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載化石搜集,揭示3.65億年前頂級捕食者的清晰樣貌

2021-01-17 科技工作者之家

圖說:古生物復原圖展示了含肺魚可能的樣貌。

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遺址收集化石25年後,美國德雷塞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自然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對一類已經滅絕的12英尺(1英尺≈30.48釐米)長的史前魚類以及它們曾經生活的世界,有了更好的了解。

雖然含肺魚(Hyneria lindae)最初是在1968年被古生物學家發現的,但是在當時並沒有很多化石材料。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賓夕法尼亞州北部柯林頓縣紅山(Red Hill)遺址挖掘的志願者、學生和古生物學家們,發現了更多、更優質的魚類骨骼化石,這也為他們帶來了新的見解。

研究人員泰德·戴斯勒(Ted Daeschler)博士和傑森·唐斯(Jason Downs)博士專門研究泥盆紀,也就是陸地動物出現之前的地質歷史時期,而那也是含肺魚生活的時代。他們通過化石證據發現,這些史前捕食者有著鈍而寬的吻部、小眼睛,身長10~12英尺。它們擁有一種獨特的感受系統,這讓它們能夠通過身邊水壓的變化來尋獲獵物。

「沒有足夠的化石材料來重建我們今天通過大量化石證據所揭示的解剖結構。」戴斯勒解釋說。他是德雷塞爾大學自然科學院脊椎動物學領域的負責人。湯姆森研究的化石是在20世紀50年代採集的,當時,他只能通過幾塊破碎的頭骨和一些鱗片完成物種命名的工作。

雖然我們尚沒有完整的骨架,但現有的化石證據足以證明,在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時期,含肺魚稱得上是可怖的怪物。它們是居於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嘴裡生著2英寸(1英寸≈2.54釐米)長的尖牙,這比大多數現代大白鯊的牙齒更大。

含肺魚生活在黑暗中,這使它們不能通過視覺來捕食,而是演化出了感受水壓變化的方式。由於它的尺寸、尖牙利齒和獨特感官,含肺魚在它的時代可能會大殺四方,其獵物包括盾皮魚類(「披甲戴胄」的早期魚類)、與鯊魚有親緣關係的棘魚類,以及含肺魚自身所在的肉鰭魚類。從肉鰭魚類演化而來的最早一批四足動物,也有可能成為含肺魚的獵物。

所有關於含肺魚的新信息都是有價值的,因為它為我們展示了泥盆紀地球生態系統的狀況。那是脊椎動物演化的關鍵時期,肉鰭魚類中的總鰭魚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最終完成了登上陸地的壯舉,也奠定了今天世界上所有四足動物共通的身體模式。

編譯:苗若玖

審稿:Peter Wang

責編:南熙

英文連結:http://h5.scimall.net.cn/register?from=xh005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科貓SciMall(ID:SciMallAPP)

相關焦點

  • 化石揭開海相幻龍神秘面紗 曾是頂級捕食者
    在2.52億至6600萬千年的中生代(Mesozoic),海洋被一系列海洋爬行動物所統治。其中最古老的群體之一便是海相幻龍類,一種非常貪婪的半水生捕獵者,它們長有伸長的身體和類似槳的四肢。它們是2.45億年前三疊紀海岸的頂級捕食者。至於它們的遊泳模式一直備受爭論:它們究竟是利用四肢來回的移動而遊動,還是在水下「飛翔」,像現代企鵝一樣靠前掌的八字結運動而向前滑動?
  • 我國最大蜻蜓1.65億年前從翼龍口中驚險逃生
    我國最大蜻蜓1.65億年前從翼龍口中驚險逃生 2013-05-23 08:15:25   來源:揚子晚報     【摘要】
  • 「夫妻沙螽」見證1.65億年前愛情
    1.65億年前,一對沙螽(讀zhōng)「夫婦」正在頭碰頭說著「悄悄話」。突然周圍的火山噴發了,漫天的火山灰將它們「掩埋」起來。它們形成的化石被古生物專家在內蒙古寧城發現。昆蟲是自然界種類最豐富的類群,從出現至今已有4億年的歷史,人類自然無法觀察它們漫長的演化歷程,然而化石卻是記錄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最直接的「物證」。
  • 世界上首塊偽郭公蟲化石被發現 記錄提前1.65億年
    世界上首塊偽郭公蟲化石被發現 記錄提前1.65億年 World’s first tooth-necked fungus beetle fossil found in China
  • 距今3.65億年!武江區天子嶺「化石群」又有重大發現
    據介紹,這類巖石屬於泥炭質灰巖,巖石中確實有許多石燕類的化石,石燕又叫中華弓石燕,呈貝殼狀,殼面有兩分叉殼線,並有細密的殼紋。石燕是石巖紀腕足動物,比恐龍來到地球還要早1.5億年。廣東省地質局第三地質大隊副總工程師 張福來:這裡比較多化石,可以定為生物碎屑灰巖,大部分化石屬於石燕類,年代應該是在3.65億年前。當時發生了第二次生命大滅絕,因為西伯利亞的巖漿噴發,在一段時間內就噴發出三千億立方千米的巖漿,使得海水溫度升高,大面積的海洋生物幾乎都滅絕了,我們韶關天子嶺這附近都屬於那個年代的地層。
  • ...研究成果上了《Nature》雜誌 - 揭示5.3億年前兩類動物的共祖特徵
    【每日科技網】   2015年10月11日《西安晚報》第四版  本報訊 (記者任娜 通訊員李琛) 10月7日,西北大學地質學張志飛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5.3億年前軟體動物門和環節動物門的共祖特徵,再次登上英國《Nature》雜誌的在線出版物
  • 迄今為止,10個最令人震驚的考古發現,揭秘數億年前的歷史!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發現是一具20米(65英尺)長,3700萬年前的古老鯨魚骨骼化石。今天的鯨魚的一個遠祖,這個特殊的物種,被稱為始祖鯨,現在已經滅絕了。這些古老的鯨魚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物種。 3.「媽媽育雛」是這個擁有7千5百萬年歷史的化石的名字,它描述了一種擬卵龍恐龍,保護其卵到最後一口氣。
  • 西大一教授研究成果上了《Nature》雜誌 - 揭示5.3億年前兩類動物...
    本報訊 (記者任娜 通訊員李琛) 10月7日,西北大學地質學張志飛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5.3億年前軟體動物門和環節動物門的共祖特徵,再次登上英國《Nature》雜誌的在線出版物。  威瓦亞蟲(Wiwaxia)是一類出現在寒武紀早期(5.3~5.15億年前)的奇特冠輪類生物,因為其背部覆蓋葉片狀的骨片、外形詭異,一直被認為是寒武紀大爆發生物的明星代表。其化石最早發現於加拿大的著名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近兩年在我國華南多地發現。但因缺乏背部骨片與身體組織如何相互連接的關鍵化石證據,其生物屬性一直存有爭議。
  • 承德發現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 初步認定是「新屬種」
    1米多長的粗碩腿骨赫然顯露,肩胛骨、尾椎骨等在山巖間依稀可辨……   在豐寧滿族自治縣四岔口鄉李起龍村芥菜溝,距今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被發現。據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家組初步認定,該化石屬冀北熱河生物群首次發現,將改寫世界古生物進化史。
  • 3億年前75%地球生命滅絕原因:25光年內出現至少一顆超新星
    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518期第四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的原因可能找到了,距今3.74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次生物大滅絕,大約75%的地球生命在這次事件中消失。根據化石記錄的信息,地球臭氧層經歷了長時間的波動,這說明這次生物大滅絕有可能是超新星導致的。超新星是恆星死亡的信號,超新星爆發可釋放出致命的輻射,破壞DNA鏈,導致物種滅絕。
  • 1.65億歲的沙螽夫妻 在化石上「拉家常」
    □金陵晚報記者 王君1.65億年前,沙螽夫妻突然遭遇火山爆發的吞噬。如今,這對沙螽「夫妻」被科學家們發現時,依舊保持著「咬耳朵」拉家常的姿勢。昨天,《飛向天空的先驅——古昆蟲》特展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展出,來自遠古的昆蟲化石一個個呈現在眾人面前,它們有的是蜻蜓的遠祖,有的是蟑螂的祖先,有的是鳴螽的祖先……這些昆蟲,也把觀眾帶進了遠古時期的昆蟲世界。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張海春教授就向記者推薦了一塊奇特的化石:上面清晰地保留了兩隻昆蟲。「這是沙螽,化石上面的是一雌一雄兩隻。」
  • 科學網—英科學家構建3億年前盲蛛化石3D模型
    開氣門亞目化石3D模型,顯示其擁有長長的腿部,前端有一個彎曲部分,和它們的現代親戚非常相似北京時間8月27日消息,科學家近日發現了兩種新的盲蛛品種,它們曾在3億年前的森林中生活 一個由英國倫敦帝國大學的研究人員領銜的國際小組成功地創建了這兩種分別屬於閉氣門亞目和開氣門亞目的盲蛛化石3D模型。這些盲蛛在地球上的生活年代大致是在石炭紀,早於恐龍。此番成功構建3D模型將有助於我們了解這種體長僅有1釐米的八足小生物是如何在地球上3億年前的森林中生存的;作為一個種群,它們又是如何逐漸演化的。
  • 撒哈拉發現3.8億年前魚化石
    據英國《都市報》5月20日報導,一塊巨型魚化石在撒哈拉被挖掘出來,經證實,這是生活在3.8億年前史前海洋中巨大的濾食性脊椎動物。這種巨型魚被命名為Titanichtys。Titanichtys的頭部和胸部被關節板覆蓋,其他部位被鱗片覆蓋,長達6米,體重超過3噸。它的骨頭很大,曾一度被認為是恐龍頭骨。它只有閉上嘴才能吞咽,鰓部長梳狀結構用來捕捉和過濾食物顆粒,每小時可耗掉2000噸水。
  • 3億年前怪魚揭示魚如何進化成四足陸棲動物
    原標題:3億年前怪魚揭示魚如何進化成四足陸棲動物       提塔利克魚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 新科學家報導,近日發掘的一頭古代魚類化石殘餘物揭示了史前生物是如何在水裡生活並邁出了朝四肢陸地動物進化的步伐。
  • 大雪封山的最後關頭,印度出動捕食者火速搜集情報!不料危險逼近
    法國又為印度送來50億軍火可是印度方面打仗暴露出來的最致命的問題恰恰就是沒有生產先進印度軍事武器的能力。這直接導致了印度總是被軍事武器出口大國當作提款機,印度只能跟在美國俄羅斯這樣的軍事大國後邊「搖尾乞憐」,為的就是希望它們可以將自己的軍事武器賣給自己。除了美國和俄羅斯對印度用心險惡,法國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法國為了自己的軍事利益一直都在不停慫恿印度走上窮兵黷武的道路。
  • 加拿大發現1億年前新品種螳螂化石
    古生物學家知道,大多數現代的螳螂擁有獨特的捕食前足,極大地不同於它們最古老的化石祖先。
  • 《魔獸世界》頂級捕食者的渴望怎麼獲取 頂級捕食者的渴望獲取方式...
    導 讀 魔獸世界9.0版本帶來了很多新圖紙,比如橙裝類有一個圖紙叫做頂級捕食者的渴望。那麼這個圖紙怎麼獲取?
  • 科學家發現3.5億年前「條狀」化石,看起來像鰻魚,其實是鯊魚
    在地球46億年的發展歷程中,有太多我們未知的生物,它們曾經生活在這個藍色星球上,而現在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依靠古生物化石,我們才能看到已經消失了的「鄰居」。最近,摩洛哥的柏柏爾人在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找到了一塊保存相當完好的「條狀」魚類化石,當他們把化石帶到蘇黎世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時,古生物學家琳達·弗雷(Linda Frey)和克裡斯蒂安·克魯格(Christian Klug)意識到,這並非一般的魚類化石,而是相當罕見的遠古鯊魚化石。
  • 科學家在雲南東部發現5.14億年前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科學家在雲南東部發現5.14億年前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刁雯蕙/中國科學報 2020-06-12 08:54
  • 科學家建立3億年前遠古蟑螂物種祖先3D結構(圖)
    科學家分析3億年前遠古蟑螂物種的3D結構模型,發現它的肢體是如何適宜各種地形環境,它不僅可以在空中飛行,還在地面上靈活爬行  【搜狐科學消息】據美國科學日報報導,近日,科學家將3億年前蟑螂的祖先物種以3D結構清晰地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