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家有望揭開肉鰭魚類演化之謎—新聞—科學網
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年前的掠食魚類箐門齒魚的精細腦腔結構進行詳細研究,揭示了箐門齒魚兼具肉鰭魚類幹群和冠群鑲嵌特徵,開始解開肉鰭魚類早期演化階段的層層謎團。 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下分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兩大支系,它們競逐地球水域的統治權。今天,水中的肉鰭魚類僅剩肺魚和空棘魚,在繁榮多樣的輻鰭魚類陰影中苟延殘喘。
-
中科院新發現:4.1億年前水中掠食者是人類魚形祖先
原標題:新發現:4.1億年前水中掠食者是人類魚形祖先本報訊 (記者 劉歡)4.1億年前,它們競逐著地球水域的統治權,並最終演化出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昨天,中科院古脊椎所朱敏研究員及其團隊向世界公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揭開了「魚類時代」稱雄地球水域的人類魚形祖先演化謎團。
-
四足魚類從何而來?揭開「肉鰭魚」的神秘面紗
拉蒂邁魚也叫矛尾魚,最早生活在4億年前古生代的泥盆紀,科學家曾一度認為這種魚在七千萬年前中生代的白堊紀就已經滅絕。直到1938年,漁民們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的葛摩群島捕捉到的一條怪魚,令古生物學家很快就發現,這條怪魚和化石標本上的肉鰭魚幾乎一模一樣,而後來在印度洋的東岸印度尼西亞附近也發現了它的蹤跡。
-
中國是肉鰭魚類起源中心
本報訊(記者童曙泉)大約3.6億年前,從肉鰭魚類中進化出了第一個陸生脊椎動物,最終衍生出人類。5月4日出版的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發表論文指出,發現於我國雲南曲靖的「晨曉彌曼魚」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原始的肉鰭魚類。這意味著,我國是肉鰭魚類起源中心。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美國肯恩大學於小波教授等共同完成。
-
彌曼魚再研究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之謎提供新證據
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前的晨曉彌曼魚腦顱結構進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彌曼魚內顱具有典型的輻鰭魚類特徵,如側顱管與噴水管,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謎團提供了最新證據。該研究還發現「整列層」結構不但見於肉鰭魚類,也存在於某些早期輻鰭魚類,修訂了「整列層」是肉鰭魚類特有結構的傳統假說。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硬骨魚類分兩大支系,即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
-
科學網—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作為肉鰭魚類的一支,空棘魚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而此次發現的雲南孔骨魚生活在距今約4.1億年前,從而將此類化石記錄推前了約1700萬年。 4月10日,英國雜誌《自然—通訊》報導了朱敏等人的這一最新發現。
-
科學網—雲南孔骨魚化石: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此前,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出自距今約3.9億年的中泥盆世晚期地層中。而此次發現的雲南孔骨魚生活在距今約4.1億年前,從而將此類化石記錄推前了約1700萬年。 4月10日,英國雜誌《自然—通訊》報導了朱敏等人的這一最新發現。
-
遠古魚類是怎樣演化成四足動物的?
在許多人的認識中,水中的魚和陸地上多姿多彩的鳥獸爬蟲有著巨大的差異。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艾蒂安·若弗魯瓦·聖伊萊最早注意到生活在尼羅河中的一種魚,與人類以及其他陸地動物的身體結構擁有一系列共同點。不久之後,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對此作出了解釋:現代魚類和現代四足動物擁有共同的祖先——古代魚類。
-
25載化石搜集,揭示3.65億年前頂級捕食者的清晰樣貌
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遺址收集化石25年後,美國德雷塞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自然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對一類已經滅絕的12英尺(1英尺≈30.48釐米)長的史前魚類以及它們曾經生活的世界,有了更好的了解。雖然含肺魚(Hyneria lindae)最初是在1968年被古生物學家發現的,但是在當時並沒有很多化石材料。
-
3.6億年前滅絕的一種魚,有一支變成了人類
恐魚,也稱鄧氏魚,盾皮魚的一種在泥盆紀的海洋裡,大概3.6億年到4.1億年期間,盾皮魚類是當時海洋裡的霸主。它長得非常之大,有的可以長到10米、11米長。過去認為這個魚類已經在3.6億年前已經滅絕了。那麼實際上它有沒有滅絕呢?我們現在的研究發現,它並沒有完全滅絕。
-
我科學家證明晨曉彌曼魚屬輻鰭魚類-光明日報-光明網
晨曉彌曼魚,這條生活在4.1億年前的小魚,曾被認為是一種原始的肉鰭魚。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家和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成果卻改寫了這個結論:晨曉彌曼魚其實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輻鰭魚,它將輻鰭魚類的化石記錄向前推了2千萬年。
-
雲南孔骨魚化石「現身」 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圖)-科教臺...
最早的現代型空棘魚——雲南孔骨魚復原圖Brian Choo繪 作為肉鰭魚類的一支,空棘魚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此前,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出自距今約3.9億年的中泥盆世晚期地層中。而此次發現的雲南孔骨魚生活在距今約4.1億年前,從而將此類化石記錄推前了約1700萬年。 4月10日,英國雜誌《自然—通訊》報導了朱敏等人的這一最新發現。
-
3億年前,魚兒為什麼要上岸
原標題:3億年前,魚兒為什麼要上岸↑視覺中國如今人人都想要一條能帶來好運的「錦鯉」,但其實3億多年前,那條從水中慢慢爬向陸地的小魚才是整個動物世界包括全人類的「錦鯉」。這些上岸的魚類開枝散葉,演化成兩棲類、爬行類、鳥類,以及哺乳類,包括人。
-
科學家重大猜想:人類的祖先不是猴子,或許是從魚類進化而來!
地球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單細胞生物,也就是細菌類,後來經過16億年的演化出現多細胞生物——紅藻,而地球早期生物都是在海洋中生存,最原始的魚類出現在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而後魚類進化出各類不同科目。魚類向脊椎動物進化的顯著特徵就是出現頜骨,也就是人類嘴巴張合的骨頭,這樣能夠出現咬合力適應陸地生存。之前的魚類進食都是吸食方式,把微小生物通過吸力納入腹中。就這樣生存了許多年,魚類朝著4個方向走去,其中就有硬骨魚,硬骨魚中又包含一個亞科——肉鰭類,這個硬骨魚就是哺乳類動物的祖先。
-
網友問:魚是人類祖先,為什麼魚類不可以上岸呼吸?
地球上的生命的確起源於海洋,大約38億年前地球上的簡單有機分子聚集形成有機大分子,最終在海洋中形成簡單的單細胞生命-藍細菌。生命的起源就在海洋,某種意義上來說魚類可以算是現代生物的祖先,但這裡有個誤區,遠古魚類才算是人類的祖先,現代的這些魚類最多和人類是平級的關係,它們也是經過數億年的進化,才發展到今天的樣子。這個問題就跟之前有人在網上發出質疑:「為什麼現代的猴子不在繼續進化成人類?」是一樣的道理。現代的類人猿等都是和人類一起進化到今天,它們的祖先也是猿類,只是和我們親緣關係較近。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魚類起源與演化
(1)環節動物說——脊椎動物和環形動物有很多相似點:都是兩側對稱和分節的,都有分節的排洩器官和發達的體腔,都是密閉式的循環系統,環節動物的腹神經管和脊椎動物的背神經管位置相同,心臟和血流的方向相同。無頜魚類大約出現在奧陶紀,它們像魚卻不能稱之為魚。這些魚的脊椎呈圓柱狀,沒有上下頜;起源於內胚層的鰓呈囊狀,因此又被成為囊鰓類。無頜魚類大多數生活在水中,因為身體想魚形動物,所以被稱為無頜魚類,一般情況下我們將之分為盲鰻綱、七鰓鰻綱和鰭甲魚綱。儘管在志留紀和泥盆紀時無頜類種類繁多,但只有七鰓鰻和八目鰻能倖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