作為志留紀瀟湘脊椎動物群的新成員,甲鱗魚進一步支持雲南曲靖是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中心,表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
  • 中國是肉鰭魚類起源中心
    本報訊(記者童曙泉)大約3.6億年前,從肉鰭魚類中進化出了第一個陸生脊椎動物,最終衍生出人類。5月4日出版的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發表論文指出,發現於我國雲南曲靖的「晨曉彌曼魚」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原始的肉鰭魚類。這意味著,我國是肉鰭魚類起源中心。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美國肯恩大學於小波教授等共同完成。
  • 科技視界 | 張彌曼:追尋"從魚到人"的證據
    根據史前魚類和兩棲動物化石提供的線索,人們認為肉鰭魚類中的總鰭魚是當年的「開路先鋒」。這是因為,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部分魚類都屬於硬骨魚類,身體裡的骨骼都已經完全骨化,而絕大部分現代的硬骨魚類屬於輻鰭魚類,魚鰭裡沒有中軸骨,而是由輻射狀的鰭條支撐;但也有很少一部分硬骨魚類需要歸入肉鰭魚類的範疇,它們的魚鰭不是直接連在身體上,而是通過一個像小臂的結構與身體連接。
  • 史前鯊魚頭骨提供魚類起源新證據
    史前鯊魚頭骨提供魚類起源新證據)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化石論文中,科學家分析了一具已滅絕的遠古鯊魚化石,發現它與銀鮫的相似之處比此前所知更多。
  • 名為多鰭魚的原始神秘魚類,讓科學家重新思考魚類演化時間軸
    現代輻鰭魚包含了一半的現存脊椎動物,而且形態多種多樣,如孔雀魚和鱈魚。據信該類群起源於泥盆紀「魚類時代」前夕,約3.85億年前左右。多鰭魚(Polypterus)屬於一種古老的小型魚類群(其中也包括鱘魚)。它們有鱗和肉鰭,具有一定原始特徵,形似鰻魚,之前一直不符合某一分類,但是現已被接受為所有其它輻鰭魚的現存姐妹群。不過,它們的化石歷史只有1億年。
  • 人類起源最大爭議,3億年前我們真是一條魚嗎?手指留下關鍵證據
    當然,教士的說法是錯誤的,畢竟按照《物種起源》的理論,人的祖先應該是一群魚,如果說人和猴子還有幾分相似,魚又是如何變成人的,卻讓人頗為感到懷疑了。因此這也成為了人類起源的最大爭議,人類在三億年前真的是一條魚嗎?其實我們的手指上,留下了關鍵的證據。生物學界,將海洋中的魚封為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其中硬骨魚類又分為輻鰭魚和肉鰭魚,而肉鰭魚正是四足動物的先祖。
  • 追尋夢幻鬼魚
    在4億多年前,硬骨魚綱向兩個方向輻射進化,一支是輻鰭魚亞綱,多為魚類,我國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青、草、鰱、鱅、鯉、鯽等皆屬於此亞綱中的真骨魚類。另一支是肉鰭魚亞綱,它構成了陸地脊椎動物進化的主線——從魚類到兩棲類,到爬行類,再到哺乳類,直至人類。傳統分類學上,這些陸地脊椎動物被分為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
  • 魚類起源與演化
    無頜魚類大約出現在奧陶紀,它們像魚卻不能稱之為魚。這些魚的脊椎呈圓柱狀,沒有上下頜;起源於內胚層的鰓呈囊狀,因此又被成為囊鰓類。無頜魚類大多數生活在水中,因為身體想魚形動物,所以被稱為無頜魚類,一般情況下我們將之分為盲鰻綱、七鰓鰻綱和鰭甲魚綱。儘管在志留紀和泥盆紀時無頜類種類繁多,但只有七鰓鰻和八目鰻能倖存至今。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其二,關底組Ⅱ段崇家灣段中門類齊全且豐富的魚類化石(主要包括無頜類、盾皮魚類、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牙齒以及碎骨片,並以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及牙齒等魚類微體化石為主)的新發現,為關底組的時間下限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依據其中柵棘魚類背棘魚的全球對比分析研究,在結合對牙形類等無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進展及新認識的基礎上,認為關底組崇家灣段的時代應為志留紀羅德洛世高斯特晚期、含有「中華王氏魚
  • 斷層掃描技術助力魚化石研究
    因此,它們的生活環境主要為淡水環境。這類魚都歸屬於斯堪尼亞魚目,在中國的發現地區和地層分別為:新疆阜康,中三疊統,長背鰭阜康魚甘肅北山,下三疊統,短尾柄北山魚陝西米脂,上三疊統,張崖米脂魚圖:長背鰭阜康魚生活復原圖 (AndreyAtuchin根據徐光輝提供的復原底圖彩繪) 今天的大部分魚類都屬於輻鰭魚類,它是現代脊椎動物亞門中最繁盛的類群,約佔現生脊椎動物物種數量的一半。
  • 遠古魚類是怎樣演化成四足動物的?
    誰是四足動物直接祖先的有力競爭者  一些現代魚類也生活在水陸相交的地帶,比如彈塗魚、攀鱸等,它們不僅能呼吸空氣,還能在陸地上生存很長時間。但這些魚和其他絕大多數現生魚類一樣,都屬於輻鰭魚類,和四足動物沒有直接演化關係。演化成四足動物的魚屬於肉鰭魚類,早在4億多年前,它們和輻鰭魚類就已經分道揚鑣。
  • 人類在3億年前真的是一條魚嗎?看一看我們手指上留下的關鍵證據
    實際上,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論,是由兩位學者同時提出來的,這兩位學者就是查爾斯·達爾文和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達爾文和華萊士共同發現了「自然選擇」這一自然現象,於是,就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論,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系統闡述了這一科學理論,所以,後世之人才誤認為進化論是由達爾文一人提出來的,甚至誤認為達爾文發明了進化論。
  • 一億五千萬年的文化——狼鰭魚化石
    古生物化石從表面看只是石頭而已,但專業領域研究專家會發現,這些化石不僅具有藝術欣賞價值,有利於世人學習並了解萬物造化的奧秘,這些化石也蘊藏著無法估量的的科學文化價值,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研究此件狼鰭魚化石,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補這一時期生物演化重要階段的不少空白。狼鰭魚(LCOPTERA) 產於中國遼西,形成於晚侏羅紀--早白堊紀,距今已有一億四千萬年。
  • 科學網—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1938年,第一條現生空棘魚——非洲拉蒂邁魚,在非洲海岸被捕獲後,人們在這種「活化石」身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空棘魚類自泥盆紀經歷了一次快速輻射演化後,其演化幾乎停滯了下來。在此後幾億年的歷史時期內,其身體形態並沒有太大改變。 這種演化停滯,使「活化石」拉蒂邁魚與其幾億年前的祖先在解剖特徵上十分相似。
  •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我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 「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像大眾熟知的蝴蝶、螃蟹、蜈蚣和蜘蛛等都屬於節肢動物,它佔據了當今動物界大約80%的物種多樣性。
  • 4.1億年前水中掠食者 揭示肉鰭魚類早期演化格局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6年6月3日,美國《Science Advance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課題組盧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年前的掠食魚類箐門齒魚的精細腦腔結構進行詳細研究,揭示了箐門齒魚兼具肉鰭魚類幹群和冠群鑲嵌特徵,開始解開肉鰭魚類早期演化階段的層層謎團。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下分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兩大支系,它們競逐地球水域的統治權。今天,水中的肉鰭魚類僅剩肺魚和空棘魚,在繁榮多樣的輻鰭魚類陰影中苟延殘喘。
  • 志留紀「古魚王國」新成員---身披奇特鱗片的「丁氏甲鱗魚」
    丁氏甲鱗魚(Sparalepis tingi)是繼夢幻鬼魚之後第二種較完整保存的志留紀硬骨魚。它的獨特之處在於身體覆蓋厚而緊密關節在一起的鱗片,如同身穿盔甲的武士。屬名意指其鱗片類似於古波斯步兵手持的柳條編織而成的矩形盾牌,種名則獻給雲南曲靖志留紀剖面的命名人、中國地質學奠基人之一丁文江先生(1887-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