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有望揭開肉鰭魚類演化之謎—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圖1 箐門齒魚生態復原圖(蘇柏恩(Brian Choo)繪製)。

    圖2 箐門齒魚腦顱照片及腦腔復原。A,篩蝶部腦顱腹面;B,耳枕區腦顱腹面;C,腦腔腹面復原;D,腦腔左側面復原,半透明外殼示意腦顱。II-X示意第2-10對腦神經管(盧靜供圖)。

圖3 泥盆紀硬骨魚類各大類群腦腔對比示意圖(盧靜供圖)。

2016年6月3日,美國《Science Advance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課題組盧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年前的掠食魚類箐門齒魚的精細腦腔結構進行詳細研究,揭示了箐門齒魚兼具肉鰭魚類幹群和冠群鑲嵌特徵,開始解開肉鰭魚類早期演化階段的層層謎團。

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下分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兩大支系,它們競逐地球水域的統治權。今天,水中的肉鰭魚類僅剩肺魚和空棘魚,在繁榮多樣的輻鰭魚類陰影中苟延殘喘。然而,在志留紀-泥盆紀的「魚類時代」中,佔據壓倒性優勢的卻是肉鰭魚類,它們沿著許多方向分化成各種形態,並在約3.8億年前的晚泥盆世登上陸地,演化出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

肉鰭魚類在大約四億年前的早泥盆世開始了爆發式大發展,這個時代將肉鰭魚類的整個演化歷史分為前後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在這之前的肉鰭魚類被歸入肉鰭魚類幹群,以夢幻鬼魚和斑鱗魚為代表,形態十分原始,甚至並沒有發展出典型的肉鰭,它們的鰭與輻鰭魚類沒有多大不同。而在這之後,我們熟悉的肺魚類、空棘魚類和四足形類(陸地脊椎動物的直接祖先)等肉鰭魚大類群紛紛演化出來,它們通常被統稱為肉鰭魚類冠群或現代肉鰭魚類。

早泥盆世的現代肉鰭魚類大發展中還出現了一個類群,雖然在生存時間、繁盛程度乃至知名度方面都無法與另外幾個大類群相比,但卻演化成了那個時代最兇猛的掠食者,這就是爪齒魚類(Onychodonts)。

這是一群神秘的魚類,它們的全部演化歷史都局限在泥盆紀的六千萬年中,目前已知的爪齒魚類僅有六個屬,而且化石大都很破碎,多數情況下,只有巖層中散落的長而彎曲,頗類似猛禽利爪形狀的可怕牙齒標誌著這些掠食者的存在。直到20世紀下半葉在澳大利亞發現了比較完整的爪齒魚化石,才讓我們對這類魚的全貌有所了解。

化石顯示,爪齒魚類具有強壯的肩部,頭骨各部分可以擴張,方便制服和吞咽大的動物。它們標誌性的巨大尖牙成兩簇輪狀並排在下頜前端,稱為「齒旋」,口閉合時收入口腔頂部刀鞘般深深的窩中。這種可怕的牙齒能夠像魚叉一樣刺入獵物軀體,使其無法逃脫。在一條約60cm長的爪齒魚體內,竟發現了一條長達30cm的盾皮魚殘軀。一切證據都指向一種兇殘、高效,適應於伏擊捕食大型獵物的水中「殺手」。

除了可怕的捕食結構,研究者還有其他充足理由對這些神秘的「殺手」保持高度關注。爪齒魚類身上混合了肉鰭魚乾群特徵、現代肉鰭魚類典型特徵和其自身演化出的獨有特徵,理清楚這團特徵的「亂麻」,對於確定爪齒魚類的分類地位,追溯現代肉鰭魚類的早期演化歷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常,魚類腦顱複雜精細的結構能夠提供最大量的形態信息,幫助理清楚這團「亂麻」。然而,澳大利亞發現的爪齒魚雖然相當完整,但重要的腦顱部分卻沒有保存下來,由於這部分信息的缺失,對爪齒魚類的研究陷入了難為無米之炊的處境。

來自我國雲南的化石發現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的契機。早泥盆世的滇東是肉鰭魚乃至整個硬骨魚類的演化「搖籃」,在這裡發現了原始硬骨魚類幾乎所有大類群目前已知的最早期代表,其中包括了目前最古老的爪齒魚類于氏箐門齒魚(Qingmenodus yui)。

目前只發現了箐門齒魚的頭部骨骼。4.1億年前當它活著時候,全長大概有15cm,齒旋等爪齒魚類的標誌特徵表明它雖然軀體較小,但也是一種兇猛的掠食者。更令人興奮的是,它保存了腦腔、內耳、神經和血管通路等一整套在澳大利亞的爪齒魚類化石中缺失的重要腦顱形態信息,這就為研究爪齒魚類乃至整個肉鰭魚類早期演化歷史補上了重要的一個證據。

高精度CT斷層掃描和數位化三維重建技術使得對箐門齒魚腦顱結構的詳細研究成為可能。這些新技術使研究者得以發現一些前所未見的、深藏在化石內部的精細結構。在箐門齒魚的吻部有著一系列骨質的分枝小管,這種構造過去只在肺魚類中發現過,很可能與某種特殊的感覺器官有關,這也許是爪齒魚類得以成為高效水中殺手的另一秘笈。

更出人意料的結果是,箐門齒魚的內耳和腦腔構造竟和空棘魚類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些新證據表明,爪齒魚類和空棘魚類有很密切的親緣關係。可以說,空棘魚類剛剛出現不久的時候,有一個支系就分了出去,向著高度適應掠食生活的方向發展,從而演化成了爪齒魚類。

研究還顯示,箐門齒魚的腦顱結構保留了諸多原始特徵,特別是過去一些認為爪齒魚類獨有的特徵,實際上也是原始肉鰭魚類的古老特徵,這使得爪齒魚類成為聯結肉鰭魚類幹群與冠群的關鍵環節,更清晰地展示了現代肉鰭魚類,人類曾經在「魚類時代」稱雄地球水域的魚形祖先,是如何演化而來的。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與科技部973項目的支持。(原標題:4.1億年前水中掠食者揭示肉鰭魚類早期演化格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而此次發現的雲南孔骨魚生活在距今約4.1億年前,從而將此類化石記錄推前了約1700萬年。 4月10日,英國雜誌《自然—通訊》報導了朱敏等人的這一最新發現。 1938年,第一條現生空棘魚——非洲拉蒂邁魚,在非洲海岸被捕獲後,人們在這種「活化石」身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空棘魚類自泥盆紀經歷了一次快速輻射演化後,其演化幾乎停滯了下來。在此後幾億年的歷史時期內,其身體形態並沒有太大改變。 這種演化停滯,使「活化石」拉蒂邁魚與其幾億年前的祖先在解剖特徵上十分相似。
  • 科學網—雲南孔骨魚化石: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由於化石記錄的不完整,學術界對空棘魚類更早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對這些問題很難給出相對明確的答案。 一段不解的中國之緣 「中國南方古地理區域一直被認為是肉鰭魚類的起源中心,」朱敏說,「近十餘年來,我們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珍貴化石。」
  • 四足魚類從何而來?揭開「肉鰭魚」的神秘面紗
    直到1938年,漁民們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的葛摩群島捕捉到的一條怪魚,令古生物學家很快就發現,這條怪魚和化石標本上的肉鰭魚幾乎一模一樣,而後來在印度洋的東岸印度尼西亞附近也發現了它的蹤跡。最早見到拉蒂邁魚的一個博物館的保管員,她的名字叫拉蒂邁,所以,魚的名字也就根據她的名字命名。
  • 遠古魚類是怎樣演化成四足動物的?
    誰是四足動物直接祖先的有力競爭者  一些現代魚類也生活在水陸相交的地帶,比如彈塗魚、攀鱸等,它們不僅能呼吸空氣,還能在陸地上生存很長時間。但這些魚和其他絕大多數現生魚類一樣,都屬於輻鰭魚類,和四足動物沒有直接演化關係。演化成四足動物的魚屬於肉鰭魚類,早在4億多年前,它們和輻鰭魚類就已經分道揚鑣。
  • 中國是肉鰭魚類起源中心
    本報訊(記者童曙泉)大約3.6億年前,從肉鰭魚類中進化出了第一個陸生脊椎動物,最終衍生出人類。5月4日出版的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發表論文指出,發現於我國雲南曲靖的「晨曉彌曼魚」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原始的肉鰭魚類。這意味著,我國是肉鰭魚類起源中心。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美國肯恩大學於小波教授等共同完成。
  • 4.1億年前水中掠食者 揭示肉鰭魚類早期演化格局
    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年前的掠食魚類箐門齒魚的精細腦腔結構進行詳細研究,揭示了箐門齒魚兼具肉鰭魚類幹群和冠群鑲嵌特徵,開始解開肉鰭魚類早期演化階段的層層謎團。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下分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兩大支系,它們競逐地球水域的統治權。今天,水中的肉鰭魚類僅剩肺魚和空棘魚,在繁榮多樣的輻鰭魚類陰影中苟延殘喘。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然而,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個謎。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索邦大學國家研究機構CNRS海洋生物學家Angela Falciatore表示,這項研究「將推動浮遊生物生物學的進步」。
  • 彌曼魚再研究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之謎提供新證據
    追溯脊椎動物水域徵服者的崛起之路——彌曼魚再研究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之謎提供新證據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6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前的晨曉彌曼魚腦顱結構進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彌曼魚內顱具有典型的輻鰭魚類特徵,如側顱管與噴水管,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謎團提供了最新證據。該研究還發現「整列層」結構不但見於肉鰭魚類,也存在於某些早期輻鰭魚類,修訂了「整列層」是肉鰭魚類特有結構的傳統假說。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硬骨魚類分兩大支系,即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
  • 魚類起源與演化
    無頜魚類大約出現在奧陶紀,它們像魚卻不能稱之為魚。這些魚的脊椎呈圓柱狀,沒有上下頜;起源於內胚層的鰓呈囊狀,因此又被成為囊鰓類。無頜魚類大多數生活在水中,因為身體想魚形動物,所以被稱為無頜魚類,一般情況下我們將之分為盲鰻綱、七鰓鰻綱和鰭甲魚綱。儘管在志留紀和泥盆紀時無頜類種類繁多,但只有七鰓鰻和八目鰻能倖存至今。
  • 中國科學家揭開櫛水母動物門起源之謎
    新華社昆明3月26日電(記者白靖利)中國科學家通過對澄江生物群疑難化石足杯蟲類的系統研究,破解了櫛水母動物門的起源之謎,證實櫛水母動物和刺胞動物共同起源於底棲固著生物。目前,這一成果已經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並將於4月1日以封面文章正式刊出。
  • 中國科學家解開蘭花進化之謎—新聞—科學網
    9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武欣中)由國家蘭科中心劉仲健教授領銜比利時根特大學、臺灣成功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日本埼玉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組成的國際科研團隊以深圳擬蘭為突破口,通過對深圳擬蘭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以及小蘭嶼蝴蝶蘭、鐵皮石斛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並結合其它蘭科和非蘭科植物的轉錄組及其基因功能分析,揭示了蘭花的起源及其花部器官發育和生長習性以及多樣性形成的分子機制和演化路徑
  •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中微子的前兩種振蕩模式即「太陽中微子之謎」和「大氣中微子之謎」已被實驗證實,其發現者憑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獎。第三種振蕩一直未被發現,甚至有理論預言其根本不存在。
  • 是巨型魚類還是遠古物種 「湖怪」之謎何時揭開
    魚頭寬度在一米以上,魚體長約10至15米,體重超過4噸……」  1987年,一支科學考察隊進入喀納斯湖探索「湖怪」之謎。經過兩年考察,發現了一群由三四十條大紅魚組成的聲勢浩大的魚群,每條魚長約為三四米。考察隊後來宣布,喀納斯「湖怪」之謎已被揭開,被稱為「湖怪」的大紅魚就是巨型哲羅鮭魚。  其實,哲羅鮭和大紅魚是同一種魚類。
  • 兩篇CELL|中心王文、何舜平、張國捷等團隊合作揭示脊椎動物水生到陸生演化過程中的遺傳創新基礎
    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飛躍,也是脊椎動物演化中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然而,長期以來,關於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遺傳創新基礎一直知之甚少。根據古生物學和脊椎動物系統學的研究,認為脊椎動物登陸事件發生於有頜類的硬骨魚綱中。硬骨魚綱包含肉鰭魚亞綱和輻鰭魚亞綱。
  • 雲南孔骨魚化石「現身」 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圖)-科教臺...
    最早的現代型空棘魚——雲南孔骨魚復原圖Brian Choo繪  作為肉鰭魚類的一支,空棘魚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  空棘魚類出現於泥盆紀,三疊紀時一度相當繁盛,但至今僅有2種:非洲拉蒂邁魚和印尼拉蒂邁魚。  1938年,第一條現生空棘魚——非洲拉蒂邁魚,在非洲海岸被捕獲後,人們在這種「活化石」身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空棘魚類自泥盆紀經歷了一次快速輻射演化後,其演化幾乎停滯了下來。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其二,關底組Ⅱ段崇家灣段中門類齊全且豐富的魚類化石(主要包括無頜類、盾皮魚類、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牙齒以及碎骨片,並以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及牙齒等魚類微體化石為主)的新發現,為關底組的時間下限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依據其中柵棘魚類背棘魚的全球對比分析研究,在結合對牙形類等無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進展及新認識的基礎上,認為關底組崇家灣段的時代應為志留紀羅德洛世高斯特晚期、含有「中華王氏魚
  • 中國科學家探測到黑洞周邊氣體響應的突變信號—新聞—科學網
    「複合時標」法成功獲取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邊電離氣體密度 研究團隊仔細分析了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望遠鏡像資料庫中,數據質量較高且有數十次觀測的類星體SDSS J141955.26+522741.1,發現它的幾個不同的吸收線同時存在陡增現象,從而有力地證明了模型假設的可靠性。 「我們進一步分析發現,探測率曲線還可以將速度空間和天空位置同時重疊的不同密度氣體成分分離開來,而此前並無有效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何志成說。
  •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在西北大學,一項被譽為「行走的仙人掌」的科學發現揭開了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2011年2月24日,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封面論文,內容是通過對我國雲南澄江化石庫中一種叫作「仙人掌滇蟲」的葉足動物的研究,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一難題當時是如何破解的?
  •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我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 「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像大眾熟知的蝴蝶、螃蟹、蜈蚣和蜘蛛等都屬於節肢動物,它佔據了當今動物界大約80%的物種多樣性。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該天體可能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內核,讓他們得以首次管窺此類行星的「內心」,從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謎。這表明,這顆行星經歷了非同尋常的演變歷程,這暗示著它很有可能失去了大氣層,不過,我們需要更多觀測才能最終確定,進一步觀察結果可能有助於我們測試有關氣體巨行星如何演化的理論。」研究人員最後表示,木星內核仍有很多未解之謎,像TOI 849 b這樣的系外行星讓他們可以更好地釐清類木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