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發現大量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 恐龍為何偏愛這裡?
焦點:河源恐龍比廣佛一帶要多?河源是目前全世界收集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廣佛一帶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報導相對較少。三水-廣州一帶生活的恐龍數量是不是比河源少呢?地質專家告訴記者,「這倒未必」。從省內白堊紀時期盆地分布圖來看,三水-廣州盆地的面積遠遠大於河源盆地的面積。
-
四川古藺再發現一組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化石
近幾年來,在瀘州市古藺縣黃荊鎮,出土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完整的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化石。,這填補了四川盆地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發現很少的空白。「因為以前四川盆地發現的主要是骨骼化石,而且是在侏羅紀時期的特別多,白堊紀的幾乎沒有什麼發現。古藺白堊紀恐龍足跡的發現,填補了這樣一個空白,所以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而且這個恐龍足跡的發現,對於我們研究白堊紀時期四川盆地的生態環境、地質背景,意義非常重大。」
-
廣西發現新種類恐龍化石 廣西自然博物館展出(圖)
人民網北京1月26日電(記者 劉然)中法古生物學家在我國廣西所發現的恐龍化石,被證實為1.3億年前的真蜥腳類恐龍當中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一發現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中。一隻身長18米、頭高6米的「何氏六榜龍」也已在廣西自然博物館露天恐龍園中亮相。
-
中國首次發現早白堊紀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前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它的發現為研究此類恐龍演化的複雜性提供了化石證據,也對研究我國南方地區該時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古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長得像「鴕鳥」的恐龍,奔跑速度令獵豹「自愧不如」
恐龍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進化出各種種族,其中就有一個比較獨特的類別,它很想鴕鳥,但是呢,它又是恐龍,它就是似鴕龍,一個神奇的恐龍種類。長得像「鴕鳥」的恐龍,奔跑速度令獵豹「自愧不如」。
-
美國發現白堊紀猛龍,祖先來自遙遠亞洲
,祖先來自遙遠亞洲 伶盜龍(俗稱迅猛龍)是非常著名的肉食性恐龍,最近古生物學家在美國南部發現了伶盜龍的近親,它的祖先來自於大洋彼岸的亞洲。 聖胡安遺骨 聖胡安盆地位於美國西南部,地跨科羅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形成於白堊紀的拉臘米造山運動。正是由於形成於白堊紀時期,聖胡安盆地保存了白堊紀時期的沉積,這就是白楊山組(Ojo Alamo Formation)地層。
-
對於白堊紀時期恐龍的認識存在的一些偏頗之處
首先就是一些科學家認為現在的鳥類就是以前的一些會飛的恐龍演化而成的,科學家認為恐龍時代的滅亡其實只是一些比較大型的地球統治恐龍不幸的滅絕,而那些體型比較小的會飛的恐龍,其實經過了長時間的演化,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不同的鳥類,因為科學家研究這些不同恐龍的化石,發現有一些化石其實存在著羽毛狀結構,像是之前我們一直認為地球鳥類的祖先應該是始祖鳥,當然這只是科學家的猜測,不過這種始祖鳥好像並不能飛起來
-
【科普】侏羅紀恐龍種類大介紹
是史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龍,它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體長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4米,最高5·2米。平均高度5.1米,最高6米(從地面至頭部)。平均體重10噸,最重14.86噸,頭部1·3~1·5米。咬合力居陸地生物和食肉恐龍第一(咬合力可達20噸),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
古似鳥龍:恐龍家族中的「飛人博爾特」
你們肯定認識很多很多恐龍吧?但是,你們知道恐龍家族中最能跑的是什麼龍嗎? 中國不但是世界上的恐龍發現大國,還是世界恐龍研究的大國。截止到2019年12月,中國已經研究命名的恐龍有322種,數量居世界首位。
-
吉林延邊發現大量白堊紀恐龍足跡
新華社長春3月11日電(記者 姚友明) 日前中外古生物學者聯合宣布,他們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發現了恐龍足跡群,這為研究我國乃至東北亞白堊紀恐龍動物群的分布以及多樣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邢立達告訴新華社記者,這個化石點位於延邊州龍井市銅佛寺鎮山郊公路一側,約20年前曾率先被日本學者發現,但當時其做的研究相對簡單。「我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展開新探索,然後發現了大量新的足跡。此次發現了巨大的鴨嘴龍類足跡,其完整尺寸推測可達55釐米,造跡者恐龍體長能達7米以上,是非常大型的恐龍。」
-
甘肅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似鳥龍類北山龍
似鳥龍與現代大型鳥類鴕鳥、鵜鶘等在形態上接近,曾在北美和亞洲的多個地區發現過。上世紀70年代在蒙古南部戈壁上發現的似雞龍被認為是已知最大的似鳥龍類。 同屬似鳥龍類的北山龍於2006年6月在甘肅省河西地區俞井子盆地的北山一帶被發現,共出土了保存基本完整的4節肢骨(包括完整的肩帶)、8節尾椎骨及部分頸椎骨骼。
-
日科研機構在蒙古發現新種類恐龍化石(圖)
日科研機構在蒙古發現新種類恐龍化石(圖) 2011-08-26 16:58:00 作者: 趙文杰
-
十大白堊紀恐龍,三角龍重達20噸,霸王龍名列食物鏈頂端
相信大家都知道侏羅紀恐龍,那麼你知道白堊紀恐龍嗎?其實白堊紀時期才是恐龍的巔峰時期,白堊紀時期恐龍的品種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呢!像大名鼎鼎的霸王龍、暴龍可都是白堊紀恐龍呢!白堊紀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約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
-
阿根廷發現遠古魚類化石,身長超5米,是白堊紀最恐怖的捕食者
根據最新的報導,考古學家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發現了遠古時期的魚類化石,根據分析發現這些遠古巨型魚類距今已經有7000多年的歷史,也就是地球白堊紀末期,和恐龍屬於同一個時期。劍射魚一種恐怖的海洋獵殺者!這種生活在白堊紀的巨型魚類,身長可以超過五米,就算是在恐龍時代也屬於食物鏈的頂端,雖然說在白堊紀時期,五米的大魚不算很大,因為當時的滄龍、遠古鯊魚體型都超過十米以上,但是劍射魚也有自己的優勢,劍射魚是當時速度最快的魚類,而且劍射魚的肌肉組織強大。
-
走進侏羅紀世界 八卦恐龍明星
「但是伶盜龍(迅猛龍)的奔跑速度就比霸王龍要快一些,還有些恐龍的速度更快,甚至可以超過鴕鳥,每小時跑個五六十公裡沒有問題。」還好女主角遇到的是霸王龍,而不是這些恐龍,要不結果如何還真不好說。——配 角——八卦點:皮膚光溜溜,脫毛了?
-
一大批新恐龍向我們走來
單2019年前8個月,新增加的恐龍就達31種之多,其中包括在阿根廷發現的前傾棘巴加達龍和在中國出土的長臂渾元龍,這些新品種再加上先前已命名的恐龍,讓我們知道,在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有超過一千多種恐龍曾在地球上生活過——從體型不超過鴿子大小的小型恐龍,到體長30多米的長頸恐龍。恐龍新品種的發現速度如此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看來我們正進入新恐龍發現的黃金時期。
-
美國新發現的恐龍化石中鑑別出三種馳龍類新種
(Arches National Park)新發現的恐龍化石中鑑別出三種馳龍類(dromaeosaurids) 新種。新種馳龍類來自於距今1.2到1.3億年的下白堊統地層中,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的《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雜誌上。 馳龍類是一類小到中型的食肉性恐龍,尾部僵直,第二趾上長有超大的爪子,可用於挖掘、攀爬或者格鬥,主要生活在早白堊世到晚白堊世時期。馳龍類雖然體型不大,但藉助其特殊的爪子使其成為當時非常可怕的掠食者。
-
贛州一建築工地發現恐龍化石
贛州又添恐龍化石新成員!12月4日,記者獲悉,贛州市章貢區一建築工地近日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一具長約90釐米、高約70釐米的恐龍化石骨骼。據初步判斷,該化石是生活在6600萬年前白堊紀的竊蛋龍化石。 在贛州發現新種恐龍並非首次。據了解,贛南地區是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此前還多次以江西地名命名新種恐龍,分別是中國贛南龍和贛州江西龍。
-
美國科學家發現小型暴龍超科的新種恐龍,填補恐龍演化史空白
美國科學家發現小型暴龍超科的新種恐龍,填補恐龍演化史空白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9-05-07 07:55
-
海陽郭城發現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組圖)
近日,在煙臺海陽市郭城鎮就發現了兩處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該區域存在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以及令人驚嘆的炭質頁巖。專家認為,在郭城發現的萊陽群地層厚度大、各組層位出露齊全,具有重要的巖石地層學研究價值。白堊紀(英語:Cretaceous Period)是地質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長達8000萬年。白堊紀因歐洲西部該年代的地層主要為白堊沉積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