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首次發現新品種無齒恐龍,專家研究稱或為迅猛龍近親!

2021-01-15 環京津網

無齒恐龍構想圖,小圖為其脊椎骨化石。(網絡圖片)

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通過分析一塊5年前出土的恐龍脊椎骨化石,發現它屬於新品種無齒陸生雙足恐龍,為該國首次發現。該只恐龍可追溯至1.1億年前白堊紀早期,與食肉的雷克斯暴龍及迅猛龍有近親關係,但飲食習性等特點與兩者迥異。

波羅帕特(右)與團隊研究該塊化石。(網絡圖片)

考古學家於2015年,在維多利亞省奧特韋角附近的白堊紀化石遺址出土該塊5釐米長化石,起初被認為是屬於翼龍。古生物學家波羅帕特(Stephen Poropat)與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它不具翼龍頸部椎骨特徵,反而與獸腳亞目恐龍相似。

該恐龍沒有正式學名,暫被稱為「Era theElaphrosaur」。化石顯示它身長約2米,長頸及前爪粗短、甚至可能披復一層羽毛。團隊認為它幼年有牙齒吃肉,隨年齡增長而退化至角質喙及食素,但專家稱仍需日後頭骨化石出土才可確定。研究結果已刊於近日出版的《岡瓦納研究》期刊。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古生物學家發現了長頸無齒的霸王龍表親
    外媒報導稱,澳大利亞古生物學家剛剛發現了一個恐龍新物種。儘管與霸王龍和迅猛龍同屬於一個亞目,這種伊拉夫羅龍(elaphrosaur)卻有著長脖子、無牙齒、飲食習性也不太尋常等特點。學界尚未給它定下正式的名稱,但在維多利亞州奧特韋角附近的地方出土之後,研究人員暫時將它稱作「Era the Elaphrosaur」。想像圖(來自:Swinburne University/ Ruairidh Duncan 繪)作為一種獸腳亞目,新恐龍具有許多古代捕食者的熟悉體型。
  • 科學家在戈壁沙漠發現新恐龍物種:無齒、生二指猶如「巨大鸚鵡」
    本次發現的恐龍還原藝術圖。(網絡圖片)恐龍迷注意!科學家在蒙古戈壁沙漠發現一種獨特的無齒中小型雜食性恐龍,其獨特二指結構被認為在演化學上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古生物學家推測,這種恐龍外表可能類似巨大鸚鵡,生活在距今6800萬年前。
  • 恐龍新品種「食人野獸」 或為霸王龍勁敵
    恐龍新品種「食人野獸」 或為霸王龍勁敵 2013-11-24 09:26:59 來源:中國日報網 免費訂閱30天China Daily雙語新聞手機報:移動用戶編輯簡訊CD至106580009009
  • 澳大利亞發現一億年前恐龍幼崽遺骸 體重不到半磅
    英媒稱,澳大利亞發現了約一億年前的恐龍幼崽遺骸,體重不到半磅。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20日報導,澳大利亞部分地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少量的史前骨骼,這是該國第一次發現恐龍幼崽遺骸。報導稱,小巧的骨骼尺寸使得很難知道它們屬於什麼物種,專家表示,這些動物很可能在孵化出來前就死了。報導稱,在維多利亞州南部沿海和新南威爾斯州內陸小鎮萊特寧嶺附近的多個地點發現了這種骨骼。新英格蘭大學和萊特寧嶺澳大利亞蛋白石中心的研究人員對澳大利亞那一帶地區進行了拖網式的搜尋,以尋找這些遺骸。
  • 澳大利亞外海發現新品種駝海豚(圖)
    中化新網訊 國際研究員10月31日在最新一期《分子生態期刊》(Molecular Ecology)發表研究報告宣布,他們使用基因圖譜,鑑定出澳洲北部外海的新品種駝海豚。  美國野生生物保育學會(WildlifeConservation Society)領導的全球團隊,檢驗將近200隻死海豚,及大西洋、印度洋及印度洋—太平洋等4個駝海豚出沒海域的活海豚細胞組織標本後,發現新品種海豚。  專家研究180顆海豚頭骨牙齒數量及嘴部長度,及235隻活海豚的DNA樣本後,鑑定出澳洲北部外海的新品種駝海豚。
  • 【遊俠導讀】科學家最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塊恐龍化石,研究後發現...
    角鼻龍(Ceratosauru) 復原圖   說起澳洲的動物,所有人想到的大多是袋鼠或者考拉,澳洲這片土地往往與大型猛獸沒有聯繫,更重要的是澳洲的動物是澳洲特有的,在其他洲無法發現。不過科學家最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塊恐龍化石,研究後發現這是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恐龍,不過它並非澳洲獨有,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它的身影。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這具恐龍化石是在距離墨爾本附近的山區發現,化石距近大約1.2億年。據當地科學家介紹,這是恐龍踝骨化石,應該為一種名叫角鼻龍(Ceratosauru)的食肉性恐龍。
  • 新品種恐龍被巴西發現,竟然和新疆左龍有親戚,看這是一隻什麼龍
    恐龍,是中國遠古時期的一種大型動物,這種動物的存在已經距離我們非常的遙遠。目前,我們人類只能通過考古發現去了解它們,就在人類將恐龍化石的種種痕跡挖掘出來之後,已經有很久的時間沒有出現恐龍的相關消息了。近期,在巴西的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恐龍,而且是和以往發現的恐龍品種有所差異。
  • 俄媒稱咬合力研究顯示:史上最大青蛙或以恐龍為食
    學者們早就懷疑,在體長超過40釐米,體重約為4.5公斤的情況下,魔鬼蛙這種生物可能以恐龍幼崽為食。現在這種假設獲得了支持。  一個國際生物學家團隊對被稱為魔鬼蛙現代近親的角蛙開展了系列試驗,包括咬合力測試。此後,學者們把魔鬼蛙的骨骼構造特點與其後代的骨骼構造特點進行了對比。他們發現,魔鬼蛙的咬合力不低於2200牛頓。這種咬合力可與狼,甚至雌性老虎的咬合力相媲美。
  • 北京延慶縣政府稱該縣境內發現大批恐龍足跡化石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記者 塗銘)北京市延慶縣政府9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稱,該縣境內發現了大批距今1.4億年至1.5億年前晚侏羅世的恐龍足跡化石。專家表示,這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存活過的證據。    據延慶縣政府介紹,2011年7月,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公園(地質遺蹟)調查評價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在對延慶境內的地質遺蹟進行科學調查期間,在位於延慶縣千家店鎮的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內發現大批恐龍足跡化石,這些恐龍足跡被保存於上侏羅統土城子組三段紫紅色砂巖中。
  • 獨家報導:研究者在澳大利亞蛋白石礦中發現恐龍新物種
    在上圖中,在如今澳大利亞的閃電嶺附近,一群Fostoria恐龍沿著湖岸行走。繪圖:JAMES KUETHER撰文:JOHN PICKRELL近日,科學家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期刊上發表報告稱,在澳大利亞發現的異常豐富多彩的化石屬於一種新的食草恐龍物種。
  • 上杭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為福建首次發現!(附現場圖)
    記者從2021年1月12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城南社區龍翔西側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恐龍足跡圖目前清理出恐龍足跡240餘枚,造跡者包括植食性蜥腳類、大型鳥腳類、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多種恐龍足跡保存良好,印跡清晰。地層剖面保存了波痕、蟲跡、泥裂、微生物等豐富的地質遺蹟構造,復原了恐龍在湖畔活動的生活畫卷。
  • 福建首次!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
    福建首次!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距今8000萬年、240餘枚該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今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在會上獲悉,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我省龍巖市上杭縣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網友熱議:大陸漂移說的有力證據
    7月11日,巴西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取名為「阿拉塔龍」。新聞發出後引起網友熱議,具體內容如下:【#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與中國新疆左龍有親緣關係】巴西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取名為「阿拉塔龍」。
  • 福建首次發現8000萬年前恐龍足跡
    考古現場發現的恐龍足跡 (供圖)中國日報福州1月12日電(記者 胡美東) 12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了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浙江省發現恐龍新種 這隻恐龍食肉又食草[圖文]
    >曾經出土過許多恐龍蛋化石、骨化石的浙江省天台縣,最近邀請有「龍王」美譽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古人類研究所著名恐龍專家董枝明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資源所礦物巖石學家陳克樵教授首次對恐龍骨化石進行科學的搶救性挖掘。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存在的證據
    新華社福州1月12日電(記者張逸之、袁全)記者12日從福建省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該足跡群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察隊於2020年11月發現,目前已清理出恐龍足跡240餘枚,包括植食性蜥腳類、大型鳥腳類、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這也是晚白堊世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在中國首次發現。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從此結束了福建省「沒有恐龍」的歷史。由於前期資料準備充分,考察隊在7日下午16點,在上杭縣臨城鎮城南社區龍翔西側首次發現恐龍足跡。8日,考察隊在化石點周圍繼續踏勘,發現了更多的恐龍足跡。
  • 美國發現白堊紀時期新種類恐龍化石 體型似鴕鳥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時事通信社3月20日報導,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小組20日在美國科學雜誌《Plos One》發表文章稱,在美國中西部距今約6600萬年(白堊紀末期)的地層中,發現了比鴕鳥大一圈的恐龍化石。經過分析,研究人員已確認該恐龍化石屬於新品種。
  • 陝西延安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發現這一遺蹟之後,三人開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實物對比分析,通過對該區域沿線的地層追蹤,以及遺蹟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及巖石組合特徵,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存在的證據[組圖]
    新華社福州1月12日電(記者張逸之、袁全)記者12日從福建省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考察隊員在研究恐龍足跡(2020年11月8日攝)。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