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南海桂城平洲發現的恐龍蛋化石。
三水盆地發現的龜鱉類化石。
三水盆地發現的腹足類化石。
距離廣州僅數裡之遙的南海大瀝北村發現恐龍蛋化石的消息,著實讓不少讀者津津樂道,畢竟這是近年為數不多的在廣佛核心區域發現的恐龍遺蹟。一時間,廣佛兩地市民都成了地理迷、歷史迷。那麼,7000萬年前的廣佛乃至廣東究竟是怎麼樣的地理地貌?為何這些史前龐然大物會喜歡在我們的大廣東溜達生活?
昨天,本報記者深入搜集我省的恐龍分布資料,並專訪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及佛山地質局總工程師,試圖解開7000萬年前廣東恐龍的謎團。
焦點:恐龍為何偏愛廣東?
除了佛山三水以及日前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大瀝,其實河源、南雄等地都是恐龍化石發現的「大戶」,這些化石大多也屬於白堊紀晚期。為什麼當時的廣東會成為恐龍最愛的安家之地呢?
原來,白堊紀中晚期氣候普遍高溫、乾旱,隨恐龍化石一道出土的紅砂巖就是佐證之一。「高溫下,鐵發生化學反應會變成紅色。」佛山地質局總工程師劉建雄說。
然而也有例外。劉建雄向記者展示的一份廣東省白堊紀古近紀盆地分布略圖顯示,廣東地區除了高山之外,還有眾多的盆地。盆地水草豐美,植物和水資源都很豐富,自然吸引了當時的地球霸主——恐龍來此繁衍生息。
劉建雄介紹,當時南海北部海域都是陸地,廣東境內大大小小的盆地,成了恐龍聚居的樂土。植物繁盛的盆地,因為水源充沛,最適合恐龍生活。於是,在一些比較大的盆地,如河源盆地、三水-廣州盆地、南雄盆地、羅定盆地、茂名盆地等地,恐龍生活得最滋潤。正因如此,現在省內發現的恐龍化石大部分都來自上述地方。
焦點:河源恐龍比廣佛一帶要多?
河源是目前全世界收集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廣佛一帶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報導相對較少。三水-廣州一帶生活的恐龍數量是不是比河源少呢?
地質專家告訴記者,「這倒未必」。從省內白堊紀時期盆地分布圖來看,三水-廣州盆地的面積遠遠大於河源盆地的面積。如僅從面積平均分布來說,三水-廣州盆地的恐龍數量和種類可能要多於河源。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河源恐龍化石眾多呢?劉建雄稱,這與滄海桑田後,兩地不同的地形地貌有關。「地殼不停運動,如今的三水-廣州盆地處在珠三角衝積平原上,因此恐龍化石藏身的紅砂巖層多被埋藏於地下,而河源多山,很多紅砂巖層裸露在外,因此更容易被發現。」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邱立誠也表示,恐龍蛋化石埋藏地層有的深處80米以下,有的只有七八米,只有離地表比較近的化石才因施工等原因被發現。
焦點:廣東恐龍有哪些種類?
天上飛的,水裡遊的,恐龍各種各樣,但生活在廣東的恐龍是哪種,有電影裡的霸王龍嗎?對此,記者也試圖採訪專家還原當時在廣東的恐龍特徵。
「目前挖掘出來的恐龍蛋化石,形狀有的是橢圓形、有的是圓形,還有一些是手指形的。有的甚至直徑只有幾釐米,但很個別。」邱立誠說,在廣東,大多數恐龍蛋化石都是直徑在15~20cm左右,而北方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個頭則偏大,達到30~50cm。
邱立誠認為,儘管廣東是發現恐龍化石的集中區,但目前所發現、經過定種的恐龍種類並不多,而有的化石還需要進一步定種。「目前廣東省內經發現定種的恐龍蛋化石有9類,恐龍化石類型有3類,包括竊蛋龍類、甲龍類、獸腳類等。
邱立誠表示,廣東出土的大部分恐龍化石都大致為白堊紀晚期,距今約6500萬年左右,相對比較「年輕」,這也與廣東地層地貌形成比較晚有關。此外,恐龍化石附著的泥土有沒有能反映當時環境的生物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求證:廣佛地區曾有古森林?
回應:真的可能有!
此次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大瀝黃岐北村地處廣佛都市核心區,不少讀者都好奇,遠古時期的廣佛地區難道也是恐龍之鄉?
事實正是如此。佛山第一窩恐龍蛋化石於30年前在桂城平洲發現,廣州城區也曾出土過恐龍蛋化石。邱立誠表示,按照大瀝恐龍蛋化石發現地的紅砂巖以及積累的歷史資料,可以推測恐龍在廣東地區的大致活動時間,另外可以復原廣佛地區部分遠古的環境。
「首先,恐龍蛋化石附著的紅砂巖是一種古老的巖層,在廣東的丹霞山、西樵山都有分布。而在廣東其他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地方,也都是紅砂巖的分布地區。」邱立誠說,因此可以推測當時的地貌紅砂巖分布普遍。「後來,由於地殼運動和風化等原因,紅砂巖下沉到地表以下7~8米,所以給恐龍蛋化石的發現帶來了困難。」邱立誠稱。
「此外,根據恐龍生活、產卵的習性可以推斷,白堊紀晚期大瀝地塊應該是低洼地,且離古森林不遠。」邱立誠稱,此前,三水、四會等地發現恐龍蛋化石,周圍都有發現古森林沉積下來的石油資源。
那麼,平洲、白鶴洞、大瀝等廣佛交界一帶都發現過恐龍蛋化石,可否推測如今的廣佛核心區或曾有一個古森林?昨日,劉建雄對記者表示,可能真的有古森林。植物大量堆積形成頁巖,碳化後形成石油。而紅砂巖是由水動力快速堆積形成,所以化石很難保存下來。「現在找不到,不代表沒有存在過。」
知多D:如何鑑別恐龍身份?
至今上千萬年的恐龍蛋化石,科研人員是如何判斷恐龍身份的?對此,邱立誠表示,蛋殼經過風化後會形成一條黑黑的線,也叫「金屬線」。科研人員可憑藉蛋殼的切片來研究結構。如蛋殼排列是呈蜂窩狀或是纖維狀等,推斷「恐龍」是食肉還是食草類恐龍;根據蛋殼的具體金屬元素的含量和結構,可以判斷其具體食物成分,從而對恐龍身份作出判斷。
不過,邱立誠表示,儘管廣東是恐龍化石的「大戶」,但研究專業人才較少。「目前恐龍化石研究專業人才還是以中科院和國家地質博物館專家為主。省內而言,在中山大學和瀕危動物研究所會有涉及相關領域的專家,但也僅為個位數。」
廣東恐龍化石主要分布
佛山:
除了佛山大瀝,近十幾年在三水等地也屢有恐龍蛋化石「現身」。化石主要分布在三水大塘、河口一帶及南海平洲一帶。
佛山最早發現恐龍蛋化石可以追溯至1986年,當時在桂城平洲挖出來一窩恐龍蛋化石。2006年,三水河口中學朱計興老師撿到一枚特徵明顯、保存較好的圓形蛋化石下坪披針蛋。2007年,三水大塘發現珠三角第一塊恐龍骨化石。2008年,三水河口曾發現一窩保存完整的圓形恐龍蛋化石,多達20個以上。
惠州:
2014年7月,惠州在市區東平二街三丈崗附近發現恐龍化石,現珍藏於惠州博物館。
該化石屬於甲龍類恐龍化石,屬於中生代白堊紀(距今約6550萬年至6850萬年)。後經過初步清理,發現疑似恐龍肩胛骨1塊、疑似肋骨數條。
此外,惠州也曾多次發現恐龍蛋化石,包括奧林匹克花園工地等至少4處。
茂名:
銅鼓嶺,離茂名市區南面約五公裡。近幾年來,茂名市先後在銅鼓嶺的表層發掘出恐龍蛋窩、恐龍蛋化石和恐龍骨骼化石碎片等珍貴遺址。據初步考證,這裡屬於紅砂巖層地質結構,或曾是恐龍聚居的地方,為研究白堊紀晚期地形地貌提供了極好的地質依據。
南雄:
南雄市是著名的「中國恐龍之鄉」,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發現了大量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其中,最激動人心的就是當地有我國最晚期恐龍足跡群。
河源:博物館擁有世界最多恐龍蛋化石
2004年,河源市博物館因為擁有世界最多的恐龍蛋化石收藏,被授予金氏世界紀錄證書。據悉,該館收藏的恐龍蛋化石超過1萬枚。另外,黃氏河源龍正型標本及在河源市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體現了河源恐龍化石「三位一體」的特點。
三水盆地
古生物化石地圖
1.魚類化石
三水盆地是我國古近紀魚類化石採集、研究最詳細的地區,三水河口、大塱山紅崗、禪城南莊是三個主要魚類化石產地,目前已發現10多個屬種,距今約4500萬~6000萬年。
2.兩棲類化石
2009年,禪城南莊發現兩塊青蛙化石,經中科院專家初步鑑定為無尾類新屬新種。該青蛙化石距今4500萬~5000萬年,填補我國古近紀及我國南方以往沒有發現青蛙化石的空白。
3.龜鱉類化石
2006年,化石愛好者趙燦輝首次發現龜化石,距今4500萬~5000萬年。此外,禪城南莊、三水南邊等地也發現一些龜鱉類化石。
4.鱷類化石
較完整的鱷類化石目前僅見於禪城南莊一處早始新世華湧組含魚地層中,屬種還有待專家鑑定。
5.鳥類化石
2009年4月,禪城南莊一處含魚地層中發現一鳥爪化石,經專家鑑定為「張氏三水鳥」,距今約5000萬年,這也是首次在南方發現古老鳥類化石。
2013年,三水河口發現一塊有頭部、椎骨、肋骨、肢骨和爪的較完整鳥類化石,經專家初步研究鑑定為「宋氏三水鳥」,距今約5600多萬年。
此外,獅山也發現了大量大小不一的鳥類足跡化石,這是我國古近紀地層首次發現鳥類足跡化石。
6.哺乳類化石
近年來,獅山的早始新世華湧組地層中採獲大量哺乳動物的頭骨、頜骨、椎骨、肋骨、肢骨和牙齒化石,屬種較多。這說明在5000萬~5500萬年前,三水盆地哺乳動物群十分繁盛。
2012年,三水盆地中部一處工地發現一批哺乳類動物化石,其中包括被中科院專家新命名的「趙氏三水脊獸」。
7.恐龍化石
2007年,三水大塘工業園區發現一堆恐龍骨骼化石,以及大量恐龍蛋皮碎片。
這是珠三角地區首次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距今約8000萬年。
8.腹足類化石
近年化石愛好者趙燦輝曾在三水洲邊一處山岡發現大量「螺化石」。「螺化石」在學術上稱為「腹足類化石」,距今約5500萬年。
9.昆蟲化石
三水河口的西南工業園區曾發現大量昆蟲化石,初步觀察有直翅目、半翅目、蝽類、蚊子、螞蟻、蜜蜂等種類繁多,時代屬早-中古新世,距今約5900萬~6600萬年。