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知道,大多數現代的螳螂擁有獨特的捕食前足,極大地不同於它們最古老的化石祖先。
然而,由於這些昆蟲的化石記錄中有多處空白,再加上三個最原始的現代螳螂類群(缺爪螳科、偽螳科、金螳科)的解剖結構非常不同,因此很難更準確地揭示出螳螂的進化過程。
加拿大的研究人員早前在魁北克省邊境一個廢棄鐵礦場,發現兩塊各藏有一隻昆蟲的化石。研究後證實該化石形成於1億年前白堊紀時期,化石中的昆蟲屬於史前新品種螳螂。研究人員指出,新發現有助了解已知螳螂物種間的進化關係,並揭示螳螂和同類昆蟲的翅膀進化過程。螳螂化石及線條圖(圖據網絡)
蒙特婁麥吉爾大學古生物學博士生德默斯-波特文(Alexandre Demers-Potvin)領導的的研究團隊,起初無法辨認出化石屬何種昆蟲,於是與巴黎國家博物館古昆蟲學家貝圖(Olivier Bethoux)聯絡,並一起透過反射變換成像技術(RIT),深入觀察化石中昆蟲的翅膀。
他們發現昆蟲的後翅上錯綜複雜的翅脈網絡中,有一條也存在於現代缺爪螳科(Chaeteessidae)螳螂身上的靜脈,認為這反映兩者之間有物種進化關係。研究人員給化石中的昆蟲命名為拉布拉多曼蒂斯·吉爾伯蒂螳螂(Labradormantis guilbaulti),將之歸入現存和滅絕螳螂的近親之列。
研究人員在與螳螂翅膀周圍的沉積物中發現了梧桐葉化石,表明該螳螂新品種在白堊紀期間可能生活在茂盛的暖溫帶森林中。
該研究成果發表於《系統昆蟲學》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