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發現1億年前新品種螳螂化石

2021-02-26 羅平生物群

古生物學家知道,大多數現代的螳螂擁有獨特的捕食前足,極大地不同於它們最古老的化石祖先。

然而,由於這些昆蟲的化石記錄中有多處空白,再加上三個最原始的現代螳螂類群(缺爪螳科、偽螳科、金螳科)的解剖結構非常不同,因此很難更準確地揭示出螳螂的進化過程。

加拿大的研究人員早前在魁北克省邊境一個廢棄鐵礦場,發現兩塊各藏有一隻昆蟲的化石。研究後證實該化石形成於1億年前白堊紀時期,化石中的昆蟲屬於史前新品種螳螂。研究人員指出,新發現有助了解已知螳螂物種間的進化關係,並揭示螳螂和同類昆蟲的翅膀進化過程。

螳螂化石及線條圖(圖據網絡)

蒙特婁麥吉爾大學古生物學博士生德默斯-波特文(Alexandre Demers-Potvin)領導的的研究團隊,起初無法辨認出化石屬何種昆蟲,於是與巴黎國家博物館古昆蟲學家貝圖(Olivier Bethoux)聯絡,並一起透過反射變換成像技術(RIT),深入觀察化石中昆蟲的翅膀。

他們發現昆蟲的後翅上錯綜複雜的翅脈網絡中,有一條也存在於現代缺爪螳科(Chaeteessidae)螳螂身上的靜脈,認為這反映兩者之間有物種進化關係。研究人員給化石中的昆蟲命名為拉布拉多曼蒂斯·吉爾伯蒂螳螂(Labradormantis guilbaulti),將之歸入現存和滅絕螳螂的近親之列。

研究人員在與螳螂翅膀周圍的沉積物中發現了梧桐葉化石,表明該螳螂新品種在白堊紀期間可能生活在茂盛的暖溫帶森林中。

該研究成果發表於《系統昆蟲學》期刊上。

論文信息:Alexandre V. Demers‐Potvin, Hans C.E. Larsson, Mario Cournoyer, Olivier Béthoux. 2021. Wing morphology of a new Cretaceous praying mantis solves the phylogenetic jigsaw of early-diverging extant lineages. Systematic Entomology,  46(1): 205-223, DOI: 10.1111/syen.12457

相關焦點

  • 加拿大艾伯塔出土新品種暴龍化石,為50年來首見!
    (網絡圖片) 加拿大艾伯塔省有科學團隊,在近日的考古行動中發現新品種的暴龍。該品種生活於約8千萬年前的白堊紀後期,相信是已知暴龍品種之中最古老,這亦是該國相隔50年來首次發現恐龍新品種,今次發現有助填補考古學家對暴龍的認知。
  • 距今1.15億年!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 與中國左龍有親緣關係
    距今1.15億年!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 與中國左龍有親緣關係  Emma Chou • 2020-07-11 15:33:06 來源:前瞻網
  • 日本神秘恐龍化石身份確認:1億年前新品種
    日本研究人員最近報告稱,經分析確認,2006年在該國兵庫縣出土的一種蜥腳類恐龍化石屬於此前未知的新種食草恐龍,而從化石出土的地層判斷,這類恐龍生活在約1.1億年前。這些恐龍化石因為出土於兵庫縣丹波市山南町,因此俗稱「丹波龍」。
  • 加拿大發現最古老生命體 地球生命記錄刷新到37.7億年前
    &nbsp&nbsp&nbsp&nbsp最日,來自倫敦大學地球科學系的研究人員宣稱,他們在加拿大發現距今至少已有37.7億年的微生物化石,這或許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生命體。
  • 承德發現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 初步認定是「新屬種」
    1米多長的粗碩腿骨赫然顯露,肩胛骨、尾椎骨等在山巖間依稀可辨……   在豐寧滿族自治縣四岔口鄉李起龍村芥菜溝,距今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被發現。據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家組初步認定,該化石屬冀北熱河生物群首次發現,將改寫世界古生物進化史。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保存完好的史前螳螂
    琥珀是一種由松柏科植物的樹脂經過長時間地質作用而形成的化石,其中可能會包裹一些植物的葉子、花粉以及昆蟲等,它可以為研究古代物種、氣候等提供便利條件。被發現的這隻史前螳螂身長(從它的觸角到其腹部頂端的距離)為0.5英寸( 1.4釐米)。琥珀中的螳螂軀體清晰可見。雖然這隻翅膀和腹部已被嚴重擠壓,但螳螂的頭、前肢、觸角等保存完好,清晰可辨。
  • 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網友熱議:大陸漂移說的有力證據
    7月11日,巴西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取名為「阿拉塔龍」。新聞發出後引起網友熱議,具體內容如下:【#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與中國新疆左龍有親緣關係】巴西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取名為「阿拉塔龍」。
  • 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反叛者」腔棘魚
    腔棘魚種屬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是直到1938年被研究人員重新發現,其特點是遊動較為緩慢,而新發現的腔棘魚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被稱為「反叛者」腔棘魚。由於這種腔棘魚生活年代久遠,距今3.2億年,而且在進化道路上很大程度沒有發生變化,被喻為史前海洋生物活化石。關於新發現的「反叛者」腔棘魚詳細信息已發表在最新的《脊椎動物學報》期刊上。
  • 科學家在加拿大發現魚類與四足動物之間的過渡化石
    一個迷人的加拿大化石被描述為「魚類向四足動物過渡過程中缺失的進化環節」,它揭示了一個古老的魚類物種,手臂、手和手指的骨骼與我們相似,被鰭包裹著。這個157釐米(61.8英寸)的標本大約在10年前發現於加拿大東南部的米瓜沙國家公園內,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93到3.59億年前之間,這個時期被稱為泥盆紀晚期,其中某些魚類開始嘗試從水中出來。這些冒險的小傢伙最終演變成四足動物或四足脊椎動物的整個家族,這個家族包括恐龍,爬行動物,鳥類,兩棲動物,鯨魚,海豚,海豹,海龜和哺乳動物-包括人類。
  • 加拿大發現「北風冷龍」:化石被埋沒幾十年,曾被認為是常見翼龍
    加拿大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翼龍,他們給這種本國特產的大傢伙起名為Cryodrakon boreas,意為「北風冰冷翼龍」,中文簡稱就是「北風冷龍」。北風冷龍的化石早在幾十年前就被找到了,但一直以來,它被認為屬於另一個北美翼龍種群:風神翼龍(Quetzalcoatlus)——有史以來最大的飛行動物之一。但近年來新發現的化石啟發了科學家,他們認為這些化石代表了一種新的物種,也是加拿大發現的第一種巨型翼龍物種。
  • 葡萄牙出土1.5億年前霸王龍化石 頭部長超1米
    畫家筆下的歐洲肉食恐龍王(翻攝自英國《每日郵報》【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3月7日報導,最近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科學家2003年在葡萄牙首都裡斯本北部發現的侏羅紀時代化石,應該是一種新品種恐龍,很可能是在歐洲陸地上體型最大的肉食性恐龍——霸王龍。據稱,霸王龍1.5億年前曾在伊比利亞半島橫行霸道。
  • 南京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介形蟲精子化石 為目前已知最早
    介形蟲是一類具有雙瓣殼的水生微型甲殼類動物,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將近5億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6日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德、英的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對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介形蟲化石標本進行了研究,表明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同時該結果也使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16日作為封面論文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
  • 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新的「海洋殺手」
    【科技訊】12月1日消息,據媒體報導,海洋中的兇猛動物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化石中發現了新的「海洋殺手」,它是一種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的腔棘魚(coelacanth)。腔棘魚種屬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是直到1938年被研究人員重新發現,其特點是遊動較為緩慢,而新發現的腔棘魚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被稱為「反叛者」腔棘魚。
  • 新疆發現2億年前中國最大蜻蜓化石
    圖為林氏中國三疊蜓化石(受訪者供圖) 2億年前的一天,在溼潤的準噶爾盆地,一隻翅展寬為210毫米的「巨型」蜻蜓結束了它的一生。雨水衝刷著它的遺體,流水和泥漿將它埋葬……時光如梭,如今,它的化石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及其團隊找到,並給它起了一個名字——林氏中國三疊蜓。
  • 澳大利亞首次發現新品種無齒恐龍,專家研究稱或為迅猛龍近親!
    無齒恐龍構想圖,小圖為其脊椎骨化石。(網絡圖片)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通過分析一塊5年前出土的恐龍脊椎骨化石,發現它屬於新品種無齒陸生雙足恐龍,為該國首次發現。該只恐龍可追溯至1.1億年前白堊紀早期,與食肉的雷克斯暴龍及迅猛龍有近親關係,但飲食習性等特點與兩者迥異。波羅帕特(右)與團隊研究該塊化石。(網絡圖片)考古學家於2015年,在維多利亞省奧特韋角附近的白堊紀化石遺址出土該塊5釐米長化石,起初被認為是屬於翼龍。
  • 琥珀中發現5.4億年前介形蟲的巨型精子化石
    但這次研究人員很幸運,他們發現的化石以貝殼的形狀,保存在一塊琥珀中。樹脂本身也成為化石,但研究人員成功將琥珀熔化。研究發現,這塊琥珀中包含39個幾乎完整的介形蟲。據科學家在《皇家學會會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這些介形蟲中包括雄性、雌性和幼蟲。軟體組織和精子都被保存下來,年代可以追溯到1億年前。
  • 中國發現最古老恐龍蛋化石 距今1.97億年
    最近一期的《自然》雜誌刊登文章表示,古生物學家在中國境內尋獲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恐龍蛋化石,而這項發現將有助於研究人員解開這種史前生物的進化史。文章描述提到,這顆最古老的恐龍蛋化石是由多倫多大學的古生物學教授Robert Reisz和他的團隊在中國廣東省陸豐縣境內的一處底層中找到的,其生長年代被認為是在距今1.97億至1.9億年間的侏羅紀早期。同時,研究者們還在同一地層中找到了200多塊骨頭和其種類的蛋殼化石。
  • 日本發現1.2億年前的遠古鳥類化石
    新華社東京11月16日電 日本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通訊-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在日本福井縣發現了距今約1.2億年的鳥類化石,它擁有之前發現的類似時期鳥類化石中沒有的尾綜骨,有助於人們了解早期鳥類演化情況。
  • 臺媒:日本發現新品種草食性恐龍化石(圖)
    (來源:《產經新聞》)參考消息網3月12日報導 臺媒稱,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10日表示,7年前在該縣勝山市北谷發現的恐龍化石,已經被認定是新品種的草食性禽龍類恐龍。據臺灣東森新聞網3月12日援引日本《產經新聞》報導,這種恐龍的學名被命名為「Koshisaurus Katsuyama」,2008年8月間在勝山市北谷一處白堊紀早期(約1億2千萬年前)的地層被發現,是日本國內發現的第6種恐龍。報導指出,從恐龍化石的上顎骨、頸椎、左大腿骨等估計,應該是之3歲以上、身長3公尺左右的年幼恐龍。
  • 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反叛者」腔棘魚-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化石中發現了新的「海洋殺手」,一種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的腔棘魚(coelacanth)。腔棘魚種屬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是直到1938年被研究人員重新發現,其特點是遊動較為緩慢,而新發現的腔棘魚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被稱為「反叛者」腔棘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