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陽郭城發現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組圖)

2020-11-27 膠東在線

發現了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

現場發現的植物化石

炭質頁巖

膠東在線11月27日訊(通訊員 王朋祥 劉作華)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總讓人驚嘆不已。近日,在煙臺海陽市郭城鎮就發現了兩處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該區域存在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以及令人驚嘆的炭質頁巖。專家認為,在郭城發現的萊陽群地層厚度大、各組層位出露齊全,具有重要的巖石地層學研究價值。

白堊紀(英語:Cretaceous Period)是地質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長達8000萬年。白堊紀因歐洲西部該年代的地層主要為白堊沉積而得名。白堊紀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約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這時期,大陸被海洋分開,地球變得溫暖、乾旱。開花植物,最大的恐龍出現時期,許多新的恐龍種類開始出現,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翼龍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動物統治著淺海。最早的蛇類、蛾、和蜜蜂以及許多新的小型哺乳動物也出現了。

植物化石是各類植物化石的統稱。地史上最早出現的生命是植物,在距今35億年的太古宙地層中就發現了最原始的藍藻類和菌類化石。太古宙及元古宙早期是原始菌藻類的時代,元古宙中朗至奧陶紀是海生藻類植物繁盛的時代,志留紀至石炭紀是陸生孢子植物繁盛的時代,二疊紀至侏羅紀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時代,白堊紀和新生代是被子植物繁盛的時代。植物化石是劃分、恢復地史時期古大陸、古氣候和植物地理分區的主要標誌各類古植物本身亦參與了成礦、成巖作用。

11月初,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金秉福團隊到海陽考察,在郭城鎮垛崖底村的鎮龍旺莊組下部含礫砂巖中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經初步判斷,這些化石來自白堊紀,並且含有許多植物碳化成煤的化石。在郭城鎮姜家村水南組,專家還發現了兩處保存完整的炭質頁巖和泥質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

除了白堊紀植物化石,金秉福團隊還在郭城鎮發現了發育典型、保存良好的地質地貌現象。如典型的河湖相沉積旋迴;水平巖層的構造臺地、構造方山等組合、單斜山豬背嶺;斷層、共軛節理系統;巖層的層面構造如波痕、重荷膜;砂巖中反映古水流特點的斜層理、交錯層理等,都是較為典型的地質地貌。

據了解,白堊紀地層及地質現象典型、便於觀察,在我國東部地區非常稀缺,開展探尋海陽中生代地質遺蹟等科普科研教學旅遊活動,對於保護地質遺蹟,普及地學知識,提高民眾科學素養,提升當地影響力,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相關焦點

  • 煙臺市專家在海陽發現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
    近日,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金秉福團隊到海陽考察,在郭城鎮垛崖底村鎮龍旺莊組下部含礫砂巖中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經初步判斷,這些化石來自白堊紀,並且含有許多植物碳化成煤的化石;在郭城鎮姜家村水南組發現了兩處保存完整的炭質頁巖和泥質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
  • 煙臺海陽郭城鎮發現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
    近日,在煙臺海陽郭城鎮就發現了兩處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該區域存在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以及令人驚嘆的炭質頁巖。專家認為,在郭城發現的萊陽群地層厚度大、各組層位出露齊全,具有重要的巖石地層學研究價值。11月初,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金秉福團隊到海陽考察,在郭城鎮垛崖底村的鎮龍旺莊組下部含礫砂巖中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經初步判斷,這些化石來自白堊紀,並且含有許多植物碳化成煤的化石。在郭城鎮姜家村水南組,專家還發現了兩處保存完整的炭質頁巖和泥質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
  • 重大發現!海陽這裡有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
    共軛節理切割的「提拉米蘇」11月初,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金秉福師生在海陽郭城找到了這家「店」,他們驚奇地發現,這裡有大量的白堊紀植物化石,以及令人驚嘆的碳質頁巖!在大自然這位「麵點師」的鬼斧神工造就下,郭城目前發現的兩處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非常適合打造地質科普研學基地。
  • 海陽發現了兩處保存完整的炭質頁巖和泥質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
    近日,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金秉福團隊到海陽考察,在郭城鎮垛崖底村鎮龍旺莊組下部含礫砂巖中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經初步判斷,這些化石來自白堊紀,並且含有許多植物碳化成煤的化石;在郭城鎮姜家村水南組發現了兩處保存完整的炭質頁巖和泥質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
  • 廣東發現大量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 恐龍為何偏愛這裡?
    劉建雄向記者展示的一份廣東省白堊紀古近紀盆地分布略圖顯示,廣東地區除了高山之外,還有眾多的盆地。盆地水草豐美,植物和水資源都很豐富,自然吸引了當時的地球霸主——恐龍來此繁衍生息。劉建雄介紹,當時南海北部海域都是陸地,廣東境內大大小小的盆地,成了恐龍聚居的樂土。植物繁盛的盆地,因為水源充沛,最適合恐龍生活。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
  • 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張磊)12月18日,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在哈爾濱華旗飯店舉行。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
  • 黑龍江省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黑龍江省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發布時間:2020-12-20 02:50: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記者 王妮娜)12月18日,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在哈爾濱舉行
  • 【誰不說俺家鄉好】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
  • 吉林延邊發現大量白堊紀恐龍足跡
    新華社長春3月11日電(記者 姚友明) 日前中外古生物學者聯合宣布,他們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發現了恐龍足跡群,這為研究我國乃至東北亞白堊紀恐龍動物群的分布以及多樣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英國權威學術雜誌《白堊紀研究》上,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青年學者邢立達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韓國晉州國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部金景洙教授和韓國國家文化遺產研究所科學保護部林鍾悳主任等專家學者共同署名發表文章
  • 四川古藺再發現一組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化石
    近幾年來,在瀘州市古藺縣黃荊鎮,出土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完整的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化石。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說,這填補了四川盆地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發現很少的空白「因為以前四川盆地發現的主要是骨骼化石,而且是在侏羅紀時期的特別多,白堊紀的幾乎沒有什麼發現。古藺白堊紀恐龍足跡的發現,填補了這樣一個空白,所以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而且這個恐龍足跡的發現,對於我們研究白堊紀時期四川盆地的生態環境、地質背景,意義非常重大。」
  • 黑龍江發現罕見化石!
    據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樹臣介紹,自2018年起,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多名古生物學家對海倫市動植物化石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發現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這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個以白堊紀樹蕨莖幹化石為主的生物群。
  • 疑似「新物種」化石現身萊陽白堊紀研學現場
    ,類似於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的北票果(Beipiaoia),屬於水生被子植物的具刺果實化石。白堊紀研學:發現未來 作為化石資源豐富的恐龍之鄉,萊陽有許許多多的化石暴露在野外,很多化石經過風吹日曬已經風化。 這不是參加白堊紀國家基地研學活動的孩子們第一次在科考上有新發現了:從2017年開始,白堊紀的研學課程裡就有這樣一項:實踐創新,鼓勵孩子們為自己發現的恐龍化石、恐龍蛋化石命名。 哪怕只是一塊小小的恐龍蛋化石,白堊紀依然會認真的將它清理、修復,用專門的標本架封裝,再鄭重的交給發現它的孩子。
  • 美國發現白堊紀時期新種類恐龍化石 體型似鴕鳥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時事通信社3月20日報導,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小組20日在美國科學雜誌《Plos One》發表文章稱,在美國中西部距今約6600萬年(白堊紀末期)的地層中,發現了比鴕鳥大一圈的恐龍化石。經過分析,研究人員已確認該恐龍化石屬於新品種。
  • 新疆瑪納斯縣首次發現中生代白堊紀叉鱗魚類化石
    上周,新疆瑪納斯縣文物局工作人員在該縣發現了兩塊魚化石,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初步鑑定,這兩塊魚化石是中生代白堊紀叉鱗魚類化石,對天山一帶的地質年代特徵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據。  5月14日,瑪納斯縣文物局工作人員在該縣南部山區(清水河鄉)發現了二塊較為完整、且紋理清晰的魚化石。
  • 山東諸城發現一枚白堊紀含胚胎恐龍蛋化石(圖)
    22枚恐龍蛋化石圍成了一個「恐龍蛋窩」。  日前,記者從山東省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獲悉,該市在發掘出的一窩含22枚恐龍蛋化石中,驚喜地發現一枚白堊紀含胚胎恐龍蛋化石。從恐龍蛋的骨骼和後肢看,其明顯具有獸腳類恐龍的特徵。
  • 中國首次發現早白堊紀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前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它的發現為研究此類恐龍演化的複雜性提供了化石證據,也對研究我國南方地區該時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古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日本從白堊紀後期地層發現最大體積墨魚章魚化石
    日本北九州市立自然史與歷史博物館(又稱生命之旅博物館)5日宣布,北海道羽幌町約8500萬至8000萬年前(白堊紀後期)的地層中發現了墨魚和章魚的下顎部分化石共2件。2件化石均為新的種類,在下顎化石中屬於世界最大級別。
  • 科學家在白堊紀介形蟲化石中發現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
    地層中保存其雙瓣殼的化石非常豐富,但其軟體部分通常不易保存。最近,來自中、德、英的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對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介形蟲化石標本進行了研究,表明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同時該結果也使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
  • 《白堊紀研究》雜誌:巴西研究人員在恐龍化石中發現血液寄生蟲
    《白堊紀研究》雜誌:巴西研究人員在恐龍化石中發現血液寄生蟲(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華社裡約熱內盧10月21日電(記者趙焱 陳威華):巴西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白堊紀研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恐龍化石中發現了一種血液寄生蟲的微小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